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近幾年的幾次圍島演習,島內什么時候噤若寒蟬?自然是解放軍艦機逼近臺島的時候,那什么時候“抖擻”起來?自然是演習結束后的挽尊時間。
這不,“聯合利劍-2024B”演習快速展開又快速結束后,島內媒體放出了一段用美制“狙擊手”光電吊艙拍攝的畫面,聲稱這是被臺空軍F-16戰斗機“監視”下的解放軍殲-15艦載機,畫面中殲-15飛行姿態平穩,“似乎毫無察覺”。
(臺軍公布的畫面)
很明顯,島內媒體和臺軍方是企圖用這段實在說不上有多少說服力的視頻,作為“一切盡在掌握”的證據。然而若是真的開戰,臺軍根本就不可能拍到這樣的畫面,因為屆時根本“看”不到的殲-20大概率會在第一時間奪取制空權,別說是掛了“狙擊手”的F-16,就是執行救援任務的直升機,也未必有升空的機會。
5月的“聯合利劍-2024A”演習結束后不久,臺軍同樣放出了“狙擊手”光電吊艙拍攝的殲-16和轟-6圖像,圖像中還有很像瞄準器的白色方框,看起來威懾力十足,一度解讀為“F-16成功遠程鎖定”,與這次事件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那么這到底算不算鎖定?
畫面中的這些解放軍戰機是否真的毫無察覺,還要先說說“狙擊手”光電吊艙是什么。
(AN/AAQ-33“狙擊手”高級瞄準吊艙)
現代戰爭的特點是復雜的體系對抗,戰斗機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爭奪制空權,作為一種平臺還要承擔不少任務,例如偵察、態勢評估、近距支援等等,提高態勢感知能力是基礎要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AN/AAQ-33“狙擊手”高級瞄準吊艙就是為了增強戰斗機在全天候條件下的感知能力。
從設計上來說,“狙擊手”是個單一的輕型瞄準吊艙,不錯的圖像處理功能可以讓飛行員可以在防空導彈射程外探測和識別目標,為此集成了前視紅外系統、雙模激光器、可見光高清電視和激光標記器等多種傳感設備。
也就是說,這東西就是個功能比較齊全的大號望遠鏡,并不具備目標指示能力,只是為了在遠距離和惡劣環境下看清楚目標,而且原理還不算多么深奧,理解為有拍攝、夜視和紅外探測功能的光學成像系統也算準確,本質上不會對殲-15造成什么威脅。
(臺軍首次出動“銳鳶2”無人機)
臺空軍的裝備水平也不算差,各種先進的探測和傳感設備也不少,F-16V的AN/APG-83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是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產品,合成孔徑天線具備在全天候條件下進行掃描探測能力,最大探測距離370公里,就算考慮到天氣條件,探測和制導距離也在200公里上下。如果臺軍公布用AN/APG-83鎖定解放軍戰機的證據,顯然比用“攝像機”拍下來更有說服力。
那為什么只有“影視作品”?很明顯,是因為軍演環境下電子對抗非常激烈,電磁環境絕對不是一般的惡劣。以臺軍后知后覺的表現,此時大概連維持戰斗機與基地的正常通訊都不容易,也就只有基于光學原理的“狙擊手”吊艙還能正常工作,因為它的原理是在可見光范圍內進行探測,只要目標發光發熱并進入探測范圍就可以發現。
(5月臺軍公布拍攝到轟-6畫面)
很有意思的是,島內輿論也不怎么買賬,有島內網友評論稱“我也常用橡皮筋瞄準老板的頭”,其中的諷刺意味著實巧妙。
臺軍沒有,或者可能說是不敢指出的是拍到殲-15意味著什么。有消息指出當時這架F-16V的位置大約在臺島中央山脈上空,按照“狙擊手”的探測距離,殲-15此時距離臺島海岸線應該并不遠,可以說實踐了“逐步擠壓空間”的路線。更重要的是,這是臺軍首次在海岸線附近目視發現殲-15,意味著咱們的海軍航空兵實現對臺島東海岸的封鎖。
(殲-20也參與了演習,臺軍通報中沒有提到)
再說得切實一些,臺軍如今還有機會起飛戰斗機確定一下情況,按照兩次“聯合利劍”演習展現出來的流程,東風系列彈道導彈和遠程火箭炮會第一步火力覆蓋臺軍的機場、港口等重要目標,臺軍戰機有沒有起飛的機會都很難說。
即使有,專門負責制空作戰的殲-20也會第一時間接管臺島空域的控制權,沒有隱身能力的F-16V、幻影2000和IDF等戰斗機,基本上討不到什么便宜,臺軍這種自娛自樂的“影視作品”,也就只能在地動山搖那一天之前騙騙老百姓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