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9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漢唐絲綢之路正式開通,自此,絲綢之路成為古代歐亞大陸東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它將古代東亞、中亞、印度、西亞和地中海等地鏈接為一個緊密、互動的交往體系,不僅是各地區商品貿易活動的便捷通道,也是文化和思想交流的橋梁。沿著絲綢之路,藝術、科學、哲學和宗教等領域的知識和觀念得以傳播。
20世紀末,醞釀啟動的絲綢之路跨國系列申遺,歷經了20世紀90年代至2005年的“醞釀”、2006年至2011年的“啟動”以及后來的“推進”,從中國與中亞五國聯合到2013年1月三國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提交了申遺報告。2005年,我作為陜西省文物局負責人參與推動了絲路申遺工作,深知整個申遺過程,涉及面廣,申請難度極大,涉及中文、英文、俄文、吉爾吉斯文和哈薩克文5種文字文本,而學術支撐更是基礎的基礎。教科文組織在20世紀90年代就發起了“絲綢之路綜合研究項目”,1990年夏在中國組織開展的絲綢之路沙漠路線(由西安到喀什)的科學考察,歷時近40天,行程4500多千米。此后,更有國內外數十名專家學者進行了系統的絲路考古和遺產梳理研究,形成了諸多重要成果和文化共識。
2014年“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獲批為世界文化遺產。作為跨國系列文化遺產,屬文化線路類型,線路跨度近5000千米,沿線包括中心城鎮遺跡、商貿城市遺跡、交通遺跡、宗教遺跡和關聯遺跡等5類代表性遺跡共33處,申報遺產區總面積426.8平方千米,遺產區和緩沖區總面積2344.64平方千米。與此同時,2013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共建國家的響應,絲綢之路重新煥發了生機,絲綢之路考古研究也進入了“黃金時代”。作為一位考古和歷史地理學工作者,我曾代表陜西省文物局有計劃地支持陜西考古工作者走出國門,開展境外考古工作。其中,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主要在哈薩克斯坦開展工作,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重點開展吉爾吉斯斯坦等國的考古調查,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和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開展緬甸等國文物修復工作,西北大學則以烏茲別克斯坦考古為主。
西北大學考古學科與絲綢之路考古淵源深遠,早在1938年,西北大學的前身——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師生就對“西域鑿空者”張騫墓開展了考古調查、發掘與修繕。諸多學者一直堅持西北民族、邊政、考古和區域國別研究。1956年,在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與推動下,西北大學設立了全國第二個考古學專業。68年來,西北大學考古立足陜西豐厚的文化遺產資源,逐步形成了“立足長安、面向西域、周秦漢唐、絲綢之路”的學科定位。特別是近年來,王建新教授以尋找大月氏為目標,積極開展了從河西走廊到東天山以及西天山、烏茲別克斯坦等地的考古工作,成果廣受關注。2018年1月5日,陜西省文物局支持成立“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中心”。2020年6月9日,為了更好地統籌陜西省各考古單位的境外考古工作,陜西省文物局與西北大學共同建立了“陜西省絲綢之路考古中心”,有計劃地開展以絲綢之路考古和遺產保護為主的陜西境外考古工作。
2021年5月12日,“中國+中亞五國”外長第二次會晤在西安召開,在此期間,王毅外長倡議與中亞各國在西北大學建立“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此后,陜西省政府以陜西省文物局為牽頭單位,西北大學為實施單位,統籌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西安國際保護中心等省內外優勢資源,與絲路沿線國家共同建設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西北大學明確中心為獨立研究機構,安排30名專職研究人員編制,實施主任與首席科學家負責制,每年招收10名博士研究生、20名碩士研究生。同時,西北大學先后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羅斯、蒙古國、伊朗、巴基斯坦等8個國家的13所高校、科研機構簽署共建中心協議,聘請了來自9個國家、26位考古領域專家學者擔任中心學術委員,初步搭建起一個開放共享的學術合作交流平臺。
2023年4月25日,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召開期間,來自中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文化遺產官員共同為中心揭牌。中心的主要任務是面向中亞、西亞、南亞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聯合考古、遺產保護、文化交流、人才培養等工作,是一個開放、合作、共享、傳承的國際化平臺。
長期以來,我國考古學界對國外考古的了解相對較少,缺少研究國外考古的高水平人才。絲綢之路歷史、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領域,也一直由西方學者占據主導地位。為了鼓勵和支持國內青年學者,深入開展絲綢之路考古和遺產保護以及區域國別研究,中心決定組織出版“絲綢之路考古與遺產研究博士論叢”,主要資助從事境外絲綢之路考古和文化遺產領域的青年學者出版博士學位論文。之所以選擇資助這一特定范圍,主要有三點考慮:第一,以東方視角開展境外地區絲綢之路考古研究有利于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可以糾正、修改和補充西方視角下絲綢之路研究的缺陷和空白,有利于提升我國學術界在絲綢之路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第二,境外聯合考古和研究的相關成果發表難度大、周期長,尤其對于剛畢業的青年學者來說更加困難,為了及時公開學術成果和鼓勵更多年輕人從事絲綢之路考古和遺產研究,我們選擇資助45周歲以下的年輕學者出版相關博士論文;第三,博士論文經過開題、中期審核、預答辯、外審和答辯多個環節的審查,其研究成果都具有一定的原創性以及特別的學術價值。
希望通過這一舉措,可以推動絲綢之路考古與文化遺產優秀成果的傳播和共享,讓更多的人關注和了解絲路考古和絲路遺產,也希望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工作能力的絲綢之路考古和遺產研究領域的專業人才,有所裨益。更希望這一舉措有利于促進絲路共建國家的人文交流與民心相通,在文化的交流互鑒中,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感謝科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王琳瑋女士的精心編輯;感謝中心首席科學家王建新教授、邵會秋教授和王鶯鶯副主任對叢書出版的學術與技術組織。
總序作者:趙榮,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本文由 王琳瑋 楊爍 摘編自 王毅 著《基于文明交往的跨國考古研究——以亞洲地區為例》 之 《“絲綢之路考古與遺產研究博士論叢”總序》 。
(審核:孫莉)
978-7-03-079317-1
定價:228.00元
赴他國開展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對于推動考古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跨國考古也已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本書以文明交往為著眼點,對19世紀中期以來亞洲地區跨國考古發展的歷史進行分期研究,包括對他國來華進行考古調查與發掘及我國學者赴國外開展考古工作的歷史和現狀進行梳理,從時空上闡明亞洲地區跨國考古的整體面貌、時代特征、成就與不足以及最新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本書通過對西方中心文明理論的回顧和反思,結合文明交往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新趨勢,對跨國考古推動文明交往的發生機制展開深入討論,并對今后我國開展跨國考古提出具體建議。本書可供考古學、文化學、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專家學者與愛好者參考閱讀。
賽博古公眾號
微信號 : 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