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號將周更連載我的長篇科幻小說 《凜冬》。書中將會詳細描述 可能采取的恐怖主義襲擊手段以及應對方式方法,全面展示這種人人自危的未來,以及人類在面對這種倒行逆施中展現出的勇氣與抗爭精神,歡迎大家關注、閱讀。
凜冬(5)
文 | 龍牙
喬志亮是在查哨的時候發現不對勁的。
地方消防救援和民航局大部隊進場以后,軍隊的人就撤了下來,畢竟應對這種情況軍隊并不專業。沖鋒陷陣摸爬滾打才是他們的強項,也就仗著身體好跑得快,能夠最快到達現場實施救援,既然很可能沒有幸存者他們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現在暫時負責周邊邊界護衛的工作。
這個算是喬志亮的老本行了,干起來得心應手。
突擊隊是抽調的體力最好的那一批人,后續部隊到達以后就解散歸建,喬志亮還是回去當他的連長,“八三”更是不見蹤影。自己的連隊上來了八九十個人,暫時也沒地方住,都是自己扎的單兵帳篷湊合著。他把連隊帳篷都收攏在一個背風的小山坡下面稍微平一點的地方,面朝著事故現場,而崗哨則放了三個明哨在不同的三個制高點,沿著山脊線放出去兩個游動哨,又在事故現場反面的山坡腳下石頭灘里放了兩個暗哨。這樣明暗結合、預備充分,有什么情況可以帶著連隊的人趕過去支援,在自動周界防御系統搬上來之前也只能靠人力放哨了。
人力崗哨防御正面不會太寬,頂多也就兩三公里的樣子,還要動不動就去查哨,預防有些哨兵不小心睡著了。
人不如機器可靠,機器不如人靈活。
這一套算是步兵看家本事,哪怕是這個時代也絕不可能忘掉,喬志亮、指導員、副連長三個人分時段負責巡查崗哨,一人倆小時。一共七個哨兵,這樣戰士們在哨位上的時間不會太久不容易疲倦,另外也有足夠的人力去應付別的事情。
到半夜的時候出事了。
有一個哨兵站流動哨,傻小子也不知道是迷糊了還是不懂,晃晃悠悠走在山脊線正梁上。喬志亮暗罵了一聲,夜里行軍也好、放哨也罷,千萬不能站在山梁、山頂,這種叫做“透空”,遠處的敵人一下子就能發現你。可可西里無人區里面幾乎沒什么人居住,從最近的雙湖縣縣城到這里都得在荒原里跑十幾個小時,其實內心里喬志亮明白,沒必要搞什么“周界警戒”,壓根兒不會有人來的,他搞得這么正經八百其實是有點兒鍛煉連隊的意思。
喬志亮走過去叫住了流動哨那個士兵,讓戰士自己去山坡下面,他站在山脊線上給戰士看看效果。哨兵看自己被連長逮了個正著,蔫頭耷腦的往山坡下面走。
在這個時候喬志亮發現那個“目標”的。
喬志亮有個神奇的本事,無論是多么復雜的背景、無論目標偽裝色有多么巧妙,只要它動彈,自己一定能夠看到,他管這個叫“獵人眼”。
在漆黑的夜幕下,天光反而會讓人有很強的壓抑感,整個大地一片黑沉沉,天空反而滿天星斗,會讓你有一種沉入黑暗的恐懼。喬志亮直挺挺的站在山脊線上,突然就看到了“它”。
泛黃的是地面、發黑的是植被,兩者之間轉瞬即逝的是那個東西。它從遠離現場的地方過來的,嗖的一下悄無聲息就越過了山脊線。
喬志亮事后回想,他從頭到尾就沒有認為那個東西是野生動物,這個地方不支持那么大的野生動物,雖然事故頭一天的降水非常嚇人,但是這種可怕的降雨畢竟極其稀少,絕大多數時候這里干旱得不像話,絕不可能支持這么大一個野生動物生存,不管它是啥。
一個環境里能夠支持的體型最大的動物是有個上限的,食物、隱匿行蹤需要的植被,限制了動物體型。很明顯剛才一晃而過的東西絕不是這個地方能夠長出來的體型。從進入這個環境開始,這些東西就潛移默化在喬志亮的心里想清楚了,一瞥之下潛意識里的警惕感就冒了出來。他立馬蹲下來,輕輕地把身體藏在一叢馬蘭花的后面順手把步槍從背后取下來,馬蘭花的葉子中間透過去看,整個荒原上又一次恢復了平靜。
剛剛被他叫去山坡下面的戰士瞬間不見了他的蹤影,怯生生的小聲喊,“連長?”
