霄南村,廣東江門龍口鎮(zhèn)的下轄村。
霄南村常住人口2000人左右,雖然也有其他姓氏,但村民幾乎都姓“源”。
源姓,中國最少的姓氏之一。全國不足一萬人。
和很多姓氏淵源諸多不一樣,源姓來源單一,出自禿頭鮮卑。
禿發(fā)鮮卑,并不是孩子一生下來,就沒有頭發(fā)。
鮮卑族,屬東胡族群,發(fā)源于東北大興安嶺的林海雪原之中。
此后,他們經(jīng)內(nèi)蒙古大草原南遷至今青海、甘肅一帶,以拓跋部的規(guī)模最大。
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五胡入華,就包括鮮卑族,是魏晉南北朝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游牧民族。
傳說,鮮卑族的拓跋壽闐崇尚猛禽禿鹙,常以鹙的羽毛作為頭飾,他的這支鮮卑拓拔部落得名禿發(fā)部,改姓為禿發(fā)氏,史稱“禿發(fā)鮮卑”。
公元397年,禿發(fā)烏孤建立起了南涼王國。
公元414年,南涼國被西秦國滅亡后,王子禿發(fā)破羌逃離故地,投奔拓拔鮮卑建立的北魏王朝。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接納了他,并賜源姓。《魏書》記載:“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
而源賀,也稱為源氏的得姓始祖。這段歷史,最早見于唐朝《元和姓纂》。
如今的霄南村,并沒有因為拓跋氏的消逝而文化凋零。
雖然村民都是漢民了,但他們文脈傳承中的鮮卑文化依舊。
走進(jìn)霄南村,村口是霄南文化廣場。青石板地面上,戎裝雕像,手持長槍騎馬沖殺,這就是源賀,霄南村源氏始祖。
霄南村口,巨大的大榕樹,告訴你一古村的歷史。從這里前行,古樸的住宅墻面,不時寫著“走進(jìn)霄南古村落,探索鮮卑風(fēng)采“的標(biāo)語。
村子里的源氏大宗祠中,醒目的“北魏同源遠(yuǎn),南雄衍澤長”對聯(lián),昭示了源氏源自北魏的歷史。
而在古樸的樂隱源公祠,我們更是了解了源氏南遷,落戶霄南的變遷。
南宋建炎期間,源氏南下躲避戰(zhàn)亂。始祖迤邐南行,經(jīng)河南商丘、江蘇揚(yáng)州、江西贛州、梅嶺等地,落居廣東南雄珠璣巷。
在這里,他們開枝散葉,生活了一百多年。
與當(dāng)時大多數(shù)珠璣巷人一樣,到了鶴山源氏太祖,源道貫時代,他們再次開啟了遷徙之路。
輾轉(zhuǎn)之下,來到了鶴山,最后定居于龍口霄南村。
如今,在霄南村有14座源氏宗祠,訴說著源氏的歷史。
源氏民俗館,“華胄開東粵,明禮祀北平”的牌匾,顯示了源賀曾任冀州刺史,治所在今北京的那段歷史。
而源姓,不僅代表了禿發(fā)破羌新的身份和地位,也象征著他與北魏王朝的血脈相連。更是今天不忘鄉(xiāng)愁的最好表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