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必觀其敵。
比如說,想知道西楚霸王項羽的為人如何?就需要從他的勁敵劉邦的謀略、行動,側(cè)面去看項羽的成敗。
讀曹阿瞞,就不能錯過劉備的事跡,從劉備的得失去看曹操的智慧謀略。
同理,讀蘇軾,定要讀王安石。從史料看二人思維碰撞,察二人處事,學二人胸懷。
《桂枝香 · 登臨送目》
宋?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王安石兩度擔任江寧知府,因此他對金陵這塊土地特別熟悉,也特有感情。
幾百年來,金陵一直街市繁華,是經(jīng)濟和政治的中心。
三國時吳國在此建都。后來,東晉、宋、齊、梁、陳也紛紛效仿。
地理上,金陵虎踞龍盤,山地、丘陵、江河湖海縱橫交錯,雄偉多姿。大江從西而來,折東奔流入海。
秦淮河宛如玉帶,穿城而過;而玄武湖、莫愁湖如同兩顆耀眼的明珠,分別鑲嵌在城市的兩側(cè)。
面對這樣大好河山,王安石想到江山依舊,可人事變遷。追憶往事,他懷古思今。
表達了他對北宋現(xiàn)實的憂慮和不滿。而這正是他的眼界和胸懷。
上闕是直接寫景,深秋時節(jié),天氣颯爽清涼,登上城墻,俯瞰全城,眼前金陵的繁華壯麗景象。
澄江如白練,青翠山峰箭簇聳立。西風起,云間畫船浮游,酒旗飄揚。白鷺在銀河里飛舞。
這是丹青妙筆,攝像機也難捕捉的壯美風光。
忙碌的工作日,好不容易有時間登高遠眺。還看到如此美景,心情應該是愉快的,有種自在和解脫。
即使沒有蘇軾那樣“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也應該有“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的意外和驚喜。
但是,王安石都沒有。
也沒有在“畫難足”處收筆,而是筆鋒突轉(zhuǎn)“念往昔”,另起一筆“繁華競逐”后的思考。
可嘆朱雀門外,悲恨相續(xù),六朝舊事隨流水消逝,只剩寒煙慘淡、綠草衰黃。
金陵城里,歷史大戲輪番上演,東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六個短命王朝輪番更替。
在這些朝代里,統(tǒng)治者們忙著爭奇斗艷,追求奢華享受,荒淫無度,讓人扼腕。
這里,王安石巧妙地用“門外樓頭”,高度概括地講了一個令人深省的故事。
陳后主昏庸無能,無心朝政。自從有了張麗華,他更是把朝政拋之腦后。
當隋朝大將韓擒虎攻入朱雀門時,他依然在結綺樓上和寵妃張麗華醉生夢死,全然不知國已滅亡。
王安石痛惜六朝之后,人們并沒有吸取六朝滅亡的經(jīng)驗教訓,還是前仆后繼,犯同樣的錯誤,導致“悲恨相續(xù)”。
深究下來,還是人們視角狹隘,總盯著自己的那點“榮辱”,很少有人能夠跳出個人利祿升降的怪圈,站到更高的地方看待問題。
所以,他們無法從六朝覆滅中真正吸取教訓。
最后三句,“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所謂“后庭遺曲”,即陳后主所做的艷曲《玉樹后庭花》。
杜牧也寫過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李紅花。
王安石借鑒杜牧的詩句,但沒有去責怪那個普通的歌女。而是直接指出問題的關鍵所在——當權者還是和以前一樣,醉生夢死,忘了前車之鑒。
此時,宋王朝里內(nèi)憂外患,危機四伏,六朝舊事又有卷土重來之勢,仿佛是難以阻擋。
這里體現(xiàn)王安石深深的民族憂慮。嗟嘆之余,讓人感受到的是無盡的余味。
讀王安石,就像和一位智者對話,他博古通今,廣見洽聞,直擊要害。
在王安石去世后四十多年,北宋王朝也步了六朝的后塵,化作了一段滔滔逝水。
這里八卦一下,有史料記載蘇軾看到王安石這首《桂枝香 · 登臨送目》后,佩服不已,贊嘆道:此乃老狐貍也!
最后:
說實話,這世界上真正了不起的,從來都不是人類,而是時間。
在這顆孤零零的藍星球上,山川海洋、日出日落,永不停歇地變換著模樣。
多少今人變古人。曾經(jīng)故事里的多少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今安在?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管如何變遷,時間始終是最公正的裁判。它默默記錄著一切,讓過往成為教訓,照亮未來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