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難得,停筆三年,聽說還有讀者記得,尤其是在這個文字處境冷清的今天。
有人說寫作就是在茫茫人海中尋找那個和你同樣質地的心靈。因為我的困惑,往往也是同時代人有的,只是我們彼此在用不盡相同的方式突圍。
人類世界之所以不同,其一便在于,人總是不滿足于事物的本來樣貌,人總是會想,會思考,會尋找答案,有希望和悸動,要抬頭看看北斗星辰。畢竟人生又不只是,生活和炒股。
所以我和秦圈的緣分,便來自于這種“解惑”。九年前,我在剛開張的秦圈寫專欄,那時還踩著高跟鞋在陸家嘴的鋼鐵森林里看漲跌曲線,但更想弄清楚的,是人生的真相。
因為紙上“超前”得來的東西,無法稠密到去支撐那實打實的人生;我們對十幾二十年后的人生模樣,全靠猜測;我們對世界的判斷和期待,只能在當時那個片面許多的生命段落之上建構。“敵眾我寡”之下,常常就是削平棱角,先跳上世俗的傳送帶。
九年后,那堵認知的墻終于扎扎實實地往后推了九年,九年也幾乎是一個人從“而立”到“不惑”的距離。當世界開始一寸寸水落石出,像是一節節明亮起來,連犄角旮旯都露了出來,似乎連帶著把人也推到了觀察世界的全新視角。
好像到點了,人就站上去了,眼前一亮了,總算有了一點相稱的高度和那頭的世界對話。當然這九年,世界不僅沒有一刻安寧還屢屢發了燒爆了雷,中國社會同樣發生了巨大的轉折。自轉的同時,還有公轉。
背后都是時間的汩汩之聲。
所以你看,“不惑”像是人生的功課,我們背著它穿過多變的時代,宏大敘事的碎片和曲折婉轉的生命經歷濺滿了一身,融成骨血,再一層層蛻皮進化,出落成新的自己。
這個自己,現在站在了2024年的初秋。
那就繼續寫“不”系列(《》《》《》等),這次該輪到“不惑”了。
如果世界存在一團碩大蓬松的總體智慧,我們是否有一種方式可以窮盡它?
普通人自然能擁有的就是時間。年齡像是長城上的觀察站,不同年紀的觀看位能看到世界的不同模樣,看得越多越胸有成竹,就像年齡一上去也就不容易緊張也不容易被騙。而很多年輕時鑿鑿確認的東西,在時間的長河里逐漸顯露出相反的面目。時間有人無法忽視的高能。
比如你終于知道,歷史大致是一些高能級別的人在歪打正著中設計出來的。那個如此睿智優雅文化底蘊厚重的老牌國家,在脫歐公投時,人們大多是投完歷史性的一票,才蜂擁上網去查我剛才到底是反對了什么東西……世界差一點就形成不了現在的世界。
人生也一樣。如果去回憶自己的過往,會發現那真是鬼使神差,每次陰差陽錯都鑄造了我們如今的樣子,我差一點就成不了現在的我。就像下棋,每走一步,都意味著未來的棋局會大相徑庭,但落子無悔。所以有時宿命論會更讓人安心,否則怎么在這流沙般的人生之上挖掘意義呢。
高大的人物在縮小,矮小的人物變得偉岸。因為聲譽和評價,同樣是充滿僥幸的東西。馬克思的葬禮當時人數只有11位,并沒有全世界團結起來的工人們;許多生后獲得盛名的,生前窮困潦倒狼狽不堪,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未來的“偉大地位”。聲譽好像是某一種查漏補缺,好讓這個世界看起來不那么動物性和淺薄乏味。
漂亮的人常常是不走運的。人確實可以“持靚行兇”,接著天上源源不斷的餡餅,但也可能是危險崎嶇的信號,給了人莫名其妙把偶然當必然的底氣。它們既是美的產物,也是美的代價。而那些早年看似不起眼的東西——不虛榮需要相當的見識,情緒穩定需要好的原生家庭,能千金散盡的早年一定沒有匱乏感,哪一個都不比美來得更容易。
窮困的人不完全是倒霉的。窮人被迫更認真,不放過任何細微的可能,以求自保。而正是這種四面八方過來的壓迫感,才激發出了人最好的樣子。蘇東坡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是的,全是那些陌生逼仄的角落。人的思維就像冰山,不撞到這些地方,你不知道還有那么多海平面之下的東西。
年輕的時候喜歡對抗,以為對抗是強大。但真正的強大是不對抗,是先接受、臣服,讓苦難穿過身體,不留下任何郁結。晴天是我的生命,雨天也是我的生命,不是順境才是好的,逆境才把我雕刻成如今的樣子。最強大的人可以接受一切的發生。
所以回過頭看我的20歲、30歲,雖然都有分量、有力量,但遠沒有到智慧的程度。我感恩時間把我帶到這里,我終于變得更釋然、松弛、無所謂、不對抗,舍不得年輕回去。
當然我相信時間一定會把我帶往全新的未知之地,在時間面前,我們總是“局部”知道而已。“不惑”是一個進行時。
但“不惑”不是年齡的專利。南開大學文學院的張靜教授(也是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弟子)講過一個美籍華裔女孩牛牛的故事。
上世紀末,牛牛出生于美國紐約的華人家庭。在當時的移民聚居區,父母熱衷于讓孩子們學好英文融入美國社會。但牛牛不同,她四歲起就跟著外公外婆學詩詞。
“英文是世界上最有用、最方便的語言,而中文是世界上最美麗、最智慧的語言”。牛牛小時候曾因讀過很多白居易的詩,夢到過白居易三次,夢到皇帝下旨把他貶到江州,她哭著鬧著要和他一起去。
9歲那年,她還在紐約上小學,第一次在電視里看到葉嘉瑩先生。她被葉先生一句話:“如果我要倒下去,我也要倒在講臺上”深深震撼。她鄭重地告訴家人,要拜葉先生為師。
11歲那年,她打聽到了葉先生會在溫哥華的UBC講課,牛牛和媽媽、妹妹便專門飛到溫哥華,在UBC大學亞洲系圖書館,等葉先生講課間隙與她交流。
