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大多數的古代鹽場都已蛻變為鹽業遺跡,唯有西藏鹽井的鹽田仍然執拗地固守著千年不變的傳統工藝。瀾滄江邊那些層層疊疊的鹽田既代表著久遠的歷史,又是當地人的現實生活。這個活著的古老鹽田既是奇觀又是奇跡。
當地藏族同胞將鹽井鄉所產的鹽稱為“藏鹽巴”。出露于2億年前三疊系上統紫紅色砂頁巖。這種巖石是在瀉湖的環境下形成,鹽鹵出露的地點則位于瀾滄江的江邊。
以瀾滄江為界,兩岸的鹽田則大不一樣。西岸地勢低緩,鹽田較寬,所產的鹽為淡紅色,因采鹽高峰期多在每年的3~5月,俗稱“桃花鹽”,又名紅鹽。
江東地勢較窄,鹽田不成塊,但產的鹽卻是純白色,稱為白鹽。不同顏色的兩種鹽,品質也有很大差異,白鹽品佳價高,紅鹽質劣價低,主要供牲畜食用。
所謂鹽田,實為沿江依崖搭建的土木結構的曬臺。這種崖、土臺和支撐木三位一體的結構,由江岸邊直上崖頂,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當地人稱為木樓。
之所以采用梯田般的木樓的辦法搭建鹽田,顯然是受到峽谷窄束空間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更大限度地在有限的空間搭建出最多的鹽田,同時又能保證每一塊鹽田都能在陽光和風的作用下,結晶成鹽。
瀾滄江兩岸,有木樓600余棟,鹽田3000塊以上。它們依山而立,最多的重疊達六七層,氣勢宏偉 、非常壯觀。尤其是鹽田中注滿鹵水的時候,從高處俯看,宛若一面面鏡子,波光粼粼。
鹽田要臨江依山而建,除于受地形限制,也和鹽鹵出露的位置有關。這里的鹽鹵為天然鹵水,出露在江邊,將鹽田搭建在江邊,自然是為了減少鹵水與曬場之間的搬運距離。
鹽民們自江邊的鹽泉中提取鹽水,沿陡峭山坡將鹽水運到鹵池貯存,再將經自然濃縮的鹽水背、挑入鹽田,然后交給風和陽光。
在游客眼里,鹽井無疑是詩意的,但對于鹽井人而言,這是一種生存狀態。大自然是公平的,它給這里安排了無比貧瘠的土地和惡劣的環境,但也賜予了這片土地神秘之水。
利用陽光和風,鹽井人將它風干成鹽,并以此維系著族類的生存。然而,鹽井人獲取這份饋贈的過程十分艱辛,艱辛得甚至讓人懷疑大自然的誠意。
攝影/楊建;文字/李忠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