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闌夕
名創優品又跟美團一起開了閃電倉,步頻很高,計劃是今年要開到800家。
對閃電倉這個概念,名創那邊還又起了一個名字叫「24H超級店」,其實就是一類前置倉,以前生鮮電商平臺用得廣泛,主要目的是節省配送時間,以3-10公里的需求網絡為服務半徑開倉,提前備貨,永不打烊。
前置倉的模式完全是由算法設計的,平臺要能通過數據得出某個倉點一天下來要賣多少商品,然后精確備貨,備多了會浪費庫存,備少了會影響體驗,本質上是供應鏈的升級。
美團搞閃電倉,是專門給即時零售業務打的基建,以前美團可能只送餐飲,后來奶茶零食的量也在飛漲,現在日用百貨都能送了,但用戶在App里買的商品,未必一定出自線下店鋪,這也不重要,只要東西沒毛病就行。
開店是風險比較高的,一不留神就容易虧,而且需要重運營投入,但開倉就不一樣了,只要線上數據能夠算出確定性——覆蓋掉成本的確定性——那就能干,而且完全是增量生意,不需要店長、營業員和大多數門店設備,把東西放進去供騎手提貨就行,選址也可以怎么便宜怎么來。
不需要開店就能在一片區域里賣貨,這對零售商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所謂「人貨場」三要素,除了貨還是要布在實體倉之外,人流和場所都線上化了,最難的履約能力,都由美團來負責。
這樣的合作方案,相當于把自己即時零售業態押注在美團,然后換來第二曲線的增長,大半年時間,名創優品在美團上開了500家倉,馬上做到了業內直營規模第一。名創的主業本身和即時零售很合適,開閃電倉這個選擇,比較讓人一看就懂。葉國富也說了,名創優品持續看好即時零售和閃電倉的發展前景。
根據調研,部分城市賣得最好的商品是床上三件套、一次性浴巾、一次性馬桶墊。
和實體店完全不一樣,對不對?
這正是即時零售的最大特點,前些年大家都覺得零售業的數字化就是電商,但這和電商邏輯也不太吻合,它更像是用戶在差旅場景里打開美團,然后選擇了列表里看起來最靠譜的店面下單,背后看得出來是有急迫且確定的需求。
閃電倉的貨盤不能跟著店走,它考驗的是線上數據的質量和線下供應的彈性,所以名創優品才要和美團深度綁定做這件事情,必須是兩家公司的強項結合在一起,才可以吃掉這個逐漸被發現的萬億級市場。
美團和名創優品的相互需要,也對行業內傳遞著標志性的信號,示范效應相當明顯,一旦有更多的大品牌接連入局,做蛋糕的規模和分蛋糕的玩家都會幾何級的膨脹。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之前發了份報告《即時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23)》:即時零售行業近年來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長,2022年市場規模已超5000億元,預計2025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達到2022年的3倍。
大浪將至,風起云涌。
一般人不太有機會實地造訪真正意義上的閃電倉,其實長得很像小區里的快遞站,一排排的貨架上擺滿商品,只供騎手進出,庫存敏感度很高,商家要勤補貨,因為可利用面積變大了,SKU也能同步膨脹,真正實現了萬物可購的貨盤。
這幾年來一二線城市的萬單倉已經不少見,事先基本都能把經營模型跑出來,租金要控制在多少以內,流水要做到什么量級,能打正就有機會,就有一種高度工業化的趨勢,店主的意志被系統給替換掉了,成了系統的末梢神經單元。
也不光是美團,在直營擴張和加盟代理這塊,閃電倉已經成了高熱賽道,是人是鬼都在干,電商卷得飛起,零售還有賺頭,尤其對于縣域市場來說,倉的滲透率高于店的滲透率,是一定的,成本攤在那里一目了然。
想想也很賽博,你在外賣App里看到一家家琳瑯滿目的商店,以后可能多數都只是提貨點,配上越來越多的機器人理貨員,而你在城市里實際上是找不到這家店可以去親臨光顧的,就很奇異。
被稱作是零售業圣經的名作「顧客為什么購買」,從裝潢氛圍到路線引導,從購物籃的擺放到男女性別的洞察,從店員服務細節到鄰近貨品推薦,事無巨細的為這個行業做了教科書級的權威規劃。
沒想到的是,出版后的第二年,亞馬遜開始從一家網絡書店升級為萬物商店,一切看似顛撲不破的法則都被重寫,再過十幾年,閃電倉的效率至上模式,又在把零售業推向未曾知曉的領域。
唯有變化是不變的,還是這句話的有效期是最長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