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海珠區的朋友和我說,每當他在地鐵上聞到濃郁的香水味,就知道廣交會來了。
沒錯,這兩天正值2024年秋季廣交會舉辦的時間,廣州街頭上的外國面孔明顯增多,通往琶洲會展中心的地鐵上,甚至外國人比中國人還多,讓人感受到國際化大都市的多元性。
據報道,本屆廣交會線下參展企業超3萬家,吸引14.7萬名境外采購商預注冊,客商來自全球215個國家和地區,現場一派萬商云集的盛況。
有人也可能會問,如今已是互聯網時代,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中外客商長途跋涉來到廣州?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和大家梳理一下廣交會那些歷久彌新的故事,以及不同時期的變化。
位于廣州海珠區琶洲的廣交會展館
01
中國第一展為何在廣州?
首先,這個被譽為“中國第一展”的傳奇展會為何出現在廣州?
上世紀50年代初,剛剛成立的新中國,被西方國家封鎖,很多物資買不到,也缺少外匯。
在此背景下,中央領導鼓勵廣東省政府,要充分利用臨近港澳地區與東南亞的優勢,為國家賺外匯。
與此同時,華南物資交流大會已經于1954年和1955年在廣州舉辦了兩屆,受此啟發,1956年6月,外貿部駐廣州特派員嚴亦峻向外貿部和廣東省委建議,在廣州舉辦全國出口商品展覽交流會。
這個請示一路上報到國務院,最終經周恩來總理批復同意。于是,1957年4月15日,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誕生了。
值得一說的是,由于“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這個很長,外國人很難記住,周總理親自把展會的簡稱定為“廣交會”,而英文名就叫“Canton Fair”。
廣交會第一年的成交額就達到8686萬美元,占當年全國創收現匯總額的20%,可謂“一炮而紅”。
廣交會創辦后,迅速成為我國出口創匯的主渠道,從未中斷。曾經有過這樣一種說法:文革期間,中國只有兩件事情沒有中斷,一是研發原子彈,二是舉辦廣交會。
如此特殊的年代,廣交會都沒有中斷,足以說明廣州是一座“從不關門”的城市。
但到了90年代,廣州差一點就失去廣交會。1993年,國家外經貿部提出,將廣交會展館遷址重建,辦成規模更宏大、設施更先進的世界級博覽會,確定新址的過程,將不局限于廣州。
在當時,包括上海、深圳在內的國內多個大城市紛紛開始競爭,能否把廣交會繼續留在廣州,充滿著不確定性。
1997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謝非向李鵬總理匯報廣交會遷建工作時,講到一句話:“總理呀!廣交會決定在廣州是周恩來總理定的,你要表態使廣交會不要搬出廣州!”
這一次匯報很關鍵,李鵬總理有了明確態度,支持廣交會留在廣州。自此之后,廣交會展館就逐漸從越秀老城區搬到了海珠區的琶洲,并一直舉辦至今。
02
廣交會的老故事:
魯冠球、宗慶后都曾在廣交會擺地攤
廣交會為何能有如此大的生命力,除了給國家賺外匯,還著實給千千萬萬的企業找到了訂單、打開了財富之門。
在上世紀80年代,浙江商人魯冠球想把自己的產品賣到國外,但當時廣交會的展位很少,魯冠球沒有拿到,他就干脆在廣交會外面擺起了地攤,并真的拿到一家外商的訂單,從此打開國際市場。
同樣在廣交會門口擺過地攤的還有娃哈哈的創始人宗慶后。
有一年,方太集團的創始人茅理翔也沒有展位,就帶著自己研制的電子打火槍待在會場外,一邊點火一邊吆喝,成功拿下他人生第一筆外貿訂單。
前縫紉機大王邱繼寶也帶上自己制造的飛躍縫紉機,來到這屆廣交會,他也沒有入場券,只好選擇翻墻而入,結果被保安罰了50塊錢。現在看來,這50塊錢真是太值了,飛躍牌縫紉機從此飄洋過海。
