10月10日,心理醫療紀錄片《是壞情緒啊,沒關系》上線。
上海精神衛生中心支持 嗶哩嗶哩出品
看完第一集《懼》,網友們對其褒貶不一 。有人認為很治愈,也有人覺得失望:“軀體化的表現呢?藥物的治療呢?”
來自豆瓣
誠然,紀錄片無法窺見真實生活的萬分之一,也無法呈現精神疾病完整的治愈之路。
但從第一集《懼》的兩個故事里,我們仍然可以清晰地看見:很愛孩子的父母,為何讓孩子感到恐懼。
李悠揚對著鏡頭說:我很想生一個光明正大的病。
她因為被幻想中的「諾德」指引,在校出現自殘行為而停學在家。悠揚無法抗拒「諾德」對自己的控制,但當她出現自殺想法,向父母傾訴時。
爸爸說:你別跟我說,你氣我。
媽媽說:不要想這個,想更光明的東西。
在遠赴上海精神衛生中心治療的過程中,媽媽問:什么情況下會有這樣(自殺)的想法?
悠揚說:沒有情況,就是突然。
媽媽說:不會的,你想了,你不由自主的想了,你趕緊給它調整過來。
母女兩人進行家庭治療時,悠揚的回應是:恐懼。
讓悠揚恐懼的也許是:事事要求做到完美的母親和永遠無法擁有的「完美」。
而悠揚媽媽的「完美主義」可能來源于從未得到自己父親,即悠揚外公的肯定。
在尚未意識到這一點之前,即便悠揚已經生病,她依然向女兒索求肯定:我做得還不夠嗎?
當女兒表示「不知道說什么」的時候,她說:父母是天!
悠揚媽媽當時并沒有意識到:上一代給她的「父母是天」精神烙印,會成為悠揚身體和心理上真實的傷痕。
幸運的是在故事結尾,悠揚媽媽發現了關系的問題。
悠揚媽媽值得被尊重。
她不僅在女兒出現心理問題的第一時間開始積極學習精神醫學、心理學知識,還跳出了過往自己曾遭受過的「打壓、評判、控制」泥潭,用科學的診療方法、勇氣、決心和愛,為家庭蹚出了一條新的路。
我們當然有理由相信:
把「人體捐獻卡」作為18歲生日禮物送給自己,靠著「希望捐獻出完整器官」拉住自己不實踐極端行為的悠揚,一直有著、從此有了拉住她的母親。
而這樣善良的奮力救贖自己的悠揚,當然也值得更有力的關系支持。
患抑郁癥20年的懿晨,會用四種語言介紹自己的小Olu。這些毛絨玩具是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來自懿晨小紅書分享
她會帶著它們去看音樂會,自稱是玩具的媽媽,稱她的另一半是玩具的爸爸。
來自懿晨小紅書分享
她在片中訴說的一件事,興許能解釋她為何這么做。
她曾經無數次地反思過,為什么因一件「小事」記恨家人。
懿晨的伴侶說:她很少肯定我。
懿晨也反思說:我雖然不喜歡家人對待我的方式,但還是不可避免的把它帶到了伴侶身上。
懿晨伴侶說
懿晨因此產生的「恐懼」
我們也不可避免地聯想著:
正是這樣敏銳、善良的懿晨,才會把「沒有保護好玩偶」這件「小事」反復咀嚼,回想那些細節和畫面,一次次把它在記憶里刻畫得更生動。
最后選擇成年后「好好保護」它們,保護小時候那個無助、無力的自己。
懿晨媽媽在得知懿晨抑郁時,說出了那句幾乎所有抑郁孩子的父母都會說的話:我竭盡全力愛她,為什么她還抑郁。
又在得知「玩偶剪碎事件」后,第一時間向懿晨道歉。
我們當然也會好奇,這樣一個片中通情達理的媽媽,為什么會做出剪碎孩子玩具這樣的「暴力行為」呢?
一切并非無跡可循。
暴力的種子,興許埋藏在更上一代的暴力教育方式中。
媽媽在外公的暴力處置下成長,在野蠻生長的時代里,還沒來得及治愈自己,就猝不及防地將暴力「不自知的繼承」,把傷害加諸于幼小的女兒。
但媽媽仍能透過玩偶,看到背后幼小的、成年的、本來的懿晨。
很多人詬病紀錄片只選擇通情達理的好父母,完成電視劇般的合家歡結局。
小紅書網友分享
也有患者說,看完她們的美好結局,感覺自己更苦了。
小紅書網友分享
小紅書網友分享
令人欣喜的是,有人說,這些治愈故事發生在了自己身上。
小紅書網友分享
小紅書網友分享
紀錄片中蔡亦蘊醫生說:
父母從物質匱乏的時代成長起來,生存需求尚且要全力以赴滿足,何談精神心理健康與愛的追求?
我們幸運的生在了物質豐富的時代,才發現吃飽穿暖之后的需要,是對愛和精神世界豐富的渴求。
于是,父母缺少精神心理知識的迷茫的「愛」與真正的「愛」的矛盾,就這樣產生了。
知識被看見、被學習再到被廣泛實踐,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就像真實生活中患者的治愈過程一樣,從看見、到接受、再到尋求治療,最終踏上漫長的、曲折的、掙扎的治愈之路。
懿晨在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上,也分享了她從因為病恥感主訴「睡眠障礙」開始抑郁癥治療,到若干次治療方案的更替,再到多次質疑自己,最終與抑郁和平共處的歷程。
非常有價值的分享,建議看看。
懿晨在社交媒體上的分享
沒錯,從「被看見」,「病恥感」到「我承認」,「去就醫」,這已經是巨大的進步。
我們應該感謝有家庭極其勇敢的愿意把問題呈現在鏡頭前,有出品方(B站)愿意關注精神疾病,有專科醫院(宛平南路600號)愿意專業支持,共同來讓大眾「先看見」精神疾病的真實狀態。
它不是裝的,不那么可怕。
但它需要到專科進行治療,更需要家庭支持。
作為從業機構 ,安忻同樣期待著「了解、理解與愛」出現的那一天。
審核醫生:李真(主任醫師、中美結構式家庭治療師、廣州安忻睡眠門診醫療主任)
文內未注明來源的圖片均來自bilibili嗶哩嗶哩出品紀錄片《是壞情緒啊,沒關系》截圖,版權歸出品方所有。
免責聲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作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極限詞,為醫生臨床經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主觀上無任何營銷性。
如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或對文中來自網絡未能找到出處的圖片有版權異議,請發郵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