喬志亮頭都不回應了一聲,“別說話,蹲下。”
盡管搞不懂自己連長這是怎么了,那個戰士還是乖乖蹲下。喬志亮從步槍的夜視瞄準具中間看過去,荒原上什么都沒有,好像剛才是他眼花。
不,這不可能,一定是有什么東西過去了。
他切換了一個頻段,紫外波段里星光的光照效果要好得多,整個荒原像白天一樣清楚,挨個草叢、石堆看過去,果然被他看出了端倪。在一個石堆的旮旯里有個異常反光,喬志亮腦子一轉,就是這個了,這個可能就是鏡頭反射的星光,在紫外波段看起來格外的顯眼。他沒敢開激光測距儀,怕被對方發現,用槍的機械瞄具做了一下“跳眼法”測距,大概在150米的樣子。
理論上這個角度它看不到喬志亮的鏡頭反光,它位置比自己低,喬志亮放心大膽的在瞄具里面仔細看,那是一個看起來扁扁平平的東西,像一只蜘蛛一樣張著6條腿,低趴在石頭堆的后面一動不動。
看得出來這玩意兒是做了巧妙的偽裝的,紅外波段不一定看得出來,紫外波段也好容易才分辨出它的輪廓,這么搞的一定是軍用的小玩意兒,民用品不可能有這么好的偽裝。喬志亮心里激動起來,有一種無意之間逮住條大魚的興奮感,他趕忙定了定神,在瞄具里死死地鎖住目標,左手敲了敲綁在喉嚨旁邊的通話器。
“09,我01,發現敵偵查機器人,報前指,叫指導員。”
09是連隊值班室,值班的排長答了收到,叫過來正在睡覺的指導員。
“02,大魚,3號點位與6號點位之間,山脊線西北側70米,看我位置。”
指導員沒吭氣,可能是在他的終端上看自己的位置,過了一會兒才答,“老喬,咋弄?”
“我看包抄,我和哨位封鎖山脊線,你山腳帶人繞過來,我先試試看直接擊毀,失敗了再圍它?”
“行,我兩組,一組在左二組在右摸過去,15分鐘就位,你再試試擊毀。”指導員老特戰,門兒清。
“報了沒?”
值班員3排長在頻道里答,“報了。”
喬志亮想了想,又補充,“02,小心它自毀。”
“行,對表,15分鐘到位給你信號。”指導員不再作聲,頻道恢復了寂靜。
喬志亮是狙擊手出身,這個距離打一個偵察機器人那么大絕無失手的可能,但是手里這把槍卻是出門的時候隨手抓的,現在一陣子后悔。槍好像是三排長自己的,值班的時候就靠在他旁邊,自己順手就給抓上了,并不是喬志亮自己的槍,他心里沒譜。自從當連長以后他也不再負責狙擊任務,自己的槍是一把短突擊步槍,還不如三排長這個。問題是步槍的扳機相當的重,不像狙擊步槍扳機敏感、果斷,他也不知道三排長這個槍校準沒有。
沒辦法,硬著頭皮上吧。
他側了側身子,全身放松下來,渾身的肌肉慢慢平穩地恢復到狙擊手該有的狀態,整個身體沉下來貼合在地上,跟大地融為一體。。可可西里的夜真的不是蓋的,這才8月份,夜里就已經開始凍人了,沒帶手套的手指凍得僵硬,喬志亮來回活動了幾下,搭在了扳機上。
脖子上的通話器震動起來,敲兩下接通,里面卻不是值班員也不是指導員,是個沉穩的中年人聲音:
“9201,我前指一號,你連報告發現敵偵察機器人?”
喬志亮嚇了一跳,這事兒這都報到了前指司令員那兒了?趕忙看了看手表,還有11分鐘。
“是,首長,我連準備采取封鎖包抄的方式爭取擊毀俘獲。”
“是遙控的還是人工智能?”一號問道。
“首長,頻譜上有動靜沒?”喬志亮也說不準,他一邊等著前指給答復,一邊注意觀察,那六條腿的東西一直靜靜地趴著,看不出來上面的天線布置。
一號可能跟指揮所負責頻譜的參謀確認了一下,好一會兒才回復,“頻譜無異常。”
“首長,我認為是人工智能的。”喬志亮吃了一驚,這東西厲害呀,悄沒聲息滲透進來,還會觀察自己這邊哨兵巡邏規律,知道趁著查哨的空擋溜過去,要不是自己眼睛尖還真的給它溜過去了。
“盡可能保持完整,注意別打爛了,也別給跑了。”首長的意思很明白,這東西技術含量不低,要是能弄回去多少有點兒用處。不過有自毀組件也是顯然的,別炸著自己人就行了,至于自毀了還有什么用,那就是那群實驗室工程師的事情了。
“是。”回答完喬志亮再一次活動食指,感覺手指柔潤起來才搭到扳機上,步槍扳機是真的硬,他得把扳機預壓到位確保指導員到位立刻就能擊發。
他把準星套在那個反射著星光的鏡頭上,想了想,不對頭,打這地方沒用。沿著輪廓看過去,在這個偵察機器人的“腹部”隱隱約約有一塊東西鼓起來,喬志亮又仔細看了看,確實是鼓著個包。
這應該就是電池包了,他決定打這個地方,打傳感器沒什么用,只要有一個攝像頭還在這東西都能跑路,到時候就麻煩了。電池包打壞,至少它跑不起來。
耳機里傳來指導員就位的信號。
喬志亮松了口氣,他生怕這家伙跑了,剛好扳機預壓到了擊發點附近,扳機傳來微妙的感覺,像是這個鋼鐵和工程塑料組成的機械在告訴他一切就緒,輕輕地、溫柔地加了一點點力,果然,槍響了。
低沉的槍聲撞擊他的胸口,在開闊的曠野里并沒有傳出去多遠,只見子彈在夜空里劃出一條軌跡,準確的鉆進了那個偵查機器人的電池包,一團明亮的火光頓時冒了出來,把附近的馬蘭花和石頭都照得透亮。兩輛電動全地形突擊車打開車燈從黑暗里快速沖了出來,是指導員他們過來了。