事實上,在當時那個年代,即使進到場內的企業,分到的攤位都小得可憐,海爾在1988年的廣交會上的攤位不足5平方米,格蘭仕的攤位只有9平方米……但是通過廣交會,他們都成功走向世界,成為頭部企業。
像這樣被廣交會改變命運的企業故事還有很多,但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與電子商務的崛起,外貿的形態和方式都在轉變,繼續舉辦廣交會的必要性被很多人打上一個問號。
03
廣交會的新故事:
線上線下聯動,用互聯網做全球生意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看兩個與廣交會相關的新故事。
28歲的惠州超盛網絡科技CEO李釗陽,是家族企業二代,他的父親老李在佛山和惠州一帶開廠,曾經就靠著廣交會把自家產品賣到國外。
李釗陽進入公司之初,就計劃向跨境電商轉型,為此還和父親還發生過爭論。爸爸老李作為一個有著20多年廣交會經驗的“老廣交”,相信做外貿要靠人脈和信用,以前都是賣給沃爾瑪這樣的大超市,看兒子在網上招攬海外客,老李很擔心出現壞賬。
結果,95后李釗陽從一開始做跨境電商,就給自己家工廠帶來了之前沒有的增量,帶著十幾個人的小團隊,銷售額從第一年的1600萬元,到2022年增長了5倍,到2023年又比2022翻番。
具體來說,他把自家工廠生產的充氣床墊賣到了亞馬遜、Wayfair、Temu等海外電商平臺,從老李時代的單一美國市場,拓展到了小李時代的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英國、日本等近10個市場。
面對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李釗陽也談到一個行業隱憂,“現在做跨境電商監管越來越嚴,所以出海合規是生命線”。
為此,李釗陽選擇了螞蟻國際旗下的一站式數字支付和金融服務平臺萬里匯,理由是“萬里匯背靠螞蟻集團,規模大、回款快而且結匯資金鏈路清晰,讓我們很放心。同時我們還用過萬里匯的全球遠航服務,在歐美家居平臺Wayfair上開店,本來托人輾轉打聽了申請材料辦下來要半年,結果后來自己用萬里匯申請一站式服務,不到一個月就批下來了。”
可以說,李釗陽父子兩代都參加廣交會,做廣交會生意的模式卻發生了變化。老李的廣交會時代,靠印名片和喝老酒談生意;小李的廣交會時代,則是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線下參展是為了深度洽談,線上則靠電商拓展市場,靠金融服務平臺規避風險。
艾薩克·赫茲羅尼是來自美國的一位跨境采購商,他們一家跟廣交會也有非常深的淵源,稱得上一名“廣二代”,這是他第三次來到廣交會。
艾薩克的父親是最早的跨境先鋒,在90年代末跨境電商浪潮起步時就躬身入局,并用賺到的第一桶金在中國投資成立電子產品工廠,運營至今。
從父親身上,艾薩克看到遠程經營工廠的艱辛,溝通和管理成本都很高。艾薩克的想法不一樣,他覺得運營一家采購公司更靈活、更隨性。
艾薩克的采購公司注冊在美國佛羅里達,項目經理在深圳,物流經理在菲律賓,而他本人則按照自己喜愛的生活方式選擇居住在印尼巴厘島,每天在碧海藍天、水清沙白之間管理來自美國、中東、歐洲、澳洲等全世界的生意。
“現在半小時搞定一個訂單,數字時代,全球生意一盤棋并不是夢想。”艾薩克說道。“線上、線下融合的廣交會是我們最需要的。”每次參加廣交會,總能幫助他高效找到最優秀的中國工廠。
與李釗陽一樣,艾薩克的生意也涉及到支付問題,對他這樣的全球采購商而言,如何把貨款順暢地支付給中國的供應商,是一個普遍問題。
艾薩克用的也是螞蟻集團旗下的萬里匯,“萬里匯不僅簡化了交易流程,降低了交易成本,還確保了交易的合規性和安全性,能夠讓我們更高效、便捷、安全地付入中國。”
美國“廣二代”艾薩克·赫茲羅尼
