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伊拉克的交往歷史源遠流長,古老的中華文明和兩河文明,在千年前的古絲綢之路上就已相遇、相知。
1958年8月,中國和伊拉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2015年12月,中國和伊拉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并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為中伊關系注入新動力。
2023年5月,伊拉克政府宣布投資170億美元,打造一條連接土耳其、跨越亞歐大陸的“發展之路”,將法奧新港口與北方公路和鐵路網連接起來。法奧新港口項目將成為“一帶一路”建設在中東地區的典范,推動中伊兩國戰略伙伴關系邁上新臺階。
作為央企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排頭兵,2021年7月4日,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第一批建設者就抵達伊拉克“發展之路”計劃的“橋頭堡”--巴士拉法奧地區,投入法奧新港口的建設。
高溫、高濕、強風沙,夏季平均氣溫接近50攝氏度,中交天航局的建設者們克服重重困難,已經在巴士拉法奧深耕細作了3年,伊拉克法奧新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生機與希望,正在持續蔓延……
嚴謹精細 做強央企品牌
伊拉克新港口碼頭基槽設計允許超寬0.5米、超深0.3米,基槽斷面形式復雜,標準要求高,大大超出國內設計標準。新港口一期包括碼頭基槽、港池和航道疏浚,設計疏浚工程量達到1.06億立方米,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投入“天杉”船、“天柏”船和“通旭”輪3艘挖泥船施工。
“用絞吸船這樣的龐然大物使開挖精度達到分米級,堪比在海底雕刻塑像!”項目總工滕克強介紹。
不畏困難,迎難而上,他們更是把此次工程當成充分展現中交天航局專業水平的好機會。
細節決定質量,精品工程來自于每一道工序的嚴謹與精細。項目管理團隊傳承百年中交天航“優質與高效”的基因,充分發揮技術骨干團隊的優勢,首先在理論上計算論證“大國重器”近3米直徑的絞刀能不能達到理想的施工效果。同時,項目部專門成立了基槽質量控制QC小組,分工協作,通過與公司技術專家、施工船專業人員的研討與交流,編制《碼頭基槽典型施工方案》,并按照方案要求進行試驗段的施工,再加以修正、提升,最終確定采用“預留挖寬保質量”的工藝進行施工。
“這是伊拉克項目的第一炮,業主對我們的實力還沒有底,我們必須打響、打好,讓業主與歐洲監理更好地了解我們。”滕克強感慨道,“在疏浚質量控制方面,我們有優勢也有自信,就是要做到最好,絕對不能出現質量問題。”
施工面臨著諸多“攔路虎”,船舶的精準定位是項目團隊面對的首要問題。
衛星定位系統是船舶在海底測量的“眼睛”,但施工區域沒有相關差分站,衛星信號接收十分困難,這無疑讓施工船在海底“兩眼摸黑”。
“在伊拉克的首次施工相當于拓荒,我們必須做好從零開始的心理準備。”滕克強介紹,在施工籌備階段,項目團隊建立潮位站,架設RTK信號基站,重新建立定位體系。為保障精準度,滕克強帶領技術團隊開展船舶模擬施工定位演練,不斷校正參數,最終使船舶定位達到施工標準,碼頭基槽施工正式拉開帷幕。
在施工過程中,測量人員“一天兩測”,在測量船上出圖,馬上反饋給工程主管和施工船長,掌控基槽斷面施工質量,適時調整施工參數,保證了施工質量。
“因為當時伊拉克境內疫情暴發,我們安排項目技術骨干長駐船上,整整兩個月,不僅僅質量控制得到保障,船岸合作的氛圍也非常好。”滕克強說。
“盡管困難重重,貴企仍然取得了超出我們預期的重大進展,感謝你們的努力……”項目業主與歐洲監理在表揚信中對“中交質量”給予充分肯定。
碼頭基槽項目于2022年2月23日順利通過驗收,工期提前一個月,大大節省了項目成本。
“項目驗收后,我們針對基槽施工形成了工法與技術總結,并全面復盤了碼頭基槽的質量管理經驗。”項目經理武琳說,“通過碼頭基槽的施工,不僅鍛煉了隊伍,也增強了信心。我們有能力完成好伊拉克后續施工任務,讓苛刻的歐洲監理認可,讓業主滿意!”