喬志亮收了槍沖過去,指導員早已到了跟前,只見他手里赫然拎著一把消防斧,掄起來就劈下了偵查機器人的“頭”。喬志亮愣了愣,你劈它頭有個屁用啊?轉眼又明白了過來,指導員這是指望著能拿下一部分完整的就算一塊。他估計得不錯,電池包突然被打壞,機器人立刻動彈不得,備用電源應該不足以支持它跑路,指導員又掄起斧頭就砍在它“身體”上,碳纖維的外殼從破口處翻出好多纖維絲,這是打算劈開外殼把電路板摳出來。
可惜的是沒等他劈開,電路板里面就冒出來一團煙。那個軍用動力電池包并沒有爆炸燃燒,可能是用的最新的固態電池,這應該是它自毀了。這樣沒辦法,喬志亮跟指導員還有幾個戰士七手八腳的給那個機器人按住劈開,電路板已經燒毀了,有一個巴掌那么大的相控陣衛星天線,背后的操縱者應該已經看到了這一切。
顧不上那么多,喬志亮大概看了看這東西,所有芯片都打磨掉了一切標記,做工卻相當的精細,充滿了耐用軍用品獨有的那種質感,用料扎實、設計細致。指導員仔細檢查了機器人的殘骸,沒有發現爆炸物的跡象,敲掉電池包就招呼戰士們往車上搬。
正在這個時候,前指的車來了。
車開到面前,還沒停穩就從上面跳下來一個中將。喬志亮不由得吃了一驚,指導員也愣在原地,就這點事把中將都給弄來了?中將也不搭理他們,徑直走到機器人跟前看了看,又瞥了一眼地上的電池包,說道:“搬我車上。”
喬志亮這才想起敬禮,中將擺了擺手對他說,“你是連長?”
“是,首長!”
“剛才是你發現的這玩意兒?你擊毀的?”
“是,是我。”
“你怎么發現的?”
喬志亮把剛才那套簡單說了說,中將皺了皺眉頭,抬頭讓喬志亮介紹地形。喬志亮把周圍地形說了說,指了偵查機器人翻越山脊線的位置、自己的位置。中將努起嘴,抓起指導員的終端在上面仔細看現場地形,急迫的說道:“指導員,你帶你的人,往這個方向去追擊。”說著又扭頭看了看地上的電池包,接著說:“30到50公里距離,尋找墜落物,氣球、無人機,只要不像是地上長出來的都給我找回來!”
指導員答了個“是”,敬了個禮帶著人就走,喬志亮也要跟過去,中將叫住了他,讓他跟自己走。
喬志亮心驚膽戰的上了車,這還是他第一次坐一個中將的車!中將看他掛著半邊屁股在后座上曲著,笑了笑,“你也不怕顛?坐好了。”喬志亮只好往后靠了靠,也不敢吭聲。中將也不管他窘迫,只管自己說,“小伙子,你融合情報學考了多少?”
喬志亮愣了,問自己考試成績是啥意思?“哪……哪一次?”
“哦,最近。”
“去年年終考核,滿分。”中將點了點頭,不置可否,也不再說話。喬志亮的防區離前指不算遠,盡管是晚上,突擊車的智能底盤快速識別著路上的障礙物,靈巧的自動躲開,跑得也很快,后面的機器人殘骸都沒有太大的晃動。喬志亮正在納悶中將問他這個干嘛,就已經到了前指大帳篷的門口。他跟著中將往里走,才發現里面早就忙成了一鍋粥,這大半夜的燈火通明,軍人、消防員、地方人員縱橫交錯,進門的時候喬志亮聽到一個參謀正在打電話:
“喂,我要空情,對,空情數據你給我傳過來,什么?沒有?導航呢?導航數據也沒有?”
喬志亮瞬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這么一個電動的偵查機器人絕不可能是自己跑過來的,這幾百公里的路電池續航不夠。有可能的投放方式一定是空投,這也是中將讓指導員帶人立刻去找的緣故,這個參謀應該是在找地方空管要空情數據,但是這地方是無人區,不大可能有低空雷達覆蓋。他聽到那個參謀又給空軍那邊打電話,也不知道拿得到數據不,這地方可是祖國腹地的無人區,又不是邊境也不是人口密集區,喬志亮估計夠懸。
中將不管這一堆亂七八糟的,招呼喬志亮跟他走,指揮帳篷背后是個小通道,穿過去是個小號的會議室帳篷,厚厚的吸音氈和電磁屏蔽層讓里面顯得有點兒氣悶。
“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
隨行的參謀剛剛退出去關好隔音屏蔽層,中將劈頭就問。
“報告首長,特種大隊特戰二營二連連長,喬志亮。”
“喬志亮。”
“是,首長。”
中將來回踱了幾步,又在一張椅子上坐下來,“我是這次前指總指揮,馮維周,你不認識我,我沒在你們這個方向任職過。”喬志亮這才發現原來他穿的是一身陸軍顏色的作戰服,軍銜卻是空軍的,怪不得自己聽都沒聽說過這個人,想一想也對,這種事情肯定空軍那邊更熟悉。
現在燈光明亮,喬志亮不但發現了他軍銜是空軍的,還看出來馮維周司令員高原反應非常嚴重,嘴唇已經明顯發紫發黑,還嚴重干裂,眼袋也腫了起來,一張臉都有點黯淡,很顯然他正在跟嚴重高反硬頂著。嘴唇發紫是血氧濃度偏低的表現,看他動作卻不像是手腳發軟的樣子,估計是空軍飛行員出身,雖然年齡大了居然還能扛得住沒倒下。
“不打緊,我們快撤了。”馮維周很顯然看出喬志亮在觀察自己,“小伙子眼神很毒嘛。”
“對不起首長……”喬志亮不知道咋說。
“沒什么對不起的,這是好事,我要的就是這個。”
喬志亮不知道他說的“要的就是這個”是啥意思,只好不說話,馮維周接著說:“我們馬上會撤,這里的事情交給本地駐軍負責,不光是這個偵查機器人,這點空情,事情比你想的大。”說完了,靜靜的盯著喬志亮觀察他的反應。
喬志亮腦子里全是霧水,什么叫“比你想的大”?
