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在有關教育的討論中,有許多惹人羨慕的名詞:“學神”、“哈佛女孩劉亦婷”、“常青藤”……然而,這與絕大多數普通家庭的教育敘事相距甚遠。
在一個普通家庭里,媽媽往往是帶娃的主力,她們白天上班,晚上帶娃,有平凡的生活,也承擔著普通的重量。在為孩子做選擇前要權衡利弊,事事親力親為,時時絞盡腦汁。即便如此,她們中有些人仍然在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夠科學。
孩子的未來一起,構成了每一個普通媽媽所面對的課題,每一個普通媽媽的故事,都是一個值得觀察的樣本。
張元(化名)是一個職場媽媽,孩子讀小學,“比起經驗更相信理性的教育方式”,“對前沿教育信息十分敏感”……她的每一個標簽背后都有成千上萬的“同類”,所以當她決定成為樣本,改變發(fā)生的量級也是成千上萬的。
張元是一家互聯(lián)網公司的軟件測試工程師,說話很講邏輯,回答問題時清楚又妥當,在談到育兒話題時,坦言也經歷過迷茫。
今年9月,張元的兒子升入小學二年級。一二年級作業(yè)不多,“孩子回家寫完作業(yè)什么也不學,家長心里沒底。”
同樣心里沒底的媽媽們組團群聊,她們在群里分享學習資料、補習班資源和教育心得,有人將補習機構列成表格,陳述優(yōu)缺點。猛地一看,或許會驚訝于當今育兒資源的豐富,卻容易忽略背后的試錯成本。
以英語啟蒙為例,光是這一項,張元就嘗試過動畫片、兒歌和幾個APP。好不容易用兒歌教會26個英文字母,之后學習自然拼讀時發(fā)現(xiàn),字母這一課又要從頭來過。
兒子稍微大一點開始上線上的英語直播課,一節(jié)課有一二十個學生,每學一個單詞老師都會挨個讓學生讀,站在老師的角度,每個學生都被照顧到了,但從張元的角度,“我的孩子聽了十幾遍不太標準的發(fā)音”。
一段時間后,張元把線上直播課停了。張元也知道“叫停”的代價太大,“再進入一個新的教學體系,又是一次從頭開始,因為每個體系的大綱都不太一樣。”
拋開教育體系,僅僅是讓孩子做題,媽媽們想要研究透徹也極不容易。媽媽群里有人將各種教輔資料按照難易程度排名,“比如孩子考95分以上選擇一種教輔,考80分以上選擇另一種教輔。”
“好像是這樣,我記不清楚了,群太多了,消息也太多了。”張元感嘆。
張元的兒子是班里的尖子生,能掌握大部分內容,只是個別知識點需要加強,但教輔都是按難度劃分,很難捕捉所需要的知識點。“我也不能把這些教輔都買回來,這不現(xiàn)實。”
張元的理想狀態(tài)是讓兒子形成螺旋上升的系統(tǒng)性學習,像很多普通媽媽一樣,她們對于讓孩子達成怎樣的學習狀態(tài)往往是清晰的,但找不到實現(xiàn)的路徑。“有點迷茫,不知道該怎么學。”
沒有媽媽愿意在孩子身上試錯,因此媽媽們總是格外善于自省,“如果我最開始把好關,選擇對的體系、堅持下去,孩子的試錯成本說不定會低很多。”
密密匝匝的“選擇”織成一張網,孩子沒有很多時間慢慢去尋找出口,張元知道,自己必須從網里沖出來。
“決定參與學而思學練機內測的時候,我沒有想太多。”那是一個媽媽本能的主動,“我想站在用戶的角度提一些意見,因為我知道什么樣的模式對我的孩子更好。”
對自己的孩子來說,媽媽才是最準確的產品經理。
在張元加過的家長群里,學而思學練機的內測群可能是“成分”最復雜的。“每個年級都有,全國各地都有。”
四面八方的家長湊在一處說的無外乎育兒,細聊起來會發(fā)現(xiàn)各地的課本天差地別,但家長們想要為孩子多做一點的心相差無幾。
張元把樣機拿回家時,家里已經被之前買來的教輔書堆得滿滿當當,“都是跟著孩子的年紀一套一套買回來的。”
她參與內測的第一件事,就是確認學練機的資源“厚度”,確認從啟蒙到高中都有,張元舒了一口氣,“再也不用一盒一盒從書店搬了”。
她的手機也跟著減負,過去每套教輔都對應一個APP,多少套教輔就有多少個APP。她回憶,最“壯觀”的時候,孩子的書桌上有課本、教輔、練習簿、平板、手機攤開放滿一整張桌子。
孩子學習的時間也更靈活。過去,她送孩子上線下輔導班,課時長度和路上時間差不多,孩子在教室里上課,她就在教室外邊等邊工作。
她像這樣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并不多,有時候加班回家孩子已經睡了。有限的精力讓她很難完全兼顧育兒的角色。張元會反省,“我的孩子沒有錯題本,是我沒有幫他養(yǎng)成好習慣。”
