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寵老媽惹不起》《閃婚老伴是豪門》《霸道總裁愛上絕經的我》《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裴總每天都想父憑子貴》《婚禮上婆婆驚艷全場》……
像是一場街頭版“文藝復興”,短劇江湖迎來了中老年時代。
它們在短視頻的播放量,動輒以千萬、億為單位。如WETRUE短劇熱度榜中,8月29日開播的《閃婚老伴是豪門》上線后連續五日霸榜第一,抖音話題總量破25億,端原生累計播放量超5億。
這背后是一個行業,一種產業,更是一種宿命。
從傻白甜的你,到已婚的你,再到離婚的你,再到已婚帶孩子的你,再到帶孫子的你……一切的文藝只不過是工具,只不過是要告訴你:霸總是愛你的。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有人信。
不過,一飛沖天的中老年短劇,最近遭遇了輿論滑鐵盧,當它們開始出圈,就勢必要接受粉絲之外的審視。一時間,為中年人“量身打造”的短劇,又似乎成了眾矢之的。
你會從中看到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同樣一種東西,一部分人趨之若鶩,愛不釋手;一部分人難以理解,堅決反對。
我們經常活在這種精神“分裂”的狀態。
但我們更應該去思考:
為什么這些短劇會有流量?
為什么那么多人癡迷其中?
如果這些產品內容有問題,那么需求市場是不是也有問題?
你在備戰高考的時候,是不是無數次寫過這么一句話: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這樣的短劇流行,又是哪種現實的反映?
你有多久沒有走進電影院了?你有多久沒有滿意地走進電影院了?
如果我們允許那些扯著大旗毫無邏輯的、浮夸的、雷人的短劇長劇長期存在,如果我們允許那些長達90分鐘乃至2小時但又羞于稱其為電影的東西存在,又不允許“霸道總裁愛上中年底層婦女”,這同樣是缺乏穩定價值觀和基本邏輯的。
吃慣了粗糧和人造肉的人們,現在的問題可能不是不愛吃細糧和新鮮肉了,而是已經種不出細糧了、養不活家畜了。
中年瑪麗蘇、廣場舞風云、老年版逆天改命,這些也不過是曾經的80后90后小鎮少年們為之癡迷的網文小說罷了。只不過角色換了年紀、改改場景。
本質上,還都是一個“爽”字。
一群本來就是看著各種神劇長大并正在老去的人們,如今再被喂養神奇的短劇,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當中甚至有些許進步:至少從宏大的抽象敘事具體到身邊、聯系上生活了。
接下來,這些短劇的命運是什么呢?是把它們直接禁掉?還是接受某種主流價值觀的改造?
我的預測是:
很快,中老年短劇也將陷入“既要又要還要”的發展模式:既要滿足中老年人正常正當的精神需求,又要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傳統倫理,還要助力“銀發經濟”,培育產業、解決就業、促進經濟和文化繁榮。
畢竟,當年寫出《好疼的金圣嘆》的咪蒙,也去“長征路上開超市”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