馮維周說:“不要猜,周界護衛這些,包括防空,明天就會交給本地駐軍負責,也就是你們軍區。但是你要跟我走,你有別的任務。”
喬志亮越來越覺得奇怪,看來這是要借調自己去執行什么任務,他多少有點兒忐忑,忍不住還是試探著開口問了:“那我需要回去交接職務嗎?”
“不用,你的連隊今晚別想睡覺了,你們指導員估計得忙活一整夜。借調手續前指給你辦,其它的你都不用管,在拉薩安家了沒?”
“沒,首長。”他倒是想安家,這東奔西跑的沒那個功夫。
“有困難跟李參謀說,就帶你過來那個,你也別多想,明天到了地方自然會有簡報的。今晚你就好好休息,后面有帳篷湊合湊合,去吧。”
盡管一肚子問號,喬志亮還是毫不猶豫的站起來敬禮轉頭就走,馮維周卻叫住了他。
“志亮,你是特戰營,不是特種偵察?”
“是,首長,特戰二營,沒在特偵。”
馮維周點了點頭,還是努起了嘴,把發紫的嘴唇往左邊扯了扯。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航空事故,你以后跟著我干特偵了。”
凜冬(6)
“一切人類科技不過是燒開水。”
喬志亮對自己的新身份還不熟悉,畢竟他本來是干基層軍事工作的,這種嚴格意義上算是“化妝偵查”的事情雖然培訓過,卻還沒有精煉純熟,總感覺有一股力量要把自己的腰板兒給抻得筆直,只好暗暗地跟自己軍人本能較勁。
于是李工這句話他一點反應都沒顧上。
李工看他沒有反應,以為他有別的什么想法,接著說:
“但是燒開水并不等于沒有技術含量,這一點希望您能著重報道一下。”
“云崖計劃是國家重點工程,各方面報道都很多,如果能找到一個獨特的角度我會盡可能全面向大眾介紹的,這些還得多跟李工您請教。”喬志亮現在的身份是個科普自媒體博主,這是馮維周的安排,賬號甚至都是別人那里買過來的,這一行魚龍混雜而且ID交易特別頻繁,很難穿透到他真實的身份上去,倒也是個不錯的安排。
“空物老師謙虛了,您的文章覆蓋面很廣,我也經常看。可控核聚變這個工程本質上還是怎么用核聚變來燒開水,這里面的技術難點很多很多,也就是所謂的‘永遠的50年’。云崖計劃能夠走到今天也是走了不少彎路的,我參與進來的時間還短,不少老前輩最早甚至是從EAST那邊過來的。”
“您是做哪一方面的?”喬志亮,或者說“空物”其實手里有他的資料,不過還是問了問。
“我是做反應堆內壁材料的,我老師就是EAST那邊做材料,最終發現那是死路一條。”
“死路一條?”
“是的,我們做材料的可能算是最先絕望的吧,人工材料根本不可能支持任何一種可控核聚變裝置的實現,包括磁約束、慣性約束。”
“為什么呢?”
“具體我不是特別清楚,我沒參與過EAST那邊的事情,總的來說大概就是上億度的高溫和強烈的伽馬射線,什么材料都扛不住的,哪怕加上不少工程上的解決手段。”
喬志亮大概也知道一些關于可控核聚變的事情,當軍官這一行跟大眾心目中想象的差距相當大,想要當一個合格的軍官,實際上需要對各行各業各種知識都要有所涉獵,否則是不可能干好的。關于“永遠的50年”這個梗,他也大概知道怎么回事。
他決定這部分自己回去補課,先單刀直入搞清楚“云崖計劃”的事情。
“那么云崖計劃是怎么做的?”
李工愣了愣,大概是在組織語言,停了一會兒不說話,只是把喬志亮讓進了一部電梯,等電梯門關上才說道:
“我們人類總是習慣了自己的尺度。”
電梯開始下降。
“人類的一切東西都是符合自己的尺度的,這個您理解吧?”
