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3080字,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
“中國只有一個城市,就是上海。”這個梗,在戲劇愛好者中流傳甚廣。
其實不只是戲劇演出,在ACG等泛娛樂文化圈子內都有類似表達,足見“魔都”上海的娛樂生活之豐富。
作為近現代戲劇的發源地,上海更是有著豐厚的資源和群眾基礎。海外戲劇入華,往往將上海作為巡回演出的首站甚至是唯一一站;上海幾十家大中型劇場每年上演的話劇、音樂劇以及歌舞劇,堪稱全國數量之最。
大部分海外劇目巡演,通常將上海定為中國首站
圖片來源: 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
而近年來興起于老舊寫字樓、商場之間的小劇場集合,更是加深了滬外劇迷的羨慕嫉妒恨——“一天到晚就知道上海上海,上海到底有誰在啊(反正我不在)?!”
今年,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公布了新一輪100家上海演藝新空間名單,新增了17個演藝新空間。而實際數量遠不止這些,僅黃浦區就超過100家。這些演藝新空間遍布上海15個區,其中最集聚的,是黃浦區人民廣場一帶的“演藝新天地”小劇場集合。
上海南京東路步行街夜景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僅在去年,這里就有兩個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的小劇場集合“星空間”落地,分別位于第一百貨商場和世茂廣場——南京路上的大型商業綜合體。加上早些年已樹立規模和口碑的亞洲大廈與大世界演藝空間,“環人廣”小劇場宇宙已見雛形。
近幾年,這類沉浸式小劇場開始由上海擴散至其他城市,受到當地觀眾的歡迎。由于上海演藝市場發展較早且模式成熟,這類“沉浸式小劇場”體驗在普通觀眾心中,已漸漸被視為新的“上海特產”。
滬上新特產“沉浸式小劇場”
圖片來源:亞華湖院線
01
多樣化、創新性、品牌化
目前上海演藝新空間呈現出三大特征。一是場所類型多樣,演出種類豐富。目前演藝新空間涵蓋的場所類型包括商場、文創園區、書店、Livehouse、藝術中心、旅游景點、游輪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大世界、新天地、外灘源、和平飯店均已變身新型演藝場所,演出類型涵蓋音樂劇、話劇、脫口秀、兒童劇等各個門類。除商業場所外,專業劇場也開辟出舞臺之外的表演空間進軍演藝新空間領域。
二是演藝形式創新,引領消費革新。各演藝新空間利用商旅優勢,結合場地特點和消費需求,積極跨界破圈,提升互動性、參與感,拉動文旅消費。如開心麻花《瘋狂理發店》在瑞虹天地月亮灣駐演,觀眾如逛街般輕松觀劇,現場陳設如真美發沙龍,可拍照、品咖啡、理發,體驗獨特。此類新空間融合文化、商業、社交,拓展舞臺藝術創演與運營,促進文化體驗和消費模式創新。
《瘋狂理發店》演出現場,圖片來源:開心麻花
三是駐場演出發展,品牌效應凸顯。近年來,以亞洲大廈“星空間”為代表,小型駐場演出蓬勃發展,形成品牌化、集群化效應。亞洲大廈僅一年多時間就轉型為新晉文化地標,推出多部爆款劇目。目前,大廈1-11層有19個新空間、2688座,涵蓋多種演出形式,成為“垂直生長的戲劇街區”。隨著品牌效應外溢,“星空間”不斷拓展,與周邊構成沉浸式戲劇觀演“黃金三角”。此區域涵蓋41個演出空間,拉動周邊商旅消費,成為上海文商旅深度融合及“夜間經濟”的成功范本。
02
城市更新的另類解決方案
小劇場越來越成為專業劇場更新、工業遺址、公共空間升級的解決方案了。
其中,不乏專業劇場修繕,如茉莉花劇院前后經歷兩次修繕,一方面“承古”——妥善保存原有建筑的歷史元素,包括建筑轉角的窗花設計、二樓走廊完整保留的原茉莉花樣式的雕花等,延續其文化內涵;一方面“傳今”——完善功能性,增強劇場的使用體驗,讓場館空間得到有效開發利用,再次激活上海觀眾對茉莉花劇場的記憶。
圖片來源:樂游上海
