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在古代,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功臣良將,王孫貴胄,只要染上這個病就難逃一死。
它就是背疽,一種在后背上長瘡的疾病,更是細菌性皮膚感染。
范增、孟浩然、徐達皆因背疽而死。
那么,背疽到底厲害在哪?現代用那些治療手段?
各路英雄竟“折腰”
“一定要殺了劉邦,否則此人定成心腹大患”,范增的錚錚諫言都是為了項羽好,為了楚軍的長遠發展。可項羽像是得了失心瘋,心里全是對楚軍戰力的驕傲,根本沒把劉邦放在眼里。
兩人鴻門宴上的嚴重分歧,不僅沒能隨著時間淡化,還因為劉邦方面的捅刀,到了無法再相處的地步。
曾經年老心不老的亞父,一夜之間服了老,失望而離開。
此一別,范增郁氣難消,不知不覺中,風吹過,他的背部卻傳來一陣劇烈的疼痛。
之后,這個叱咤風云的智者,背上的膿瘡迅速惡化,使他不得不屢次停下腳步。
范增知道自己可能再也看不到故鄉的炊煙了,因為他積極治療,草藥一碗碗地喝,敷的藥也一日日地抹,瘡口反而在加重,時常流出黃色的膿液。
驛站內,一處簡陋的房間,范增在高燒中,迷迷糊糊地離開了人世。
同樣飽受背疽折磨的還有出身書香世家,自身才華橫溢的孟浩然。
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最為有名,也給人閑適放逸的感覺,但詩歌中的逍遙自在,掩蓋不了他內心的孤獨與失落。
孟浩然曾懷有仕途抱負,但屢試不第,最終在失望中選擇歸隱襄陽。
歸隱的日子就千好萬好嗎?50多歲時,孟浩然的背上長出了背疽。他并未在意這小小的瘡瘍,依舊與好友等人飲酒作樂。
可吃下一盤海鮮之后,孟浩然再也不敢小瞧背疽,猛烈地發作令他難以下床,疼痛使他呻吟出聲。
對于孟浩然的死因,《新唐書·孟浩然傳》中有所記載,“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吃藥、敷藥統統來一遍,各路名醫前來會診,但要么說不出個所以然,要么拿出的治療方案無效,統統都沒用。
自復發后,孟浩然的背疽迅速擴散,他最終病逝于襄陽,享年52歲。
如果說范增和孟浩然的背疽是命運的捉弄,那么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背疽,則被民間冠以些許政治色彩。
徐達追隨朱元璋打天下,可謂是明朝建立的第一功臣,但戰爭也給他留下了隱疾——背疽。
這或許跟他打仗時,無法保持衣物和身體清潔有關。
圖源網絡
作為明朝的魏國公,他的身體狀況備受朱元璋的關注,本人也享受了全國最頂級的醫療待遇。
但徐達的身體狀況本就不佳,加上背疽的折磨,病情時好時壞。
他應當也接受過開刀,清創的治療方式,就是將其放置在一個干燥透氣的房子里,醫生將背疽切開,把膿液排出來。
其實,現代的治療手段中,也有這項操作,差別在于手術室是無菌的環境,古代無法做到全面消毒,傷口依舊暴露在細菌的環境中。
這也就是徐達的背疽,遲遲無法根治的原因之一。
網傳朱元璋晚年多猜忌,連徐達都無法避免被猜忌的命運,所以當朱元璋賞賜的燒鵝(發物)送到魏國公府,徐達就明白了上位者的意思。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吃下燒鵝的徐達,背疽發作,不久后病逝,享年54歲。
背疽是致命疾病嗎?
不潔的生活習慣、摩擦性更大的衣服、情緒波動、飲食不當、勞累過度,甚至背部長期受壓,都可能引發背疽。
對于古人來說,背疽的可怕之處在于它時時刻刻折磨著患病人的神經,消耗著患病人的精氣神,使其喪失對生的渴望。
背疽的瘡口或許不大,但它會一直疼,碰一下就鉆心的疼,坐臥難安。
背疽還會引起包括發熱在內的其他并發癥,破壞人體機能,患者往往是因感染而病重,甚至死亡。
現代醫學探破了背疽的秘密,它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感染引起,主要的治療藥物是抗生素,內服和外敷兼顧治療,嚴重者需要手術切開引流。
從治療方式上看,古代醫者是有大智慧的,已經找對了路,但缺少了對細菌、病毒等的認識。
醫療水平的不足,才是古代背疽患者孟浩然、徐達等人死亡的根由。
近些年,網絡上對中醫的利弊展開了廣泛的討論,一些人全方面肯定中醫的作用,另有一部分人全面否定中醫的價值。
背疽讓我們認識到西醫的作用,但新冠疫情中中藥的廣泛使用,對患者不適癥狀的減輕也是有目共睹的。
五千年文明給了中國人底氣,我們更應該依靠中醫的優勢,探索出一條中西醫結合的發展之路,將更多的不可能變為可能。
參考資料:
徐達真死于吃蒸鵝?他患的背疽究竟是什么病?——北京日報客戶端,2022-05-0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