技術創效工程攻堅克難
伊拉克新港口一期疏浚項目因原定拋泥區臨近伊拉克國境線,業主提供的拋泥區方案未獲批準,擬于2022年5月的外航道開工時間不得已進行延期,如何規劃施工船在航道內外段的施工方案,成了項目管理團隊的燃眉之急。
“由于外航道拋泥區發生變化,確定后的新拋泥區將由深水區變更到淺水區,部分區域途經潮間帶,需要重新進行的拋泥擴散評估、監測方案編制、周邊設施設備調查等工作。”項目副經理晏超說。
項目部辦公室內高頻電話中的雜音不時響起。晏超一邊思考,一邊仔細端詳著CAD圖紙,將鼠標懸停在相關參數上,與旁邊的項目總工程師滕克強討論起來。
“滕總你看,如何安全橫跨水下電纜和輸油管線、有效控制吹填土對邊界外的擴散,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對,而且拋泥區變淺,深水拋泥區納泥量不足,我們還要考慮重新給船舶分工。
“這兩天我們正在安排測量隊進行測量,相信很快就能拿到水深參數,屆時就可以進行絞吸船施工外航道內段的可行性分析了。”
兩個人討論的聲音,很快吸引了其他人,眾人集思廣益,早已忘記了時間。天色越來越暗,漆黑的營地內,項目部辦公室依舊燈火通明。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對航道周邊水域的測量和業主提供的海底電纜信息,項目團隊很快就掌握了航道原始數據,在多次商定后,團隊向業主提出了新的施工方案:減少外拋量來滿足深水區外拋需求,航道外段主航道的加深由耙吸船來完成,航道內段新建航道采用絞吸船施工,水下管線采用“4+1”的組合方式組裝,并結合跨越海底電纜和輸油管線設置“過橋”管線方式。
“由于我們提供的方案十分可靠,外航道可以按照調整后的計劃開工了!”拿到業主的施工批復,晏超興奮地說。
項目團隊主導將外航道原拋泥區調整為深水區和淺水區,改由“耙吸船與絞吸船聯合”作業,降低了項目施工成本,提高了項目收益,解決了業主對原拋泥區位于國境線的擔憂。同時,聯合國內多家科研單位,攻克了外拋泥區周邊水域“分層固體含量實時監測”的技術難題,得到業主高度評價,促進了項目高質量履約。
“今年是我們項目全面釋放產值的關鍵之年,在此之前我們在這片灘涂上摸爬滾打,取得了業主的信任,也因此受邀參與多項后續工程的投標和合同簽訂工作。接下來,我們要打的依舊是一場硬仗,能不能收好官,可就看這臨門一腳了!”項目經理武琳堅定地說道。
以人為本 打造標桿項目
當地時間晚上8時,伊拉克項目部會議室內燈火通明,武琳還在為大家開展“每月技術一講”
“伊拉克法奧新港口一期工程是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在海外體量最大的疏浚項目。”武琳說,他們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致力于將項目打造成為“海外人才孵化站”,爭做海外項目的管理標桿,為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在海外的發展夯實人才儲備。
據了解,伊拉克新港口一期疏浚工程管理團隊80%的員工年齡在35歲以下。團隊依托“每周安全一講”“每月技術一講”“班子課堂”等活動先后開辦了疏浚工藝、安全管理、財稅商法、英語交流等專業課堂,并利用安全生產例會、間歇停工等“碎片化”時間,開展員工應急處置培訓,提升項目全員的履約能力。
在實踐中磨礪,人才隊伍得到進一步優化,項目團隊能力也大幅提升。
據介紹,項目團隊在伊拉克新港口累計完成11次大范圍大規模管線調整,以及近百公里的管線安拆。通過在吹填區設置雙層防污屏、濁度儀,動態調整泄水閘板高度,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滿足了“442毫克/升”嚴苛的歐洲環保排放要求,有效降低了因排放超標造成的船舶停工。提出“增設外排泄水口”的新思路,從根本上解決了新港口建設吹填區容量不足的問題,得到業主高度評價。團隊還克服重重困難,提前策劃備件海運和船舶修理計劃,累計完成了6次關鍵備件的海運工作,5次專修廠家赴伊修理。
