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話,漢語七大方言之一,是在中州古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中州古語,也稱中州雅言,是古代的普通話。
孔子當年弟子三千,來自四面八方,他之所以能讓每個人都聽懂,使用的就是雅言。
《論語·述而》有記載:“《詩》《書》,皆雅言也。”
語言學家王力明確表示:孔子所用的“雅言”,就是以東周洛陽及周邊語音為基礎的。
后來,洛陽雅言隨中原漢人南遷而遠播。
發展到北宋后期,客家話逐漸形成,以梅縣話為代表‘
1960年,廣東教育部門公布了客家語拼音方案,就是以梅縣話為標準。
廣播電臺《神州之聲》、廣播電視總臺《四海鄉音》等客家話節目,都以標準的“梅縣話”播出。
梅縣,是廣東省梅州市轄區,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有“世界客都”之稱。
根據七普數據,梅縣區常住人口556735人,絕大部分是操客家語的漢族。
客家話在梅縣又稱“梅縣話”或“阿姆話”。
走進梅縣,客家文化濃郁。
這里的茶山村,被譽為“客家民居博物館”。一面是保存完整、各具特的34座傳統民居,一面是干凈整潔的和美鄉村,古今與新舊、傳統與現代建筑交相輝映,獨具風情。
茶山村大夫第,客家圍屋古建筑代表,建筑面積約有1200平方米。
在這里,我們了解到:先秦時候,我國南方并無漢人居住,那時,梅州是土著瑤族、畬族人居住的地方。
初代的客家先祖們,是秦始皇南征百越50萬大軍中的一部分,他們幾經輾轉,定居嶺南。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爆發,“五胡亂華”,不堪奴役的漢人大舉南遷,土族,官宦大戶為主體“衣冠南渡”。
他們當時的南遷線路大體為:
從中原南下,入襄樊后,沿長江遷向湖北、安徽、江蘇一帶;
向東則進入贛南山區;
更遠則到了今天的梅州地區。
這時候,偏安江南的東晉王朝,專門設立了州、郡、縣,予以各種優待。在近170年的時間里,接納南遷中原人口近200萬。
這些衣冠南渡的大批中原漢人,帶來了根脈厚重的河洛文化。
他們的中州雅言,是上流語言,超越南方士族的吳語等土著語言,成為官話通語,洛陽雅言得以在南方傳播。
在這種情況下,梅縣以其重要的交通樞紐位置,成為客家先民首選。梅縣的古民居、古村落也應運而生。
元朝末年,境內畬民等原住民義軍起義失敗后,一部分外遷潮州、閩南等地,一部分人則改為漢姓,隱居下來,由此開啟了畬、瑤等民族逐漸跟漢族融合的序幕。
如今的梅縣區,漢族占總人口的99.93%以上。有中國傳統村落24個,位居全省首位。這一帶的圍龍,是廣東客家民居中數量多,規模大的代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