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黑神話:悟空》游戲爆火出圈,作為重要取景地的山西大火,全國各地“天命人”紛至沓來。當空前的旅游熱度,遇上國慶出游高峰,如何接住“潑天流量”,成為擺在當地政府和古建景區管理者面前的現實難題。
隰縣小西天內部的懸塑彩繪佛像
比如位于隰縣的小西天(千佛庵)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其被視為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瑰寶的懸塑彩繪著稱,169平方米殿堂內供奉近2000尊佛像,堪稱藝術界的奇跡。平素默默無聞的小西天在火爆之后,最大承載量僅為3000人的景區內,日均游客量超萬人。
面對洶涌而來的游客,及因此引發的差評,隰縣上演了一出什么叫實力寵粉:副縣長為游客唱歌、公安局長喊話“半小時解決問題”、文旅局長扮演唐僧迎接游客……種種舉措一舉扭轉名聲,讓隰縣躍升為網絡“頂流”。
聲名鵲起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隰縣的“隰”屬于生僻字,究竟怎么讀?
“隰”字在文獻中多有出現,阿越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也有所接觸,比如:秦獻公名“師隰”,齊桓公手下管桓五杰之一為隰朋,《詩經·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等等。知曉這個字的讀音為“xi”,可一直以來都讀第一聲“xī”。
隰縣小西天
直到這次下西天景區火爆,網上對“隰”字掀起補課潮,才從文化功底深厚的網友口中得知,它應當讀作“xí”,義指低濕之地。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容易讀錯的地名并非只有隰縣一個。
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在網絡上與寧波、舟山、溫州合稱“東海F4”,大名鼎鼎的遠光燈之城臺州,是中國文學史四大詩路之一的浙東詩路的終點,坐擁佛教天臺宗祖庭——國清寺,道教十大洞天之三——委羽洞府、赤城洞府、括蒼洞府,又兼山海之美,是一處人人向往的旅游勝地。不過臺州這個地名本身常會被錯讀“táizhōu”,實則“臺”字為多音字,這里讀第一聲為“tāizhōu”。臺州的地名來源天臺山及天臺山所在的天臺縣之“臺”都讀“tāi”。
臺州神仙居
以養殖小龍蝦聞名于世,被譽為“中國龍蝦之都”,以十三香小龍蝦著稱,擁有從養殖到加工、配送和終端銷售完整產業鏈的江蘇省盱眙縣,常因難字讀半邊,被稱作“于臺”,實則名“xūyí”。
盱眙“尅街”
以榨菜著稱的重慶市涪陵區,叫法更是多種多樣,讀“陪陵”有之,稱“普陵”有之,實際上人家的真名為“fúlíng”,地名取自于“涪水之濱,巴王之陵”。
涪陵江景
建制于秦朝、國家級歷史名城、徽州核心區、西遞宏村所在的安徽黟縣,因為“黟”太過生僻,常被人一分為二,稱作黑多縣,正確的讀音當為“yī”。
黟縣西遞村
湖南郴州不讀彬州,讀稱州;河南滎陽,不是榮陽,而是型陽;安徽亳州不是毫州,而讀博州;遼寧岫巖不作由巖,而作秀巖;四川邛崍不是共萊,而是窮萊。
此外,浙江麗水、安徽六安、河北藁城、新疆尉犁、海南儋州、江蘇甪直、湖南耒陽、安徽歙縣等都容易被讀錯。
針對這一情況,建國后曾有過一波更改地名,以方便群眾認讀的運動。1964年10月,山西作為改名試點,共有14個使用千年的地名被改:盩厔改名為周至,郃陽變為合陽,郿縣變成眉縣,鄠縣成為戶縣,葭縣轉為佳縣,邠縣成為彬縣,雒南成了洛南,沔縣改成勉縣,醴泉變為禮泉,汧陽成了千陽,鄜縣成了富縣,栒邑變成旬邑,商雒成了商洛,洵陽變為旬陽。
鄠邑區天橋湖風雨廊橋
對這次改名歷來褒貶不一,有人為之叫好,認為給群眾出行帶來了便利;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改名切斷了地名的歷史傳承。2016年,戶縣借撤縣設區的便利,將“戶”重新更改為“鄠”,由戶縣變為西安市鄠邑區。每當看到這個地名阿越會不自覺地讀作鄂邑區,直到想起它之前叫戶縣才會反應過來!
還有哪些地名容易讀錯?對為此發起改名活動,你又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一起探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