在伊拉克艱苦環境中,項目團隊協調現場備配件、人力資源,成立“船舶修理聯合突擊隊”,爭分奪秒搶修,減少船舶停工時間,為船舶提供堅實快捷的岸基支持,助力船舶完成工藝優化、管用養修、星級管理等重點任務落地。
同時,開展勞動競賽,超額完成施工指標任務,充分調動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項目服務好船舶,船舶高效生產促項目”的良好工作氛圍。
此外,團隊充分發揮生產經營一體化的優勢,憑借優質的現場服務,成功簽約祖拜爾非疏浚項目等后續工程,項目體量逐年增加,向著綜合性項目發展。
作為連接波斯灣和內河水系的唯一樞紐,法奧新港口建成后,將徹底扭轉伊拉克海岸線短、港口吞吐能力差的短板,為其加快經濟重建打下良好基礎。
“法奧新港口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伊拉克經濟發展戰略對接的重要項目,我們為能參與這樣一項重要工程而感到自豪,愿為中伊共贏發展貢獻疏浚人的青春力量!”武琳說。
攜手共建 實現互利共贏
巴士拉法奧鎮,是個離港口施工現場只有約10公里的小鎮。每天晨曦初露,抬眼望去,肉眼無法計數的摩托車、老爺車,在晨光的照耀下,奔向新港口施工現場。
在如火如荼建設中的法奧新港口,不僅有中交天航局的建設者們,還有當地的伊拉克員工,在法奧土生土長的漁民之子費薩爾·艾哈邁德就是其中一員。
艾哈邁德祖祖輩輩以打漁為生,日子雖不富足,但是擁有著平凡而滿足的幸福生活。然而,這份寧靜被戰爭和恐怖侵襲打破了。當兵服役回到家鄉后,艾哈邁德積極參加家鄉建設,恰逢“中國的疏浚大船”到來,讓本來對海洋和船舶有特殊感情的他,又燃起了希望。
“我們的新港口迎來了中國建設者和‘中國大船’,他們疏通航道、建造碼頭、鋪平道路,看到這些我真的很開心!”艾哈邁德激動地說。
三年來,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伊拉克項目部加強與當地合作溝通,累計聘用當地員工72人次,其中工程管理人員1名,HSE管理人員2名,另外聘用印尼船員3名,巴基斯坦員工16名。
針對伊拉克員工專業技術低的短板,項目部舉辦了鋼筋綁扎及鋼筋加工專業技術培訓課堂,給當地人提供技術提升的培訓機會。同時,開展“一帶一”“一帶二”師帶徒活動,在鋼筋加工工段,由一名專業的中方工作人員帶領一名當地員工;在鋼筋綁扎工段,由一名中方工作人員帶領兩名當地員工。通過專業化傳幫帶,培養了一批技術和管理水平過硬的當地技術人才。
在每年的中國新年、端午節、中秋節等重要節日,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建設者們也會積極邀請屬地員工參與到項目部的文體活動中,一起包餃子、包粽子、打月餅,共同歡度中國節日。在當地的大節日期間,項目部也會給屬地員工安排假期、準備節日禮物,增強了他們的幸福感、獲得感。
在業務培訓和相互文化交流中,屬地員工的業務水平不斷提升,也讓雙方的友誼不斷加深。每次中國工程師出行,艾哈邁德就是中國伙伴最想同行的“保鏢”
在一次護送任務中,安保車隊在回營地的路上遭遇示威游行,而那是車隊返回營地的必經之路,車上每個人的臉上都呈現出惶恐與不安。
“大家不要怕,我們走街區的輔路!”艾哈邁德通過高頻電話馬上和后方安保車取得聯系,及時改變路線,果然輔路車輛不多,最終安全地返回營地。
一年后,艾哈邁德以優異的表現晉升新港口項目的安保隊長,致力于保障工程師的出行和現場的公共安全工作。
在艾哈邁德心中,他和中國伙伴的感情也越來越深了。“我大兒子學習非常出色,想讓他去中國上大學,學習港口建設或者港口運營方面的知識。這要是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很感謝中國企業來到這里,希望伊中友誼地久天長,共建‘一帶一路’,共建‘發展之路’。”艾哈邁德滿臉喜悅地說。
夜幕降臨,下工回家的當地員工風塵仆仆,雖然有些疲憊,但都有說有笑,因為中國的建設者給了他們新的希望。
他們身穿各色服裝,駕駛著各類車輛,如同一條彩色的飄帶,連接起中伊兩國的友誼,流淌不止,生生不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