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一個小人物、每一個細節(jié),體現(xiàn)出的都是一個小人物對大歷史的影響?!?/p>
10月15日
知名作家馬伯庸做客自貢
與近千名讀者朋友暢聊“歷史中的大與小”
通過一系列鮮活生動的史料
講述隱藏在 “大歷史”背后
那些有血有肉的小人物故事
本次活動作為2024天府書展自貢分展場的系列活動之一,由自貢市委宣傳部、市總工會、共青團自貢市委員會、市文聯(lián)主辦。大安區(qū)委宣傳部、大安區(qū)總工會、共青團大安區(qū)委員會、博集天卷、新華文軒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咀载晻?、四川輕化工大學、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四川輕化工大學)共同承辦。
馬伯庸,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茅盾新人獎、駿馬獎得主。其作品被評為沿襲“‘五四’以來歷史文學創(chuàng)作的譜系”,致力于對“歷史可能性小說”的探索。其代表作有《食南之徒》《太白金星有點煩》《長安的荔枝》《大醫(yī)》《兩京十五日》《顯微鏡下的大明》《長安十二時辰》《古董局中局》《三國機密》《風起隴西》等。
如何挖掘歷史中的小細節(jié)
看到“大歷史”敘事背后小人物的故事?
馬伯庸在分享會上舉例講述了
“如何發(fā)現(xiàn)歷史深處”的方法論
馬伯庸告訴大家,自己在參觀成都武侯祠“大三國志展”時,發(fā)現(xiàn)兩塊銘文磚上的文字,不僅講述了兩位普通燒磚匠人的心聲,也側面揭示了三國之亂“因何而起,又因何而終”的鏈條。
第一塊燒制于公元170年的銘文磚,上面寫著“王復,汝使我作此大壁,徑冤我,人不知也,但摶汝屬。倉天乃死,當搏”。大意是“王復,你讓我在這砌墻,沒有人知道我的冤屈,我只能摶土做工。熬到‘變天’的時候,必當一搏”。
公元170年正是東漢末年的大規(guī)模農(nóng)民戰(zhàn)爭——黃巾起義發(fā)生的14年前。這塊銘文磚記載的正是一位燒磚的小工匠在飽受壓迫之下內(nèi)心的怨恨。三國的紛亂,恰好也由另一塊磚作為結束。
馬伯庸展示的另一塊銘文磚燒制于公元280年,一位姓朱的江乘人(南京古時的縣名,今在棲霞山一帶)高興地在磚頭上刻下“晉平吳 天下太平”。
公元280年,西晉東下滅吳,天下三分歸一統(tǒng)。朱姓匠人并不為自己所在的吳國被消滅而感到痛楚,反而欣悅于戰(zhàn)爭結束,天下太平。
在馬伯庸看來,這兩塊銘文磚以百姓的視角,見證了亂世的開端與終結,兩位磚匠代表了普通百姓的心聲,小人物也可以是構建“大歷史”的關鍵力量。
“對于歷史的理解,也能滲透到我們的生活細節(jié)中去。從小的說,我們多用講故事的方式跟人溝通,那么你溝通起來就有效率;往大了說,歷史人物的經(jīng)驗也能為我們所用?!瘪R伯庸表示,自己所分享的幾個故事,是想讓大家可以試著用人性的角度、小人物的角度,去看待我們所熟知的歷史。
在備受期待的簽名環(huán)節(jié)
自貢書迷們排起長隊
現(xiàn)場氣氛熱烈
編 輯:鹽小青
一審一校:成唯榕
二審二校:肖 然
三審三校:申俊滟
來 源:自貢網(wǎ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