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辰紋
來源 | 洞見新研社
共享充電寶的2024年“水逆”不斷。
首先是年初時有用戶曬出“充電寶年度消費報告”,全年在共享充電寶上花費達到1200元,引發全網圍觀,公眾對共享充電寶的高昂收費口誅筆伐。
接著,“共享充電寶歸還無門”的話題在6月份被沖上熱搜,有用戶跑了50公里都無法找到空余槽位,繼而“怒砸充電寶”,偶發事件引發用戶的集體共鳴,共享充電寶的口碑再次受挫。
然后就是不久前街電代理商因為經營不及預期,認為街電涉嫌虛假宣傳,且存在數據作假的行為,“反水”街電,引發雙方“互掐”。
此外,“共享充電寶第一股”怪獸充電也開始傳出大面積關停直營業務、轉向成本更低的代理加盟模式的消息,也頻頻因亂收費、服務差等原因,招致消費者和代理商的不滿。
共享充電寶很困惑,自己明明已經好起來了,怎么又不行了?
01 “好起來”的假象
與網約車、O2O、共享單車、社區團購等新經濟模式一樣,共享充電寶也曾經歷過從模式創新到資本涌入,從混戰廝殺到塵埃落定的出清過程。
時間回到2017年,共享充電寶最為狂熱的開始。
行業在當年創下了40天內發生11筆融資,近35家機構入局,融資金額接近12億元人民幣的年度事件,后經復盤,行業全年共發生投融資 39 起,金額超30.64 億元,其中街電、小電和怪獸在這一年內均完成了三輪融資。
當時,電科技創始人袁冰松曾判斷,“大戰會先洗掉一批,剩下幾家再來拼,是一個從‘百電大戰’到‘七國之亂’,再到三國殺的過程。這不是閃電戰,會是持久戰,拼的是資本、資源、產品運營和用戶體驗。”
共享充電寶行業的走向也確如袁冰松的預測,2017年剛剛過半時,行業就進入到洗牌階段。
樂電作為最早入局的商家,在2017年10月宣布停止運營,也成為了被曝出的首家倒閉的共享充電寶企業。
隨后小寶充電、泡泡充電、創電、放電科技、PP充電、河馬充電等7家企業先后關張,就連美團點評試運營的共享充電寶項目,也只運營了兩個月就緊急叫停。
市場經過2年時間的發展,淘汰了近9成的參與者,直至2019年,“三電一獸”的格局才基本成型。根據TrustData的統計數據,當時來電、怪獸、小電、街電這四家共享充電寶企業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5.6%、25.1%、27%和28.6%。
之后,共享充電寶行業的秩序逐漸回歸平穩,各品牌也進入到良性發展階段。
首先是2020年美團的再次入局,憑借著強大的平臺影響力,美團的共享充電寶業務逐漸做大。
緊接著,浙江省浦江縣國資投資來電科技,并成為100%控股股東,來電科技則華麗變身為國企。
次年,怪獸充電沖擊美股成功,成共享充電第一股。
街電在經過安克創新、聚美優品多次股權轉讓之后,2021年和搜電合并,更名為竹芒科技。
市場雖然也在變化,但行業集中度卻一直在提高,按照GMV進行統計,2023年前五大品牌占比達到96.6%,其中怪獸充電GMV超過40億元,此外30億以上的有兩家,10億以上的有一家。
從數據上來看,共享充電寶的頭部品牌似乎已經進入到收獲期了。
02 商業模式決定競爭形態
明明已經好起來了,行業發展依然多舛,探尋其根源,問題還是出在共享充電寶的商業模式上。
共享充電寶雖然掛著“共享”的名頭,但其內核卻是租賃。
共享與租賃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采用輕資產運營模式,類似于“羊毛出在豬身上”的生意,充電寶只是引流的手段,通過充電寶的租借行為形成平臺效應,再通過廣告、電商等其他業務來重組價值流程,增加更多的營收和變現方式。
而租賃經濟沒有太多的彎彎繞繞,就是根據消費者支付的使用費用進行分成,靠規模取勝,因而共享充電寶自誕生起就帶著“重資產、重現金流、低壁壘”三大特點。
就像我們看到的那樣,鋪設共享租賃網絡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購買充電寶設備、柜機,后續市場運營、設備維護同樣也需要大量的資金。
