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為奪下長城犧牲無數人,本想用炸彈炸毀,為何最后選擇放棄
民國之后,二戰爆發,整個世界基本上陷入了一片混亂當中。不僅人員傷亡慘重,許多的珍貴文物也在戰火中毀于一旦。林徽因和梁思成曾經為了保護日本奈良古都不懈余力。但是反觀日本,從甲午中日戰爭之后便一直不斷地掠奪我國的重要文物。
九一八事變之后,東北三省淪陷,日本實行了“三光”政策,不僅將中國國民當如螻蟻,隨意踐踏,許多古老建筑也被毀于一旦。但是奇怪的是,位于遼東與京城之間的長城卻沒有被破壞。
長城在春秋以來便已經出現,到秦始皇時期,“使蒙恬北筑長城”。長城便作為歷代以來重要的防御工具,長城戍邊,可以抵御匈奴外敵。但是近代以后,隨著飛機大炮的出現,在軍事戰場上,長城的防御功能越來越低。
長城的象征功能慢慢大過于其實用功能,在國人心目中的位置也就越加重要。當時的日軍攻下東北,士氣高昂,認為三月之內便能拿下了中國。想要攻入中國,最重要的便是拿下華北。而華北與東北之間間隔的便是長城。
日軍高昂的氣勢在長城遇見了瓶頸。長城作為“國門”,即使是到了清代也有重兵把守。所以抗日戰爭時期,這里便有駐兵30萬。單單打下山海關就已經耗費了日軍大半的兵力,嚴重拖延了日軍攻打中國的計劃。
東北的失守,對于四萬萬中國人來說本就是奇恥大辱,因此在保衛長城一戰中,中國軍民浴血奮戰。山海關守關將領何國柱戰死,山海關牌匾被日軍取下送往日本,即使今天都放在日本博物館。
由此激起了中華民族的奮力激戰,日本攻城無方的情況下,竟然想出了炸長城入關的方式。就在全國人民頓感無力的時候,溥儀給日本人寫了一封信。溥儀是當時日本在東北建立的偽滿洲政權擁立的傀儡皇帝。
一個無兵無權的傀儡皇帝寫的信日本人會看嗎?事實上日本是真的看了,并且停止了轟炸長城的計劃。在信中,溥儀說道,長城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在中國國民心中有著重要的象征位置,如果貿然轟炸長城,那么將會激起國民更為激烈的反抗。
溥儀所說的話讓日軍明白了轟炸長城的危險,所以另外選擇戰線。這座延續幾千年的建筑得以保全,不僅如此,之后無數場戰爭中,和長城一樣重要的故宮也依舊得以保全。在此小編想說一句,如果當時日本真敢冒死炸長城,別說八年侵華戰爭了,日本會不會毀滅都不一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