喬志亮其實有點兒不理解,什么叫“人類自己的尺度”。
“就是說,人類文明總是按照人身體的大小、壽命的長短,來設計自己的一切,這個是從生物界就帶過來的本能。比如說我們的房子總是跟我們身體大小匹配,我們的社會結構總是適合人類100年以內的壽命。我們的各種工程也是這樣的,總是試圖以我們能夠接受的尺度來利用宇宙的資源,包括地球上這一點點。”
這不是廢話么?難道人造一個30米高的屋子住在里面?那不是浪費么?喬志亮不知道他說這個干什么,于是不發話等他說完。
“但是實際上宇宙的尺度要大得多,人類的尺度在這里面只是非常非常狹窄的一個區間。”
李工大概也看出了他的不解,于是用手比劃起來,他把兩個手掌放得很近比劃了一個很短的距離:
“這是我們人類能夠看見的光譜,叫做可見光。”
又把手臂徹底打開,仿佛要擁抱什么。
“實際上整個光譜寬得不像話,從長波,到高能射線,可見光只是里面一小段而已,人類意識到這一點以后才會去利用它。”喬志亮當然很熟悉光譜的事情,畢竟他是個軍官。
“溫度也是一樣,我們一直執著于所謂的‘室溫超導’,只是因為我們習慣了0攝氏度到40攝氏度這個溫度區間,如果搞出來了對我們來說很方便而已。實際上宇宙里溫度區間從0K到上億度都很常見,執著于室溫是一切工程難題的根本,只因為我們是人類。”
那這一切跟云崖計劃有什么關系呢?喬志亮想問,不過覺得有點兒不禮貌,還是等他說出來吧。
“云崖計劃,算是個工程學杰作吧。”李工的臉上不由得露出一些得意之色,像是個撿到寶的小孩子。
“云崖計劃,甩開了人類尺度的局限,最重要的創新是來自于思路上的改變,我們不再執著于非要按照人類的尺度來做核聚變工程,類似的做法歷史上也有過很多了,不過用在這方面還是第一次。”李工笑了笑,“簡單,粗暴,卻有效。”
電梯緩緩停了下來,一陣超重感傳來,電梯門緩緩打開,李工搶先一步走出電梯間,向喬志亮做了一個“邀請”的姿勢。
“歡迎來到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的燒水壺。”
喬志亮滿腹狐疑走出電梯,面前卻是個普普通通的廠房,約摸四五十米寬,一百多米的進深而已,最中間有一個巨大無比的圓柱狀機器,機器的上面是個大型吊車,不斷有轉運機器人在廠房里來回穿梭,把來自于其它幾部貨運電梯送下來的什么物資往吊車的吊鉤上面送,吊車再把這些物資吊進圓柱狀的機器里面。
這才多大?這怎么就是“最大的燒水壺”?
李工帶著喬志亮往里走著,轉運機器人靈巧的自動避開他們。
“空物老師聽說過‘獵戶座’計劃嗎?”
喬志亮當然聽說過,“獵戶座計劃”是上個世紀美國人提出的一種瘋狂的宇宙航行計劃,簡單來說就是用無數的核彈把一艘飛船“崩”上天去。通過在飛船后面以一定的時間間隔扔小型核彈并引爆,為飛船提供源源不斷的脈沖動力,從而實現高比沖宇宙航行。不過這個計劃因為過于瘋狂最終根本沒有實施過,想一想,在大氣層里面引爆那么多核彈可不是什么好主意。
“我聽過,通過連續引爆核彈來作為星際飛行的動力的一種想法,從來沒實施過。”
“是的,上個世紀有不少這種瘋狂的想法,還有一個‘核動力井蓋’的笑話,說是美國一次地下核試驗炸飛的一個窨井蓋,是人類當時制造的飛行速度最快的東西。”李工帶著喬志亮徑直往那臺圓柱狀的機器走,一邊說,“云崖計劃的思路其實是差不多的。”
說著兩人走到一臺轉運機器人旁邊,低矮的機器人安裝有八個“麥克納姆輪”,能夠在廠房里前后左右自由移動,頂部平車上面是一個一人多高開著不少窗戶、方形的大箱子,頂部有一些粗大的金屬掛鉤,箱子門開著,李工一步就站了進去,喬志亮也跟著他站進去。
轉運機器人開動起來,喬志亮透過窗戶看到他們在向那個圓柱形機器靠近,整個箱子內部墻壁全部亮起了紅光,白色的字體在窗戶附近顯示出來:禁止觸摸、靠近。李工提醒他,“在完成轉運之前不要觸摸墻壁,更不要把任何身體部位伸出窗外。”
很快他們身處的箱子就到達了吊車的正下方,喬志亮聽到頭頂的掛鉤發出吸合鎖緊的聲音,然后就感覺箱子騰空而起了,看窗外他們接近了圓柱狀機器的頂部,那里面是空心的,是個直徑十多米的大孔。
果然,吊車吊著他們的箱子直直的掉進了那個大孔,喬志亮感覺腳下一震,什么東西死死的抓住了箱子底。緊接著“孔”底部發出“呲呲”的排氣聲,喬志亮明白這是某種氣閘在工作,這個大孔的底部看來是可以打開的,下面應該才是李工提到的“燒水壺”。
果然,孔底呲呲響了一會兒打開,“箱子”帶著他倆往下一沉,四周一下黑暗下來。
盡管有過無數次跳傘的經歷,喬志亮還是不由得心里一緊,倒不是因為這種輕微的失重感,而是孤獨、渺小的人類,一下子被丟進一個巨大空間的那種失去一切熟悉感而帶來的眩暈,他不由自主把目光收回來,把焦點落在箱子內壁上。
天吶!
這也太大了!