設備只要有錢就能買的到,但城市里的點位資源卻是有限,特別是人流量比較大的商場、影院、景區的點位就不是共享充電寶商家想設就能設的了,基于此,行業競爭的焦點就集中在資金實力及渠道點位上。
有媒體曾做過相關報道,2021年9月,為入駐環球影城,小電、街電、怪獸充電等多家共享充電寶企業參與競標,最終由怪獸充電以700萬元入場費成為北京環球影城首家共享充電寶合作伙伴。
為了爭奪優質點位,根據當年小電科技招股書披露的數據,其進場費比例從2018年的1%增加到2020年的16.3%。怪獸充電的進場費支出也從2019年的1.06億元增至2020年的3.8億元,同比暴漲260%。
站在共享充電寶運營商的視角,當自己的網絡鋪設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為了追逐更大的利潤,漲價成了最有效率的手段,由此也引發“充電寶刺客”的產生。
其二,為了減少運營成本,部分共享充電寶運營商逐漸將直營模式轉換為代理模式,當管理上的漏洞無法及時發現并改進時,利益驅動下的“偷單”“割韭菜”等行業亂象自然而然的就開始出現了。
03 未來還有什么故事可講?
共享充電寶之所以能夠引發資本的關注,很大一個原因在于其創造了一個新的消費形式,由租借充電寶的消費行為進行延伸,又能創造出更多的消費需求,以此向外界描述了一個極具想象力的故事。
是當行業的風向由直營模式轉向代理模式時,既是共享充電寶品牌為減輕運營壓力的無奈之舉,亦可視為有關創新想象的集體破滅。
當然,身處局中的各品牌們不會甘心就此“平庸”下去,也在積極尋找新的增量。
首先是任何一個中國品牌都不會輕易放棄的海外市場。
竹芒科技從去年初起就陸續進入了迪拜、美國、柬埔寨、印尼、越南、瑞典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怪獸充電則在今年啟動了海外招商項目,面向全球招募合作伙伴,通過海外招商的形式來擴展海外共享充電寶市場。
美團的充電寶業務則或跟隨著美團外賣的海外布局協同推進。
共享充電寶出海,就目前各品牌的進展來看,似乎都很振奮人心,但是由于共享充電寶出海在具體的運營模式上只是將國內經驗進行簡單復制,并沒有太多變化,這也是說,海外業務對于共享充電寶品牌的價值也只是在于業務規模的擴大,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中國市場出現的問題也一定會在海外市場重新出現。
相比海外業務,共享充電寶品牌跨界延展的新業務似乎更有想象力。
效仿著哈啰單車上線游戲、社交、相親、寵物等跨界業務,怪獸充電賣起了白酒,去年還開始向新能源方向發展,通過建設出售(build to sell)和自建(build to own)兩種模式布局分布式光伏業務。
竹芒科技在共享充電寶以外,近兩年也一直在布局兩輪車充電樁、社區充電站、汽車充電樁、汽車充電寶等充電產品,竹芒科技CEO梁凱甚至曾對外表示,“10年后,竹芒科技肯定不是一家僅以共享充電寶立身的公司。”
小電科技也在2023年發力智能制造,微型儲能設備、戶外儲能設備、智能充電柜機等產品逐漸投產。
不難看出,共享充電寶品牌更多還是以充能為基礎向外延展,主要還是停留在新能源領域,這樣的布局雖然能夠共用充電寶主業的一部分供應鏈,在運營和成本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也不能否認,無論是分布式光伏,還是充電樁,亦或是儲能設備,這些行業既要有雄厚的資本作為基礎,也要有很強的研發能力去形成突破,且目前都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固的市場格局,共享充電寶品牌要想從中分羹并不容易。
如此一來,共享充電寶的處境就非常尷尬了,如果老老實實守著充電寶業務,其最終的結果無非是一門天花板有限的生意,如果要在共享充電寶之外講出新的故事,則還需更多探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