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剛結束,中國汽車產業就發生了一件大事。
10月7號,歐盟正式通過了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懲罰性關稅的提案,將中國制造的電動車關稅由10%提高到了45%。
當然,這次關稅的提高,并不算很突然。
在早些的7月,就已經有了預演,歐盟在當時把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在原有10%的基礎上,臨時性增加到了17%~38%。
只是這一次的投票結果,算是塵埃落定了,標志著中國車企出海高貿易壁壘時代的到來。
電動勢注意到,在歐盟想要對中國電車加征關稅的同時,歐洲一些知名的車企比如奔馳、寶馬、大眾卻扮演了“逆子”角色,公開表態不支持加稅行為,聲稱征收反補貼關稅是一個“錯誤”,甚至還呼吁降低中國車企的關稅。
想不到吧。這到底是為什么?今天我們試著用一篇文章的功夫,把這件事給你講清楚。
歐盟,為什么要加關稅?
首先,為什么歐盟要對中國新能源車加征關稅?
可能你立馬就能想到一個原因,為了保護歐洲的本土車企唄。
現在放眼全球,中國新能源車一騎絕塵,在性價比這塊拿捏死死的,誰不愛呢?
嗯。這個說法,反應到銷量數據上,有些道理。
就拿剛剛過去的8月數據為例。
歐洲的純電動汽車銷量同比又暴跌了43.9%,這已經是連續第四個月下滑了,即使9月略微漲了6%,但是相對電車市場這個大盤子,其勢能還是顯得乏力。
甚至,到目前為止,很難說有哪家歐洲車企,在電動化轉型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功。直接帶來的問題是,歐洲的電動汽車產業不得不裁員、減產。
比如,奧迪在今年9月就暫停了旗下專門制造電動汽車的布魯塞爾工廠,這又引發了車企與員工的沖突,而這種壓力最終又會傳導給政府。
逐漸就形成了像下面一樣的循環:
并且,一些歐洲車企,也的確急迫的期待歐盟出手。
因為一旦電動化轉型失敗,那很多車企,就達不成2025年承諾的減排目標,屆時將可能面臨70多億元的罰款。
因此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也站出來敦促歐盟,采取一些緊急措施幫助電動汽車發展。
上面這些,可以說是歐盟出手的現實推力,歐洲的汽車產業需要一股力量紓困。
但如果,我們再將視角拉高一層,跳出歐盟區域,站在更高的產業視角來看。還可以看到一個影響更加深遠的影響,那就是歐洲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會不會面臨徹底淪為二流的危機?
目前,除了北美大陸的特斯拉外,中國電動汽車的產品力,在全球基本屬于斷層的領先狀態。
比如性價比方面。
在歐洲賣得非常好的緊湊型純電車是上汽的MG4 EV,起售價3.2萬歐,而從參數上略差一點的奧迪Q4 e-tron(參數丨圖片)起售價格約4.2萬。你看,即使國內車企把國內車型翻倍拿到歐洲去賣依然極具性價比優勢,歐洲本土電車怎么打?
比如產業鏈方面。
就拿電動汽車電池來說,在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前十的企業中有6家中國企業,占據了全球六成以上的市場份額,而歐洲的本土企業,幾乎在這一領域失聲。
簡單來說,歐洲車企這回,真的是有點打不過了。
打不過怎么辦?保護起來。
比如,抬高關稅,增加你的產品售價,讓你失去一部分性價比,給更多本土企業留下市場空間。
不過。還有一件事,很難解釋,那就是,中國新能源車雖然有競爭力,但其實目前在歐洲賣的并不多,銷量其實還遠不至于對歐洲車企傷筋動骨的地步。
就比如,去年國內車企中,在歐盟銷量排名第一的上汽,也只賣了30萬輛純電汽車;排名第二的吉利,則賣了2.24萬輛;第三的比亞迪,銷量更少,只有1.59萬輛。
這點銷量,其實對歐洲市場的影響十分有限。
那為什么,歐盟還是要抬高關稅呢?甚至是冒著中國反制的風險都要抬高關稅?