巨大而黝黑的空間里只能隱隱約約看見遠處有幾盞燈光,卻照不亮多大的區域,于是顯得這個不知道有多大的地下空間更是碩大無朋。從箱子的窗戶中望出去根本看不到這個地下空間有多大,一種強烈的恐懼感抓住了喬志亮,他本能的想要抓住什么東西,卻明明看到箱子內部墻壁上紅色的警告色變回了原來的純白。
這個箱子是他與外面巨大的虛空之間唯一的屏障。
李工卻沒注意到這些,他早就習慣了這種沖擊,抬手在箱子墻壁上比劃。那個墻壁很顯然同時也是個銀離子顯示屏,上面不斷冒出些數字和圖像。箱子橫向移動了一段距離,停了下來。喬志亮他們呆的這塊區域看起來是“頂”部,頭頂是一層銀色的材料,而“下”面就是無盡的黑暗,仿佛是地域里的虛空。
喬志亮有一種強烈的想要逃離的沖動。
等李工忙活完,箱子徹底固定下來,喬志亮看剛剛他們穿過的那個“孔”,依舊有箱子源源不斷的從孔里被運送過來,圍繞在孔周圍的一圈機械臂把它們又轉運到黑暗里面去,這時候李工才轉頭跟他說:
“這就是我們的燒水壺了。”
“這是個人工挖的地下空間?”
“不不不,不是,這是我國境內能找到的最大最堅固的地下空間,原來是一座火山的巖漿池,火山停止活動以后保留了下來。四周都是非常堅固的玄武巖,地質結構也非常的穩定,橫斷山脈里面能找到這樣一個地下洞穴不容易,地質方面的同事們做了很多工作的。金沙江就在我們頭頂斜上方六七公里的地方,這個洞穴大致上像一個花生,兩個大致圓形的空間之間是稍微細一些的連接,長7公里多,寬4公里,高5公里的樣子。”
“這么大一個空間在地下能穩定存在?”
“當然不能,地心引力可不跟你開玩笑,中間還有不少柱狀巖漿凝固的支撐結構,這么多年它才沒有塌下來,幾千萬年青藏高原隆起無數次的地震,也還基本保持了完好。”李工說著,在另一面“墻壁”上再一次操作起來。
“接下來是最震撼的時刻,會有一點點眩暈感。”
很快喬志亮就體驗到了他說的“眩暈感”,墻壁、底板都“消失”了,而洞里“亮”了起來。
AR效果是如此之好確實讓他產生了強烈的眩暈感,墻壁、底板都瞬間變得“透明”,而地下洞穴的內壁整個呈現了出來,看起來真的好像是“照亮”了一樣,一種“浮”在虛空中的恐懼狠狠抓住了喬志亮的心,果然人類的本能是無法克服的。
好在過了一會兒終于緩了過來,李工開口說道,“我最喜歡這個環節,能完整看到自己的作品,不過好多記者和自媒體的朋友來參觀,站都站不住。”
喬志亮尷尬的笑了笑,抬頭往四周看著,果然這是個花生狀的巨型洞穴,從這里能夠看到橫七豎八的支撐結構,這些凝固的巖漿柱子在遠處逐漸消失。洞壁上密密麻麻布滿了類似于他們剛才穿過的那種“孔”,孔周圍也都是跟他們這個一樣的機械臂,不過看得出來好多都已經停止了運作。
“那邊就是反應室了。”李工順著他目光看了看,又拍了拍他的肩膀,指著他面前的一塊墻壁繼續說,“這個是操作界面,你可以選擇移動箱子的‘位置’,這是前后左右,這是升降,咱們的AR界面能夠在整個洞里自由移動。”
喬志亮試著滑了一下操作界面,箱子猛地向前一躥,一陣惡心猛地涌上來,前庭錯覺搞得他不由自主的難受。李工讓他慢一點,喬志亮忍住惡心輕輕滑動操作界面,箱子的AR視角平穩往前運動著,逐漸靠近了那個“反應室”。反應室內部沒有任何支撐結構,取而代之的是內壁上多了些“肋條”,李工指著那些“肋條”給他解釋,這些都是用來取代巖漿柱支撐洞壁不坍塌的納米材料加強筋,原來的玄武巖柱子都炸掉了,留下一個大致上呈球形的巨大空間。
“這里面有300億立方米的空間,底部裝了130億立方米的水,大致上相當于按照金沙江平均流量都要灌一個月才能灌滿。實際上這些水確實是金沙江的水,除砂、除雜質之類有些損耗,也不可能真的把全部金沙江水都灌進來,實際灌滿花了一年的時間,你要是早一點來能看到洞里有十幾股‘瀑布’,那就是注水孔,這些注水孔現在都封閉了。”
李工看他操作有些生澀,干脆自己滑了滑操作界面,于是箱子向著水面“飛”去,現在洞穴里看起來像是個大水庫。
“這些就是‘云崖’計劃的工質了。”
所謂的“燒開水”無非是把水當成工質的一種熱機,之所以人類執著于燒開水,無非是因為水是人類能夠找到的最便宜、最好用的工質而已,換一種生命形式的話其實也能“燒”液態甲烷、熔巖。只不過我們這個宇宙最廣泛的液態物質就是水,比熱容也還湊合,常溫下是液體,所以水最好用。
“很快我們就要進行達臨界作業,開始往里面扔氫彈。”
說著,李工滑動界面,箱子飛速上升到了反應室的頂部,那里有一個特殊的“圓孔”。隨著“靠近”喬志亮看清楚了它的樣子,這個孔看起來遠比其它的孔要堅固,也要大許多,鈦灰色的外表看起來就有一種堅固感。
“這是核燃料投放孔,是建成后唯一保留著不會封閉的孔,以后注入的燃料,說白了就是小型氫彈,都是通過它進入反應室內部的。”
喬志亮這時候突然明白了“云崖計劃”的想法:直接用氫彈燒水!