也不乏工業遺址喚新,如1862時尚藝術中心作為上海乃至全國唯一百年工業遺跡改建的市場化運營表演藝術新空間,1862錨定“先鋒時尚、古典跨界、國際多元”的藝術目標,以“藝術+商業”的1.0模式,開啟了史無先例的筑夢之旅,為廣大觀眾持續呈現接軌國際、傳承本土的精美優質藝術體驗。即使面臨疫情,也迅速轉型“駐場+沉浸”的2.0模式成功突破疫情困局,實現票房口碑雙豐收,如今已邁入“空間+平臺+生產”的3.0時代。
圖片來源:浦東文創
此外,還有公共空間的場景升級,如亞洲大廈將原來一間間辦公室改造為環境式小劇場的聚集地,采用包圍式的觀眾席,場景中的吧臺就是舞臺,給人們帶來沉浸式觀劇的獨特體驗。21層的建筑中容納了19個小劇場,匯聚了音樂劇、話劇、舞劇、脫口秀等不同的舞臺表演形式。附近的酒店、餐廳、咖啡廳等業態,都因不斷到來的觀眾而被重新盤活和定義。
圖片來源:亞洲大廈官網
除固定樓宇空間外,2023年9月,開心麻花沉浸式戲劇觀光巴士正式啟動,將演藝新空間的范圍拓展到了流動的巴士內。該巴士項目將“觀光+戲劇”深度融合,一輛“開心巴士”建筑可閱讀主題車從五卅運動紀念碑站出發,途經外灘、陸家嘴、城隍廟等上海主要觀光點,車內全程上演的穿越劇將上海的人文歷史和知名建筑的故事融入其中,為市民游客奉上一場在“移動劇場”閱讀城市建筑的特別旅程。這是開心麻花與春秋集團聯手共同打造的“開心巴士”,不僅是對“建筑可閱讀”專線產品的升級,也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旅融合的高質量發展的一次全新嘗試。
圖片來源:長三角公共文化示范區合作機制
此外,演藝新空間還在進一步整合、盤活公共空間資源,如上生新所、黑石M+園、朱家角鎮百年園林、外灘“不止空間”等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演藝內容既激活了演藝市場,又推動原有空間的效能進一步釋放,一批歷史建筑得以活化并成為時尚地標。
03
“入滬連打”養活了一眾劇場打工人和商場
從一枝獨秀的亞洲大廈“星空間1號”到如今,在“環人廣”一帶,已經有四座垂直落地的“星空間”小劇場集合,再到上海全面開花,演藝新空間的發展,推動了上海演藝產業的持續繁榮,吸引了眾多全國優秀演藝人才,實現了演藝主體、空間與市場之間的良性互動與發展。
鑒于相比中大型劇場演出,這類小劇場駐演時間較長,通常在半年以上,且集中于上海熱門旅游地點,不僅極大地提升了路人踏入劇場的可能性,也為全國各地的戲劇迷們提供了“特種兵”式的觀劇體驗。他們可以利用周末或小長假的短暫時光,在人民廣場周邊的幾棟建筑間穿梭,連續觀賞多場演出,并自豪地在社交媒體上曬出滿滿的票根,構成了一幅壯觀的觀劇畫卷。
“入滬連打”,已經成為滬外戲劇愛好者的“圣地巡禮”
圖片來源:小紅書
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23年我國小劇場及演藝新空間的演出場次高達18.69萬場,票房收入達到48.03億元,吸引了2442.40萬人次的觀眾。與2019年相比,這些演出的場次和票房收入均實現了超過四倍的增長,充分證明小劇場演出已成為上海的一張新名片。
這一行業的蓬勃發展,為年輕的戲劇人開辟了更多的機遇。也 讓老舊商場重新煥發生機。 相較于大中型劇場,小劇場的搭建規模較小、一次性投入少,且回款速度更快,長期駐演帶來的持續回報率較高。 在當下注重現金流的商業模式下,制作公司自然更加偏愛小劇場的制作模式。
同時,作為新的演藝潮流,針對小劇場的扶持政策也越來越多。這幾年,不少制作公司都把辦公地點搬到了離演出場地更近的區域。其次,場地方對演藝公司在房租上也有一定優惠。如人民廣場一帶,已經儼然是集策劃、制作、排練、宣傳、落地演出多個環節于一體的演藝生態“產業園”。
人民廣場附近的小劇場一覽
圖片來源:新周刊
除了上海自身的戲劇基因之外,能夠及時順應年輕人的消費習慣,或許也是上海能夠誕生外百老匯的原因,就像是“谷子店”在上海老商場里落地發芽一樣。
參考:新周刊、長三角公共文化示范區合作機制
編輯:林欣藍
審核:夏 雨
READ MORE
“富人區”怎么成了年輕人的“打卡地”?
10-15
消費品“以舊換新”:財政補貼套利者的蕓蕓眾生相
10-14
與股市掛鉤的消費來得快去得更快
10-1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