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好多年的廣州“第三中軸”,這次終于有個實際的邊界了。
國務院近日批復的《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明要求廣州打造“一帶一軸、三核四極”的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空間結構,其中的“一帶”是珠江高質量發展帶,“一軸”是指廣州活力創新軸。
將活力創新軸與珠江岸線相提并論,足見這條軸線的地位之高,那么它是怎樣一條軸線?
近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編制完成《廣州活力創新軸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這條活力創新軸的范圍是:
北起中新廣州知識城,途徑廣州科學城、天河智慧城、金融城、琶洲、大學城、國際創新城,南至南沙科學城,并串聯東部中心、獅子洋增長極等重要戰略節點,貫通廣州南北、縫合灣區東西的關鍵區域,面積約1567平方公里。
《規劃》對活力創新軸的3大定位是:
國際開放合作承載地、國家自主創新策源地、灣區四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融合引領地
《規劃》對活力創新軸規劃的4大核心功能是:
大灣區科技攻關引領區、創新轉化示范區、未來產業先導區、政策創新試驗區。
以下是《規劃》描繪活力創新軸的一張空間示意圖
《規劃》按照北、中、南三段,提出優化“一芯兩翼”的空間結構,其中“一芯”是指以琶洲為核心的中段,“兩翼”分別是以知識城為核心的北段、以南沙科學城為核心的南段。
中段打造智慧策源芯,以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廣州國際生物島、大學城、獅子洋增長極為核心載體,擔當廣州第三中軸的核心引擎。
北段打造知識轉化翼,串聯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東部中心、天河智慧城等重要平臺。
南段打造前沿合作翼,包括慶盛、南沙科學城、明珠灣、南沙樞紐、萬頃沙等重要平臺,推進與深圳光明新城、東莞松山湖共建灣區“創新三角”。
從規劃圖來看,這個活力創新軸與此前多個文件提及的“廣州科技創新軸”高度重合,也就是坊間談論多年的“第三中軸”。
眾所周知,廣州此前有兩條經典的中軸線,一條是傳統中軸,北起越秀山,南至海珠廣場,串聯的是的這座城市的千年文脈,可稱之為文化中軸。
另一條是城市新中軸,北起廣州東站,過天河體育中心、珠江新城,南至廣州塔,是廣州城市形象的集中展示區,可稱之為景觀中軸。
老實說,第三中軸的南北跨越接近100公里,早已脫離傳統的城市中軸線概念,更像是一條高新科技產業帶。
第三中軸有多厲害?
數據顯示,這條軸線匯聚全市30%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40%的碩博學歷人口,51%的高新企業和 74%的獨角獸企業。
換句話說,廣州的未來怎么樣,主要就看這條中軸能不能搞起來。
從國際上來看,高新產業聚集區,往往以軸線的方式來呈現,例如美國硅谷就是一條以101公路為核心的產業帶,美國波士頓也有一條128公路為核心的科創走廊,我國深圳也有一條以深南大道為依托的高端產業帶。
在此意義上,廣州建設活力創新軸,是否可以考慮修建一條快速路或者高速地鐵,從北到南,把知識城、科學城、金融城、琶洲、大學城、南沙全部串起來?
早在2018年,廣州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委員會就透露,廣州將規劃建設長約41.2公里的“廣州1號公路”,如果將這條公路北拓至科學城、知識城,就能與第三中軸高度重合了。
總的來說,國務院批復的《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賦予廣州“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承載地”的功能,而第三中軸(活力創新軸),幾乎就是為這項功能量身定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