果然是簡單粗暴。
“我們會經過大概一年多的時間讓這些水都達到600攝氏度左右的臨界狀態。”
喬志亮不由自主的在心里開始算需要多少TNT當量,不過很快就放棄了,大量的數量級計算不是那么好心算的,好在李工自己開始講了。
“需要大概10億噸TNT當量才能把這么多水都燒到水蒸氣狀態,液—氣相變又需要差不多三倍這么多的當量,這一切都還只是開始。”李工有意頓了頓,準備給喬志亮一點小小的震撼。
“把這么多水蒸氣加熱到600攝氏度達臨界,還需要35億噸TNT當量。總共達到臨界狀態,需要在這個洞穴里投放接近70億噸的TNT當量。”
70億噸是70顆“沙皇核彈”的當量,換算成第一次投入實戰的核武器“小男孩”則是35萬枚。
“當然我們不可能一次投放太大的當量,而是從數十萬噸到數百萬噸不等,最大不超過800萬噸,這個取決于洞壁材料的耐受極限,最終我們會在這個洞穴里制造130億噸、30個大氣壓的臨界態水蒸氣。”
“整個反應室巖壁結構將會承受接近1000次核爆炸沖擊,這些水以及以后的水蒸氣可以承擔一定的緩沖作用,不過巖壁材料還是要非常厲害的。”說到這里李工臉上不由自主浮現出一股得意的神色,整個人看著都輕了不少。
也該他得意。
這可是1000次核爆沖擊!什么材料能抵抗高達1000次百萬噸級核爆炸的沖擊?
李工有點兒迫不及待的“升高”轎廂,箱子一下子來到了一個“孔”里面,喬志亮感覺到了晃動,原來這不是AR效果,而是真實的移動,他們又回到了自己進來的那個孔。AR效果消失了,轎廂內壁卻沒有亮起來,而是向外發光照亮了附近的洞壁。
有一小塊洞壁材料橫截面暴露在外面,喬志亮看到,從“燒水壺”內向外,第一層是接近一米厚的、泛著金屬色的東西,接著是半米的水泥色的東西,最外層則又是一米多顏色更深接近黑色的某種材料,再外面就是玄武巖了。奇怪的是這幾層之間其實沒有非常明確的界限,金屬色的材料逐漸過渡到水泥色材料里面,水泥色的那一層到黑色一層也是如此,甚至黑色那一層也是逐漸過渡到玄武巖里面去的。
“這個材料就是我們團隊在做的了。”說到自己的領域,李工看起來比剛才活躍了很多,有點眉飛色舞的意思。
“最外面這一層是直接面對核爆炸沖擊的材料,我們叫‘類高分子納米結構金屬材料’,你試試看。”說著就遞給喬志亮一根長長的鐵釘,示意他從洞內壁那一側往里面扎。
喬志亮聽他這么說一些虛頭巴腦的術語,滿以為根本不可能扎進去,鉚足了勁往那層金屬材料里面就扎,誰知道并沒有遇到多大的阻力就深深地扎了進去,像是扎一塊橡皮泥,嚇得他趕緊要往外拔,又怕進一步破壞了洞壁,一時手足無措。
“這個這個……”
李工哈哈哈笑了起來,幫他徹底把釘子拔了出來,原來的位置留下一個深深的小孔。“你不要怕,你拿著這個。”喬志亮手里被他塞了一把橡膠錘,“你拿這個砸,使勁砸這個地方,你不要怕,隨便砸。”
喬志亮掄起橡膠錘砸過去,可能是剛才“失手”扎了個小洞,有點放不開力氣,橡膠錘砸上去就像砸到棉絮上一樣吃不上勁。
“用力砸就是了,你砸不壞的。”
其實這樣擰著身子不好發力,喬志亮心一橫,混不能我一個來參觀報道的,你讓我又是扎又是砸,弄壞了算我的吧?干脆調整了一下姿勢,掄圓了橡膠錘就往剛才自己扎出來小洞的地方砸了上去。手上的手柄傳來一股結結實實的力道,根本不像剛才砸棉絮的感覺。
等橡膠錘跳開,喬志亮驚奇的發現,那個小孔消失了!
“這就是我們團隊做的內壁材料了,一種納米級尺寸的金屬結構,有點兒像傳統我們說的高分子材料,只不過里面都是納米級粗細的稀土合金絲。好幾米長、卻只有幾百個納米粗的金屬絲互相纏繞在一起,對釘子扎這種銳性沖擊沒什么防護力,但對錘擊這種鈍性沖擊的防護力是很驚人的,而且鈍性沖擊能夠自動修復銳性沖擊導致的破損。它還能吸收熱核聚變發射的大量高能粒子,并耐受一兩千度的高溫。你猜猜它壽命有多長,我們打算多長時間不管它?”
喬志亮心里估了估,說,“幾十年?”