萬里匯CEO石文宜談到:“近年來,萬里匯陪伴一批又一批微型跨國企業玩家快速成長,實現“一個賬戶、全球收付”,并逐漸走向跨境小巨人企業。“截至今年10月,萬里匯在全球累計交易金額超過3000億美元,堅定了服務中小企業的信心。”
接下來萬里匯還會加大對廣州的業務布局,“廣州營商環境優越,萬里匯會持續擴大在穗業務布局和資源投入,依托廣交會等重大平臺共同開拓國際市場”,石文宜說。
04
中國第一展助推
廣州建設跨境電商超級城市
看了這些新故事可以發現,有一個越來越醒目的“線上廣交會”正在發揮影響力,它是線下廣交會的有益補充,可以24小時在線,永不落幕。
眾多企業正是靠著廣交會這個窗口,嘗到了全球化的甜頭,并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拓展全球客源,然后線上線下聯動,把生意做大。
而廣交會的主陣地——廣州,也在“中國第一展”60多年潛移默化的熏陶之下,正在成長為全球知名的跨境電商之城。
數據顯示,從2014年至2023年,廣州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了136倍,連續9年進口規模全國第一。
同一時期,廣東省跨境電商的進出口總額從113億元增長到8433億元,年均增速高達71.4%,占全省外貿總量超10%,占全國跨境電商進出口比重超過1/3!
不僅如此,廣州還涌現出希音、Temu等全球著名跨境電商平臺。根據市場分析機構data.ai《2024 移動市場報告》,來自廣州的希音(SHEIN)與Temu在2023年斬獲全球購物類APP下載量冠軍和亞軍。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篇文章:《非比尋常!全球第一和全球第二,都在廣州》。
此外,阿里國際、螞蟻集團等平臺也都在廣州布局,集聚效應明顯。
一位業內人士稱,這一波跨境電商的超級風口,廣州可算是趕上了!廣州作為對外開放橋頭堡的城市功能,歷久彌新。
另一方面,受益于廣交會多年的帶動,廣州的國際知名度、城市品牌形象顯著提升,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社會無法繞開的一道風景線。
最近幾年的變化尤其明顯,以前很多老外來參加廣交會,談完生意就走了,現在不同,他們在參展之余,還會到廣州以及周邊地區吃喝玩樂,全方位感受廣東的經濟發展與風土人情。
因為在中國用移動支付太便利了,老外只要下載一個支付寶,就能綁定Mastercard、Visa、銀聯國際等多種國際銀行卡,甚至可用自己手機上本來就有的支付工具(比如香港AlipayHK等13個用了Alipay+跨境服務的電子錢包),即可在中國內地掃碼支付,搭地鐵、坐公交、下館子、點外賣……一個App就能游中國。
有的老外在游玩之后,還會在短視頻上講述他們在中國的見聞,這還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增進了民間互信。
可見,廣交會給廣州帶來的不只是展會經濟,還促進了旅游經濟,提升了廣州的城市品牌形象與國際美譽度。
05
永不關閉的中國南大門
開放是廣州的魂,廣州的對外開放史超過2000年。從漢代開始,廣州就是一個遠近聞名的通商口岸,到唐宋時期,更是發展為蜚聲國際、貨通天下的東方大港,據說當時就有十萬海外客商云集廣州。
而至明清閉關鎖國時期,廣州這道門也沒有關上,獨享“一口通商”的便利,成為中西方貿易唯一的接口,十三行的貨物與財富暢通全球。
有人說,廣州是中國2000多年來唯一沒有關過門的貿易中心城市,并對全球展示了一種姿態:中國的南大門永遠開放、從不關門。
而廣交會的與時俱進,在互聯網時代鑄就“永不落幕”的線上廣交會,是南大門“永不關門”的一個經典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