學而思學練機上的錯題管理功能,抵消了她的這部分負罪感。針對不同孩子的情況,學練機會構建出“智能出題-智能提示-智能批改”的循環(huán)鏈路,批改之后題目會回流到錯題本。“孩子到底掌握得怎么樣,家長一目了然。”
階梯式的分級練習又呼應了張元對個別知識點針對性訓練的需求,“瞄準某個知識點,孩子可以從A級練到A+級,這樣就省去了我針對知識點挑教輔的精力。”
彩色類紙屏顯示柔和,有專業(yè)護眼認證,也減輕了媽媽的擔憂。最近一次視力檢查中,張元得知兒子近視50度,在同齡孩子里不算好,這成了她近期的一大苦惱。
媽媽們都希望自己可以轉得更快一些,參與內測對張元來說需要消耗額外的時間,但她并不認為這是一種負擔。一方面,學練機更高效的教育模式釋放了她的一部分精力;另一方面,她感受到一種體諒。
在整個內測過程中,每2天一次的模塊任務將功能拆分開來,張元不是每次都能按時跟進,這種情況在內測群里普遍存在。群里的負責人也不會追著在當天要一個結果,而是在周末把重新整理好的鏈接發(fā)給大家,不會給家長造成太大壓力。
每次寫反饋時,無論要求如何,張元都會利用自己作為軟件測試工程師的職業(yè)訓練,盡可能準確地還原問題。這是她對工作人員的理解,也是她與媽媽們的共振,她們有共同的處境,一個人的想法或許可以幫助更多媽媽。
然而在反饋內容上,負責人是毫不松懈的。“有時候我遇到的問題,其他家長也有。但是學而思的老師說,就算大家遇到同樣的問題,也要分別提交。”
“他們應該是要看出現(xiàn)頻率,我是這么猜的。”張元不曾見過機器背后的開發(fā)者,不曾親耳聽他們講過其中的邏輯鏈路,但拿著彼此傾注了真誠所創(chuàng)造的產品,總能心領神會。
“快。”
包括張元在內,不少參與內測的媽媽都提到同一點:從提交反饋到做出調整的過程很快,短則幾小時,長的也不過幾天。
家長看到每一個問題的快速解決,背后都有設計、測試、研發(fā)等等各個部門來保障。“我們一直會有人值班”,產品研發(fā)工程師海浩(化名)說。
家長提出問題只是一個開始。張元回憶,她曾建議在錯題本的基礎上增加舉一反三的功能,也就是讓AI根據孩子的一道錯題,延伸出更多同類題目。“家長會有一種感覺,一道錯題,孩子能再次做對,但不一定就真的是掌握了。”
這與產品經理的思路不謀而合。事實上,早在內測開始之前,產品經理就已經預設了很多反饋和對應方案,讓反饋的落地更高效。
錯題舉一反三的功能很快上線,張元說:“這是紙質教輔做不到的,沒人有那么多精力去找同類題。”
她的另一則反饋是,孩子的字不像大人那樣標準,歪歪扭扭、大大小小,有時會出現(xiàn)識別錯誤,導致誤判。
與產品設計相關的問題相比,這類細微處的問題才是大多數。在產品研發(fā)人員面前,這些問題不區(qū)分大小,只區(qū)分優(yōu)先級,“問題沒有大小之分,每一個問題背后都是千千萬萬”。
越是細小的問題,越考驗耐力,要一遍遍地磨。一版、兩版、幾十版。
一個個年級鋪過去,一個個地區(qū)鋪過去。描述問題的句子越來越長,代碼抵達的地方越來越微小,橡皮擦功能漏洞、頁面不美觀、錯題數報錯……就像是螺螄殼里做道場,“問題落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你需要不斷去及時響應,去權衡。”產品經理海櫻(化名)說。
“用戶是復雜的。”人的思維、意識和關系,遠不是數據分析和測試所能模擬的,嵌入育兒的日常,關照育兒的家庭,就是內測的意義所在。
當然,通過內測最終上市的學練機,也不是一個最終形態(tài)。在與產品研發(fā)工作人員對談時,他們時不時會提起它依然不完美,它依然可以更好。
比如產品上市一個半月后上線的“屏上聽寫”功能,就來自于一個小眾的聲音。一個廣州的媽媽提出:明明已經是學練機了,為什么還要讓孩子把生字詞寫在紙上?
產品經理海櫻解釋:“孩子考試是在紙上,我們的初衷是還原日常的使用場景,但用戶認為使用學練機的場景要更高效,所以我們針對這個問題,更新了相應的功能。”
類似這樣的意見收集從未停止,每個月,各個渠道的留言都會匯總到產品經理手上。“就像開早餐攤,如果只開在小區(qū)樓下,滿足小區(qū)住戶就可以,如果開成連鎖店,就要符合更多人的口味。”
學練機讓機器兩端的人發(fā)生具體的故事,解決問題,也產生溫度。
教育類產品不僅是一個代碼和金屬組成的工具,歸根結底,是靠攏并走進一個個普通媽媽的世界,成為家庭教育的的輔助者、孩子成長的參與者。
那些留存的歷史記錄,是像學而思這樣的廠商持續(xù)理解用戶、努力幫助用戶的腳步,也是媽媽對孩子樸素而熱烈的情感,也是一個家庭在育兒道路上邁過的種種難關。
部分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