“80年,這個堆設計壽命就是80年,一旦封閉開始達臨界,這整個空間的內壁是不需要維護的。施工的時候這些內壁材料都是成塊安裝,中間有縫的,隨著前面幾次核爆,這些縫自己就會‘焊接’或者說‘愈合’成一個整體,那時候整個洞穴的內壁就算成型完工,此后除了一些耐高溫機器人會進來做一些難以預料的小型維護作業,這個洞穴基本就不會動了。”
“那這后面這些材料又是什么?”
“這就不是我們團隊的成果了,是別的團隊在做,具體細節我也不大懂。”李工說著示意喬志亮伸手去摸,喬志亮摸了一下那層水泥色的東西,感覺硬硬的。
“這一層是陶瓷保溫層,是用來盡量減少熱量散失損耗的。黑色這一層是基層,是高強度的納米支撐材料,用來跟玄武巖一起承壓的。黑色這層會滲透進玄武巖里面去,是加壓填充的,最終跟整個山體凝固成了一體,補滿了山體里面所有的縫隙,與那些剛才看到的‘肋條’一起支撐著洞穴不會坍塌。到了達臨界狀態以后內部壓力會撐住洞頂不塌下來,這時候主要起封閉高壓蒸汽的作用。”
“三層材料之間的固定是互相滲透的,這樣能夠保證牢固,主要是達臨界的時候不可避免有1000來次的核爆炸沖擊。達臨界以后核爆炸的頻次要低得多,一年也就三五百次的樣子,主要是維持這130億噸水蒸氣的溫度和壓力了,實際供能發電的也是達臨界之后投放的這些氫彈。”
“這前面不到1000次核爆炸不發電?”
“它們不發電,它們只是讓整個堆達到臨界狀態,后續繼續投放的氫彈的核聚變原子能轉換成水蒸氣里的熱能,在常島里通過熱交換器交換出去發電,我們這就去看吧。”
說著李工操作著轎廂的AR系統,他們“脫離”了施工孔,飛速朝另一個方向“飛”去。這邊的洞里面那些天然的玄武巖柱子支撐結構并沒有炸掉,只是也包裹了一些防護材料,洞壁的材料看起來也不一樣了。
“常規島這邊的材料借鑒了一些我們的成果,是別的團隊在做,防護水平沒有反應室那邊高,不需要承受核爆炸沖擊,只需要承受水蒸氣壓力和溫度就行。核爆炸沖擊波是經過計算機精確模擬的,反應室那邊精確位置引爆的精確當量氫彈,沖擊波在那邊反射、抵消,不會跑太多到常規島這邊來。你看這個。”
李工指了指“腳下”,操作AR系統降到常規島洞穴的底部,那里是數不清多少排的、本來十分巨大但是在這個洞穴里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一些金屬“板”。那些金屬“板”在常規島里簡直到處都是,除了頂上沒有,四周、底部、支撐的玄武巖柱上都有,只有靠近反應室那邊的玄武巖柱子上沒有。喬志亮猜測那是避免直接承受核爆炸沖擊,所以那邊不安裝。
“這些都是熱交換器陣列,大渡河、金沙江的水會通進這些熱交換器里,把洞里130億噸水蒸氣的熱量帶出去。水蒸氣溫度壓力都會下降,降到一定程度我們在反應室那邊再引爆一個氫彈又把溫度壓力提升起來。這個陣列最大設計熱交換通量是400億兆焦每天,也就是一天能吃下去一枚1000萬噸當量的氫彈產生的全部能量。”
“功率是多少?”
“功率?這個我沒算過,這是總系統工程那邊的事情,我大概給你算算。”說著在轎廂墻壁上調出來個計算器,簡單摁了幾下,“480萬兆瓦”。
480萬兆瓦!喬志亮有點兒瞠目結舌,目前全世界發電功率也不過比這個數字大一兩倍吧?
李工看他目瞪口呆,解釋道:“不不不,最開始沒這么大,我們在第三級安裝不了這么多的蒸汽輪機,最開始這個熱交換器陣列的利用效率還不到3%,要隨著后面大型蒸汽輪機逐漸安裝到位才有望達到100%滿功率輸出。”
一種強烈的敬畏感不由自主的升上喬志亮的心頭,一個反應堆,最大功率就是目前整個人類發電量的一小半!剛才那種“巨物恐懼感”又一次襲來,只不過這次更抽象一些,是對這個龐大數字的敬畏。
“到時候水不夠用的,不一定夠用,但我具體也不是很清楚,據總系統那邊和地質那邊的說法,應該是要把‘三江并流’區域的水都統一調配使用了,畢竟還要考慮其它的用水。幾條江在21世紀早期的梯級電站開發也要停了發電功能,都不需要了,只管供水就行。”
“整個橫斷山脈就是一整個發電站了,到時候。”
“對,整個橫斷山脈南部,嚴格意義上說,就是一個核電站。”
“人類第一個核聚變電站。”
“如果不算光伏、光熱電站這種利用太陽能的電站的話,”李工扶了扶眼鏡,以一種無比嚴謹的口吻說道,“是的,這就是人類第一個投入商業使用的,從聚變反應到最終發電都是自己建造自行控制的核聚變電站。”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龍牙是一名曾在西藏戍邊數十年的退伍軍人,他熱愛文學和寫作,對時政問題、社會新聞有著獨到的見解。歡迎關注公眾號“龍牙的一座山”、小號“黃科長銳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