說到底,歐盟的算盤,是希望中國車企能到歐洲建廠。你想擴大歐洲市場對吧,來吧,建廠啊,建了廠就算本地生產,就沒有高關稅了。而一旦涉及建廠,制造過程中大大小小的產業鏈環節,也需要配套起來,這個過程中,歐洲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和就業,也被帶動起來了。
嗯。明白了。
歐盟加關稅,表明是保護歐洲車企,核心目的還是希望中國車企去歐洲建廠。
可是,為什么奔馳、寶馬、大眾這些知名要幫著中國車企一起反對呢?
奔馳寶馬大眾為什么反對增收關稅?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歐洲車企,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受損。
比如寶馬。
因為前些年,產業鏈的布局,寶馬的一些制造工廠設在了中國。
2018年寶馬在張家港,投資建立了工廠用于生產寶馬MINI電動車型,并且寶馬也透露后續也會把歐洲的產線轉移到中國,然后再出口到全球。
但你猜怎么著,即便是寶馬這家歐洲車企,要把中國工廠生產的車賣到歐洲,也需要交這筆高關稅。
關稅一加上,寶馬的產品勢必會受到不小的沖擊。
而奔馳、大眾也有著類似的產品情況。
并且,中國依然是奔馳、寶馬、大眾這些車企,在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他們對中國市場具有高度的依賴。
從去年的數據來看,中國在三家車企全球銷量占比分別為:奔馳30%、寶馬31%、大眾35%,利潤上中國市場也貢獻了最多的利潤。
如果中國政府采取反制措施也一樣提高關稅,那么打擊將會非常巨大。
這不,投票結束后商務部就表示,正研究要提高從進口的大排量燃油車關稅。
所以你看啊,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在這些現實因素的共同制約下,作為歐盟“自己人”的車企才會跳出來公開反對。
畢竟怎么來看,好像都是歐盟的車企吃虧更多一點。
中國車企的未來應變之道
不過,經過這一次加征關稅,其實也算是對中國車企敲響了一個警鐘。
一個針對中國車企的高關稅時代,可能正在來臨。
出海這兩年,幾乎是中國企業面臨的頭號話題,同樣也是中國車企需要認真思考的戰略級方向。但我們看到,目前中國車企對于海外市場的在地化運營經驗,還并不充分。
面對關稅保護,中國企業顯然沒有退路可言,因為不論何種理由,退出市場給品牌帶來的傷害都是難以想象的。中國車企唯有站在全球化視野,去思考新的生存方式和應對策略。
比如,可以參考學習日本車企的經驗。
曾經的日本車企,也曾給歐美特別是美國的汽車制造業,造成過巨大的壓力,之后劇情幾乎和今天一模一樣,高關稅貿易壁壘隨之而來。
作為日本車企代表的豐田,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
而且,日本可沒有中國這么大的內需市場,在當時也并沒有像今天一樣的歐美車企站出來替他們發聲。
但你可以看到,直到今天,豐田不僅沒有被這突如其來的高關稅給打趴下,反而是越戰越勇,長期成為全球第一車企。
那豐田是怎么做到的呢?
簡單來說,其實就是兩點:本土建廠和本地化運營。
豐田首先選擇的是與通用汽車合資建廠,實現在美國本土生產汽車來對抗關稅政策,之后熟悉了本土市場之后,又成立獨資公司,真正成為了“美國”的豐田,能夠獨立的思考美國市場的發展策略。再之后,豐田開始復制在美國的成功模式,并且打通研發-生產-營銷-銷售-售后的全產業鏈,從最初的單一產品和技術出口,最終進化到產業鏈輸出的模式,形成了一個完成的全球化發展體系。
這可能也將是中國車企,甚至中國企業,未來一段時間出海的重要方式。
我們看到,如今已有一部分中國車企已經走在了這條路上。
像上汽、比亞迪,就已經在歐洲籌劃建設汽車工廠希望實現歐洲生產,可以說是未雨綢繆了。
接下來,如何扎根本地,進一步輸出企業運營體系,和產品品牌,將會是中國車企,接下來一段時間的重點。
從長期來看,任何非市場化因素,都無法阻止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進程。正如眼前的關稅壁壘一樣,它只會激發出車企更多的創造性。
哎。
沒想到這一天,還是來了。
祝福每一家中國車企都可以更順利的走出國門,推動中國汽車產業邁入全新的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