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何“無條件投降”?美國忽悠立功,要不世上再無日本人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亞洲戰場伴隨著1945年8月15日上午,日本裕仁天皇宣告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而結束。基本上所有的教科書當中,對這段歷史的描述都是如此。那么投降就是投降,為何要在投降前面加上“無條件”三個字呢?顯然此次日本投降并不簡單。
按照歷史記載,日本此前準備展開“一億玉碎”計劃,同美國以及其他盟國魚死網破,即便搭上日本所有人的性命,也要讓美國付出巨大代價。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起初并沒有制定什么投降計劃,也無法接受戰敗這個事實。那么究竟是什么改變了日本人的思想決定投降?
其實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前美國也非常緊張,按照美國軍事專家推論,如果日本執行“一億玉碎”計劃,美國要想成功登陸日本島需付出超過10萬人的生命。這一點美國無法接受,所以美國試圖用談判的方式來解決日本問題。在談判過程當中裕仁天皇得知只要日本答應無條件投降,那么美國將允許保留日本天皇制度,這一點對日本天皇非常受用。不過日本并沒有作出立刻答復,而是在等待蘇聯方面的態度。如果蘇聯給出的條件要高于美國,那么日本必將會向蘇聯受降,但令日本沒有想到的是等待日本的是蘇聯宣戰。
一面面對的是強大的蘇聯進攻,另一方面面對的是美國會保留天皇制度。所以最終日本與美國達成協議,而這項協議幾乎是在日本民眾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所簽訂的,最終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所以綜合來看,在二戰時期日本所謂的“無條件投降”,根本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此前已經就投降條件進行了談判,而談判的結果也令日本非常滿意。可惜裕仁天皇做夢都不會想到,日本這個天皇制度雖然已經保留,但只不過是美國手中的傀儡。美國空降麥克阿瑟將軍抵達日本,如果說裕仁依然是日本的天皇,那么麥克阿瑟就是日本的“太上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