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位于安徽蕪湖,這里山地縱橫,平原稀少,繁昌城以東,是一片河水灘涂,北面地形開闊,西南地形隱蔽復雜,便于鉗制和打擊敵人,成為新四軍軍部重要的屏障。
1939年初,日軍為鞏固其對占領區(qū)的統(tǒng)治,確保長江交通,急欲奪取繁昌作為前進陣地,遂連續(xù)對繁昌地區(qū)進行頻繁掃蕩。
日軍的軍事行動,不僅威脅新四軍軍部地云嶺,更威脅到第三戰(zhàn)區(qū)總部地屯溪,為了保住繁昌,以破壞和威脅敵人的長江交通運輸,策應青陽、銅陵、宣城等地友軍作戰(zhàn),新四軍軍部決定以譚震林同志指揮的三支隊為主力投入戰(zhàn)斗,堅決打擊敵人,徹底粉碎敵人的“掃蕩”計劃。
1939年11月,第一次長沙會戰(zhàn)結束,中國軍隊以極其慘重的代價,取得了長沙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阻擋了日軍南進的步伐。敗退的日軍,擔心遭到東線部隊的反擊,同時為解除長江交通運輸?shù)耐{,再次向繁昌城發(fā)起進攻。
11月8日,日軍第15師團川島警備部隊五六百人,由峨橋、三山鎮(zhèn)、橫山橋出發(fā),分3路向繁昌城發(fā)起攻擊。新四軍為避免與日軍正面決戰(zhàn),以小部隊正面鉗制敵人,扼守山頭。另一部分分散活動,對日軍進行襲擾,主力則占領有利的地形,尋找戰(zhàn)機,打擊日軍的側翼。
8日午前9時,日軍借住強大的炮火掩護,逼近繁昌城,新四軍外圍守軍,被日軍包圍,沒有重武器,新四軍就依靠短兵火力頑強抗擊,經過數(shù)次反復沖鋒,終于將日軍擊退。
第一次攻擊繁昌城失敗,日軍將原因歸咎為進攻方向選擇失誤,稍作休整,遂于14日,卷土重來。
這次擔任主力的是15師團石谷聯(lián)隊,日軍調整了進攻方向,打算先奪取赤灘,威脅我后方,以孤立繁昌,為整個皖南掃蕩作準備。新四軍第3支隊第5團獲知消息,提早在梅沖做了部署,石谷聯(lián)隊剛來到河邊,就遭到新四軍的打擊附近與敵交火,日軍受到鉗制,無法渡河,便迅速西北的九龍石、烏龜山高地,于是雙方在九龍石高地和烏龜山附近展開激烈的陣地爭奪戰(zhàn)斗。
11點,日軍的增援部隊約200人趕到,迅速投入戰(zhàn)斗,企圖包圍新四軍在烏龜山的陣地,被新四軍組織的刺刀隊擊退,下午2時,日軍第二批增援部隊400余人趕到,向新四軍右翼包抄,與新四軍展開激戰(zhàn),傷亡慘重,8日晚上,眼見任務無法完成,日軍也無力再發(fā)起猛攻,遂交替掩護,秘密退出戰(zhàn)斗,第一次繁昌保衛(wèi)戰(zhàn)歷時22小時,日軍增援兵力達1200余人,結果損兵折將,川島指揮官被擊斃,傷亡300余,日軍被迫折回原據(jù)點。
日軍兩次進攻繁昌城受挫,不敢大意,決定傾盡全力,出動駐荻港、鐵礦山的日軍2000余人,第三次攻打繁昌。。
21日早上,日軍兵分五路,攻擊前進,再次來到繁昌附近,下午3點,日軍集中優(yōu)勢兵力,一舉擊潰新四軍在峨頭山的守軍。為保住繁昌,新四軍不得不組織敢死隊,背著炸藥沖向峨頭山,重新奪回陣地。
由于日軍兵力較大,來勢兇猛,新四軍指戰(zhàn)員為減少傷亡,決定避開日軍的鋒芒,以運動防御,疲勞、消耗敵人,放日軍進繁昌城,新四軍只以主力死守峨頭山,確保入城之日軍處于峨頭山火力威脅之下,再伺機殲滅敵人。
22日,刮起了狂風暴雨,天昏地暗,新四軍主力趁機出動,將繁昌城及其周邊的據(jù)點重重包圍,并不時向城中日軍發(fā)起沖擊。
日軍死守孤城,糧盡彈絕,恐慌不安,堅持了一個晚上,便開始突圍。峨山頭上的守軍傾盡火力,壓制敵人,并組織突擊部隊向突圍之敵攻擊,日軍損失慘重,倉惶逃竄。
新四軍第3支隊在繁昌連續(xù)打破敵人5次大的進犯,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猖狂氣焰,勝利地守住了皖南抗日陣地,而且對國民黨軍沿江作戰(zhàn)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配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