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炎癥,1970年,現代免疫學和實驗病理學之父托馬斯提出這樣一個觀點:炎癥不單純是身體的防御機制,也會對自身造成疾病。
當炎癥出現時,各種防御機制可能出現互不相容的局面,造成的結果就是對宿主的損傷大于對入侵者的殺滅。這是一場生物學上的事故,如同在一座橋上,救護車、消防車、警車等一連串車輛撞到了一起。
腎臟也是這場事故的受害者。
感冒康復后,常有患者出現惡心、嘔吐、水腫等癥狀,或是沒有癥狀,直到復診發現蛋白尿、肌酐升高。
感冒是腎病患者的“天敵”,可腎病患者偏偏又是易感人群,原因之一正在于腎虛。
慢性腎臟病的病機中,腎氣虧虛是發病之本,脾腎兩虛是病機之要。有些虧虛是局部虧虛,傷害性不大,有些虧虛是整體虧虛。腎氣虧虛往往代表抵抗力差,基礎屏障出現漏洞,人就容易生病,容易被外邪侵襲。
時節流轉至秋天,蕭瑟之氣漸起。寒溫交替本是自然規律,人理應都要經受,可身體虛弱,環境中的寒氣會趁虛而入。中醫有句話,“寒從足下起”。
寒邪通過腳底穴位侵入身體。而人體十二正經中的足少陰腎經正好起于小趾之下,循行于下半身。所以,寒邪侵入人體以后,對腎臟的傷害首當其沖。
每年降溫后,我們會反復提醒腎病患者注意防寒,做好保暖,尤其是下半身。褲子的長度要蓋過腳踝,襪子最好選中長款棉襪,不要再穿船襪……諸如此類生活細節注意不到的話,寒邪都會在不經意間“鉆空子”,繼而為細菌、病毒的侵入打開通道,肺氣不足又會引起呼吸道感染,腎病被激惹復發。
另外,感冒以后,有些患者擔心感冒損傷腎功能,想要快點好,同時服用多種感冒藥、消炎藥。可大部分感冒藥和消炎藥,都含有對乙酰氨基酚的成分,超量服用會造成腎臟負擔。還有一些中成藥也含有相同作用機制的藥物,不可自行疊加服用。
秋冬季要預防腎病復發,重點關注炎癥和養腎。
防范炎癥在于減少觸發因素,從源頭上阻擊炎癥。觸發因素包括寒邪、細菌、病毒、其他微生物,以及創傷、葡萄糖、酒精、毒素、過于興奮或壓力過大等。
談到養腎,中醫提倡“秋冬養陰”。秋冬是養腎的黃金期。每晚睡前泡腳20分鐘,空閑時多走走,活動活動下半身氣血等,都可以調補腎氣。
對于腎臟病患者,最好的辦法還是定期復查。復查的意義不是為了和參考范圍比,加重焦慮恐慌。復查是為了和自己比。
通過對指標連續的動態監測,從趨勢中觀察變化,查找原因,指導治療方案和生活飲食調整。
腎病治療是系統性的,哪一項有短板都會拖累腎臟。最好的辦法就是隨時發現,隨時修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