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宋史,不難發現,蘇軾是王安石的“頭號粉絲”,但這“粉”得有點特別——專愛唱反調。
王安石二次拜相,蘇軾寫首《花影》吐槽: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蘇軾吐槽王安石升職加薪就算了,還見縫插針“教”王安石作詩。
王安石看見滿院落菊寫下“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軾聞后馬上“回敬”: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這對“歡喜冤家”在生活中斗得不可開交。但奇妙的是,兩個人在人生哲理上不謀而合。
非命之年,蘇軾幾經輾轉突然頓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而王安石則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這首詩是王安石壯年所作,他沒有寫景,卻只寫塔高,重點落在自己登高后的感受。
首句中,“千尋”是夸張的手法,一尋等于八尺,一尺約三十厘米,換算下來2600多米,差不多4個上海中心大廈的高度。
這高度,不是說飛來峰上的塔有多高,而是說他站得有多高。
因為,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才能俯瞰天下。目極萬里,聲聞遐邇,頗具氣勢。
這是鋪墊之筆,不容小覷。
次句,引用一個典故,“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后天雞鳴”。
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卻說“聞說雞鳴見日升”,是“先雞鳴,后日升”。
有點反常態,但另有所指。
這句雖沒有直寫,但能讓我我們想象、感覺到他在高塔上看到的所見,這景象遠超: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這股旭日東升的朝氣,是王安石的志向,克服北宋當下危機,一掃外部威脅,實現富國強兵。
第三句,古人總擔心浮云遮日,壞人當道。但王安石偏偏“不畏”不害怕、不畏懼,從氣勢上奪人。
首句中說塔千尋之高,這么高目之所及,除了天下,還有藍天還有云。晴朗天氣浮云很少,最怕陰雨天氣“浮云遮目”。
從這句可以看出王安石的用心良苦,但也預示了他推行新法的失敗,站得太高,沒有深入基層,沒有實際考察,又操之過急。
尾句,可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
按常理應該說“只緣身在最高層,不畏浮云遮望眼”。
但王安石偏不,他先說果,再告訴你因;這樣一來,因果倒置,詩立馬上了一個檔次。
最后這兩句,說白了就是王安石站在千尋塔頂,內心所想,他心胸開闊,眼界高遠,啥浮云都擋不住他往前看。
這句和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頗為相似,卻又有不同。
王之渙是欲登之志,而王安石是登上之感。
《登鸛雀樓》給人以奮發的力量,鼓舞人們積極向上,而《登飛來峰》是王安石的胸懷、氣魄和堅強意志的寫照。
它讀起來有味,還讓人琢磨出哲理,成為許多人的座右銘,激勵著無數人沖沖沖。
堅持做對的事,成為自己,終會達成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