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如果您喜歡本人的作品,歡迎點擊關注按鈕,您的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讀過《水滸傳》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梁山泊一百單八位好漢的故事。而一提到他們的領袖領袖宋江,不少人又對其感到“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覺得他就是一個偽君子,他為了個人的前途葬送了整個梁山。當然小說畢竟是小說,絕大多數情節都是虛構的。但歷史上是存在宋江這一號人物的,而他的人生又與小說有著極大的差異。
劫富濟貧的英雄豪杰
在小說中,上梁山前的宋江是一名官府中的押司,相當于一名編制外的文書人員。施耐庵這么安排,可能也與封建時代以讀書人為尊有關。但歷史上的宋江在招安前并沒有提及他是否在衙門里從事過任何工作。相反的,宋江年輕時就是一位當地有名的“江湖大佬”,他憑借自己慷慨豪爽的氣概頗受當地老百姓的愛戴。
他上梁山的原因也沒有小說中那么復雜,起因就是當時的官府想要把梁山收歸“公有”。在封建時代,這個“公有”可不意味著編制與鐵飯碗。當時的皇帝就是全國最大的地主,一片土地在“歸公”后,往往意味著這里的老百姓將會承受更大的稅賦,去直接供養那些在朝廷中縱情于聲色的老爺們。
北宋末年民生凋敝,老百姓本來就已經不堪重負了,再加一層稅簡直是要了他們的命。于是,作為當地的豪杰,宋江義無反顧地舉起了造反的大旗,帶著當地的百姓揭竿而起。
盡管相對于同時期的方臘起義而言,梁山的規模并不算大,但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限的。大家利用手頭有限的資源,抄起鋤頭鐮刀,經過一番簡單的訓練,很快就成了一支有模有樣的武裝部隊。
因為梁山起義的規模不大,朝廷一開始還不太重視,就隨便派了點雜牌軍去鎮壓。結果這幫缺乏戰斗意志,長期靠搜刮民脂民膏混日子的官兵,在剛見到起義軍的氣勢時就差點被嚇尿了。宋江指揮著他為數不多的人馬,充分發揮其機動性,打得敵人落花流水,很快就潰不成軍,一溜煙跑了個干干凈凈。
宋江就帶著他的這支部隊和官府打起了游擊戰。他揚長避短,利用小股部隊靈巧的特點,四處攻城掠地。他們每打下一個城池就開倉放糧,將本不屬于剝削者的財產還給了勞動者。這使得他們在民間積攢起很高的聲望。
事情鬧到這種地步,即使沒有對朝廷造成什么嚴重的危害,對其威望的打擊也是顯而易見的。但宋徽宗又覺得,打擊宋江這樣的小股勢力如果用大軍壓境,不僅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還顯得挺沒面子的。
最后,在一名叫侯蒙的大臣的建議下,宋徽宗決定將宋江也“收歸公有”。他的思路很明確:只要宋江是我的人了,那他的聲望不也是我的了嗎?
水泊梁山的覆滅
公元1120年,海州的一個港口附近,隨著一名起義軍士兵的信號,一群人開始朝著港口發動了進攻。
港口的守衛似乎根本就不想干好他們的工作,隨便抵抗了兩下就四散奔逃了。
起義軍很快就占據了港口,繳獲了幾艘戰船。戰況順利得讓他們自己都感到難以置信。
“宋大哥,我們已經按計劃奪取了幾艘官船了。”一位起義軍的戰士走進宋江的營帳報告道。
“這么順利?”宋江驚喜地說,“很好,就按我們的原定計劃,從水路攻打海州。我要登船去親自指揮!”
宋江登船后,起義軍的船隊開始悄悄地向海州進發。
但令他們感到意外的是,盡管他們已經做了足夠多的隱蔽工作,但他們還是在接近海州城時被岸上的官軍發現了。
官軍的巡邏隊也是毫不客氣,幾梭子帶火的箭矢很快就朝他們這邊射來。
“宋大哥,我們好像被發現了!”李進羲沖進來報告說。
“向我們發動攻擊的官軍有多少人?”宋江并沒有慌,他為這次行動已經制定了好幾個備用方案了。
“人數好像不多,但他們射的火箭是真的危險!”
“靠上岸去,和他們肉搏!”宋江當機立斷。
船只靠岸后,宋江親自走出船艙,指揮著戰士們向官軍發動進攻。
“大哥,我看這情況不簡單。要不你就呆在船上,讓我們去探一探?”起義軍的將領關勝有點不放心,“我可以派幾個人保護你的安全。”
“不用了,我向來都和弟兄們一塊戰斗!”宋江活動了一下筋骨,拿起自己的兵器下了船,“此次行動非同小可,我一定要親自指揮!”
起義軍上了岸后,岸上的官軍就開始向后撤退,宋江毫不猶豫就指揮著部隊沖了上去。他的經驗告訴他,這種情況就是官軍的飯桶們膽怯的表現。
然而,他還是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大宋朝廷畢竟也不是吃素的,這次指揮敵軍的是名將張叔夜。起義軍追到岸上后,突然感到戰場亮如白晝,一扭頭發現他們的船只已經被埋伏著的官軍燒了個火光沖天。而更多的官兵正從四面八方襲來。
“宋江,我乃大宋知州張叔夜!你犯了叛逆的重罪,理應處斬。圣上胸懷寬廣,不忍加害于你。你若倒戈卸甲,歸順朝廷,保你封妻蔭子,衣食無憂!”敵軍陣中傳來高喊聲。
“張知州,如今圣上昏庸,朝廷腐敗。我若是投降了,還有誰能替天行道?”宋江沒敢懈怠,依然指揮著軍士們進攻。
“你后路已斷,還要負隅頑抗嗎?”張叔夜繼續喊話道,“世間向來多有不平,不是你等烏合之眾能解決的。你若有這能力,只要歸順朝廷,自然官運亨通,大權在握。到時還愁無法‘行道’嗎?”
宋江看著數倍于己的敵軍,在絕望中長嘆了一聲,最后宣布投降。
但在投降后,他又悄悄地對一旁的將領說:“我這本是詐降,待到時來運轉,還請諸君助我一臂之力,我等定會卷土重來!”
結語
宋江在招安后,并沒有像小說中那樣真正歸順朝廷。他言而有信,于公元1122年再次舉起反旗,但遺憾的是,這次起義失敗得更快。宋江還是被朝廷給抓獲,最終被殺害。
毛主席說,水滸好就好在描寫了“投降”的下場。歷史上的宋江在投降后又一次起義后被害,因此還是會被封建統治者解釋為“死于造反”。水滸傳描繪的另一種結局,無疑是對這種解釋的反駁,因此總體而言在封建時代還是具有相當的積極意義的。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