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祭是商朝的一大特色,是商王祖甲創立的一套祭祀套路,用來拜祖先。祖甲(?—前1152年)是商朝第25位國王,武丁之子,前任國王祖庚之弟。
祖甲幼年得父親武丁寵愛,但不愿繼位,將王位讓給兄長,與平民同住。兄長病死后,他在位33年,善待民眾。
《竹書紀年》記載他曾征伐西戎,晚年修訂《湯刑》。霍光提到他生了一對雙胞胎,分別叫“囂”和“良”。
《史記》稱他在位時荒淫無度,導致商朝再度衰落,他建立了周祭制度,并開創了王位嫡子繼承制。
但未形成長子繼承制,也沒有像西周那樣嚴格的宗法制度,這為商末王子間的爭斗埋下隱患。
周祭有五種形式,分別是鼓、舞、肉、谷和綜合。每種形式都有固定的日子,按照天干來安排。
比如說,祖乙的日子就是乙日,武丁的日子就是丁日。這樣一輪下來,要花三十六或三十七個月才能把所有祖先都拜一遍。全部祭完,周祭才算結束。
周祭這么復雜,是從甲骨文里看出來的。甲骨文里有很多關于周祭的記錄,尤其是在商末的文丁、帝乙、帝辛時期,他們的卜辭里有很多祀譜材料。
這些材料最早是由董作賓先生在《殷歷譜》中發現和整理的。
周祭制度看起來很莊嚴,但其實也很有趣。想想看,商王每天都要拿著龜甲或者牛骨去占卜各種事情,然后還要按照天干去拜不同的祖先,忙得不可開交。
他們還要用各種動物和食物作為祭品,比如狗、羊、牛、鹿、豕、魚、龜、螺、蚌等等。這些東西都堆放在一起的場面肯定挺壯觀的。
這也說明了商朝人對于祖先的敬畏和感恩,他們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是祖先賜予的,所以要用最好的東西來報答他們。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和“禮”的精神發端。史料來源:《史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