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很好治,其實多數患者就是“肝上火了”,看完下面這個醫案你一下就懂了!
話說這位患者,今年夏天來就診的,他來的一個月前發現右側肋部出現紅色丘疹,逐漸發展為簇集性水皰,并伴有劇烈疼痛。去醫院診斷為“帶狀皰疹”,給予阿昔洛韋抗病毒、甲鈷胺營養神經等治療后,皰疹消退,但右脅肋部疼痛依然劇烈,坐臥難安,于是來求診。
診見,患者皮損處疼痛、灼熱,夜間尤甚,口干苦,自覺口中粘膩,夜寐差,舌尖紅苔厚,脈沉弦。
辨證后,開出方子:柴胡、黃芩、姜半夏、黨參、赤芍、凌霄花、白芍、炙甘草、薏苡仁、藿香、大青葉、土鱉蟲、炒棗仁。
結果如何?患者服用此方后,口干口苦、口中粘膩大減,右脅部疼痛及患處灼熱感減輕。臨癥在此方基礎上加減,繼續服藥一段時間后,皰疹消失,脅痛不再發作,諸癥平息。
那么,為什么說帶狀皰疹是肝上起火呢?
這位患者久居濕熱之地,濕熱蘊積肌膚,導致皰疹,口中粘膩也是濕熱內擾,濁邪上泛所致。肝膽經氣失疏泄,郁而化火,導致口干苦,氣滯血行不暢則留而為瘀,肝郁化火傷陰,故見右脅肋疼痛、灼熱,夜間尤甚;邪熱擾心,神舍不安,故見夜寐差。結合舌脈,辨為肝膽濕熱、氣滯血瘀;治以疏肝清熱除濕、行氣化瘀止痛。
治療思路如下:方中柴胡透解邪熱、疏達經氣,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二藥相合,外透內泄,木不郁則火不生,再予大青葉,加強清熱解毒之效。薏苡仁滲濕健脾解毒,藿香化濕醒脾辟穢,二藥相伍,濕邪得祛。
白芍酸苦微寒,養血柔肝,合炙甘草之甘溫,則酸甘化陰以緩急止痛。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土鱉蟲逐瘀通絡,凌霄花辛散行血,此三藥共奏化瘀止痛之功。姜半夏溫中降逆,又可防諸涼藥傷中,黨參益氣健脾生津,二藥相合,共調中焦;炒棗仁養心安神。諸藥合用,清熱解毒,活血行氣,除濕扶正,諸癥可除。
二診時,患者口干苦、口中粘膩感緩解,應是濕熱漸祛,藥已中的,故守方加延胡索以行氣活血止痛;患處灼熱感稍減,故加丹皮加強清熱散瘀之效。
三診時,患者脅痛大減,睡眠質量良好。在前方基礎上加川楝子以行氣止痛,鞏固療效。藥后脅痛止,疾病告愈。
中醫辨證虛實夾雜,錯綜復雜,帶狀皰疹各癥型用藥皆不同,辨證施治,永遠是中醫的靈魂。如果您自己判斷不準,可以加我微信hsmyxlt給我說說您的情況,我來幫助您判斷診治!
我是祁門縣祁山皮膚健康管理中心的主任醫師許柳田,在黃山市中醫院新安醫學傳承診療中心也有專家門診,從醫35年了,幫助了成千上萬名患者擺脫疾病,重拾健康,相信也可以幫到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