其后,牛牛母女三人堅持在溫哥華聽了葉先生兩年的暑期課程。此后,牛牛和妹妹正式拜了葉先生為師,她們在葉先生小小的房間外行了拜師禮,三拜九叩。
13歲時,牛牛以全校第二的成績從美國私校退學,跳級報考南開,后被南開文學院破格錄取,成為葉先生年紀最小的弟子。在南開,她讀了三年本科、三年碩士,本想繼續讀博,葉先生勸她去西方接受學術訓練,這樣更有利于打通在西方講授中國詩詞的道路。
19歲的牛牛,最后選擇了去哈佛東亞系讀研究生,還拿到了哈佛全獎及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的獎學金。
如果故事到這里結束了,人們或許會覺得就是一位成長經歷不太可復制的“神童”罷了。她20歲之前的人生如此高密度,彷佛天降神兵,緊湊順遂到不像是真的。
但時間會重新生出東西,會賦予這些看似偶然的現象以來歷、線索和結果。答案是生長的。
從哈佛讀了一年多之后,牛牛回南開看老師,同時給學弟學妹做了講座。有人問,你在哈佛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她回答,最大的收獲是成功競聘到了一個義工組織的崗位。
原來哈佛廣場上有個流浪漢居容所,牛牛的崗位就是每周有一天要去為流浪漢們做早餐。這意味著無論波士頓遇到多大的風雪,牛牛必須一大早起床,趕到居容所,七點前做好早餐,輕輕喚起流浪漢,等他們吃過飯收拾好,再去學校上課。
牛牛沒有提在哈佛見到了這個世界上多少頂尖的腦袋,聽了多少場直擊靈魂的報告,相反,這個義工崗位才是她最大的收獲,因為她終于可以為他人貢獻時間和勞動了。
后來央視為了采訪牛牛,幾次邀請他從美國回來,包機票等一切費用,但牛牛幾次都推脫了。有人不解,說是不是她不知道在央視的露面會給她的人生帶來怎樣的飛躍。
張靜教授說,恰恰相反,她就是太清楚她的人生要怎么走了,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不知道你聽到這個故事是怎樣的感受,于我彷佛一陣清風襲來。即便世界上的人總以一種重疊性極高、循著相當有限的那幾種路徑生活和前行,但仍然會有那些不一樣的人。
不一樣在于,這個故事從頭到尾沒有一刻是講,如何投奔現實的陣營,攀援時代的列車,獲得等價的回報。代替“熱門”“捷徑”“功成名就”這些現實世界熱搜詞的,是“甘愿”“熱愛”“赴湯蹈火”。
所以 “不惑”不是年齡的專利。時間給了你機會,但它不會自動生出真相,人要努力催生。
牛牛走的每一步都清醒而自知,和她從小浸泡在詩詞里關系巨大。古今時代不同,但人心總是那個。每一個在天地間安身立命且“不惑”的詩人,沒有一個不是在風雨中仍懷揣本心的人。古人把人生“解惑”的密碼悉數放入了詩詞,牛牛是那個早早翻開錦囊的人。
但我想,這個錦囊同樣可以賜予普通人。
如何“不惑”?你必須要跳出現有的環境,四面八方多重視角去觀看世界。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你在高速行駛的火車和飛機上,外面的世界飛速退場,人很快會失去注意力;換言之,如果轟然前行的世界是一個高速前行的列車,不喘一口氣跟上世界的速度、追隨每一個時代風潮并不會讓你變得更睿智、更“不惑”,反而會沉湎其中看不到真相。
而諜戰劇里“反跟蹤”的終極法門都是迅速跳上一輛公交車,在一條大馬路上,走路、騎車還是開車,基本都是恒定的速度,但只有公交車走走停停,是那個破壞了隊形的“異類”,但只有如此才能迅速讓那個跟蹤者露陷。
走走停停,才能讓人露出馬腳,讓世界露出那個真兇。
更直白點說,當你的時間節奏不被世界帶著同步,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新視野,獲得“不惑”的可能。
當我在過去的九年里換過城市、換過行業、和截然相反的人群相處,從容地觀察那些軌道內的內容,也能心無旁騖躍入曠野,不過就是為了搞清楚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
而睿智的古人總是勸陷在困境里的人,從遠處看,從世界亙古不變的那頭看,從全人類普遍的生命經驗去看,才讓受苦的人恍然大悟。一旦個體的經歷混入了集體的經驗,它強大的威懾力立馬就偃旗息鼓,去掉了最堅硬的部分。
在牛牛的回憶里,還有兩個段落讓我印象深刻。
一個是葉嘉瑩先生有一天和她們討論中國的“兩個半”詩人,屈原、陶淵明和半個杜甫。
為什么杜甫是一半?因為杜甫說過“語不驚人死不休”。說“語不驚人死不休”,就說明還是有攀比之心,而人生最高境界就是不和人比,而要自我實現。
還有一個,是葉先生常說的一句話,她說,“人生最后什么都帶不走,一切都是身外之物,但有一個東西例外,那就是你自己的靈。”所以人生什么最重要?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提升修煉自己內心的靈。
以上獻給秦圈9周年,也獻給前行在“不惑”道路上的你和我。
No.6017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憶湄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我們將從留言中選出15位幸運的讀者,
送出憶湄的著作。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