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慶前答應讀者寫一篇蔣介石敗退臺灣的事,這不一轉眼國慶都過完了,也該兌現承諾,聊聊蔣介石了。
蔣介石能立足臺灣,歸根溯源,其實是吃了日本戰敗的紅利。
日本殖民臺灣時期,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殖民政策,但從結果來看,日本確實給臺灣留下一個初具規模的工業體系。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蔣介石命國民黨大員到臺灣接收,毫無波瀾的拿到這個初具規模的工業體系。
據統計,國民黨在臺灣共接收了860家企業,其中日本資本控制的775個、臺灣資本控制的85個。
隨后,臺灣資本控制的企業以及日本資本控制的376個小型企業,基本都按照規定賣給民間,培養了一批忠于國民黨的臺灣資本,而399個大型企業,全部以“國家資本”的形式成為國民黨的國企。
憑借這些接收自日本的企業,國民黨直接壟斷了臺灣的制糖、紡織、金融、貿易等行業,并控制了絕對多數的臺灣耕地。
接收完畢,國民黨又對臺灣的經濟產業做了改造。
制糖方面,日本的四大制糖會社,被改組為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年產量逐漸恢復到63.4萬噸。電力方面,日本留下的電力公司被重組為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年發電量恢復到8.54億千瓦時。日本留下的各類水泥工廠,則重組為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年產量恢復到33.19萬噸。
金融方面,國民黨接收并改組日本留下的各類銀行,先后成立了臺灣銀行、臺灣土地銀行、臺灣工商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等商業銀行,完全壟斷了臺灣的金融行業。
以上這些經濟成就,國民黨統治中國大陸的22年間都沒做成,卻在接收臺灣日產的4年間,全部完成。
在這樣的背景下,1949年初,隨著“三大戰役”相繼結束,國民黨失敗已成定局,蔣介石便任命陳誠為臺灣省主席兼警備司令、蔣經國為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委,控制臺灣這個孤懸海外的寶島。
等兩人就任以后,蔣介石又命人向臺灣轉移各類物資,包括277萬兩黃金、1520萬銀元、大量的美元和英鎊。
隨財富轉移到臺灣的,還有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各行各業的專家、文化名人以及陸軍、海軍、空軍、裝甲兵等武裝部隊。統計下來,被蔣介石送到臺灣的將近百萬人。
這些財富和人口,進一步充實了臺灣的實力。
5月20日,臺灣宣布戒嚴,開始實行軍事管制,所有人不得隨意出入境。
12月7日,成都即將解放,國民黨在大陸再無立足之地,蔣介石下令,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臺灣,就這樣成了蔣介石和國民黨的最后避難所。
日本侵華只有兩個方向,其一是東北,其二是臺灣。如果說我黨接收東北,為解放全中國奠定雄厚的經濟基礎,那么國民黨接收并改造臺灣,則為蔣介石敗退臺灣創造了現實條件。
類似的事情,不一樣的命運啊。
2、
從日本手中接收臺灣,只是蔣介石撤往臺灣的前提,要想真正占據臺灣,蔣介石必須清除異己,在臺灣完成一場小范圍的“大一統”。
清除國民黨的異己,蔣介石的手段是在臺灣實行白色恐怖,武力屠殺國民黨以外的各派政治力量。
早在1949年5月20日,陳誠便發布《臺灣省戒嚴令》,宣布臺灣戒嚴,隨后為了遏制我黨地下黨員的活動,又陸續發布《懲治叛亂條例》、《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臺灣正式進入白色恐怖時期。
根據這些法令的規定,國民黨的軍隊、警察、特務人員可以不經正常審判,就把有反國民黨嫌疑的人逮捕、下獄甚至直接處死,并沒收全部財產。
為了鼓勵臺灣人民互相檢舉揭發,國民黨還到處張貼“匪諜就在你身邊”、“檢舉匪諜人人有責”等標語,一旦有人被逮捕、處死,他全部財產的35%,歸承辦此案的人員所有,另外65%的財產充公,歸國民黨所有。
在巨額經濟利益和政治恐懼的刺激下,臺灣出現檢舉揭發的風氣,大量國民黨外人士、臺灣本土人士、和島外有聯系的人士被國民黨血腥屠戮。
據“中華民國法務部”的一份資料顯示,戒嚴期間,共受理政治案件29407件,受害人員最保守估計也有14萬。
那時,我黨為了解放臺灣,先后派出1500名紅色特工進入臺灣,從事地下工作,結果經過白色恐怖的血腥屠戮,這些隱姓埋名的紅色特工,大部分都犧牲了,極大拖延了解放臺灣的進程。
而在實行白色恐怖的同時,蔣介石還指示國民黨,做了另外兩項政治工作——
其一是要求臺灣人民樹立“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等五大信念,誓死效忠國民黨總裁蔣介石,隨時準備為“反攻大陸”獻身。
其二是建立七大特工系統,全方位無死角的監控臺灣,僅警察一項,就招募了十余萬人,分別隸屬于臺灣省警務處、20個縣市警察局、87個分局、187個分駐所、1268個派出所、5027個警勤區。
這兩項政治工作和白色恐怖一起,直接把國民黨外的臺灣政治力量一掃而空,塑造了國民黨、蔣介石在臺灣的獨尊地位。
清除國民黨內的異己,蔣介石的方式是廢黜大陸遷臺的舊實力派,培植新勢力。
蔣介石統治大陸期間,名義上是總裁、委員長、最高統帥等等,但實際上,蔣介石始終沒能剪除閻錫山、李宗仁、白崇禧等地方軍閥,甚至都不能如臂使指的指揮保定系、留日士官系等嫡系力量,只有黃埔師生無條件的服從蔣介石。
可以說,蔣介石沒有完成中國的大一統,也沒有完成國民黨、國民革命軍的大一統。
解放戰爭雖然推翻了蔣介石在大陸的統治,但對于蔣介石來說,解放戰爭的好處就是消滅了地方軍閥和保定系、留日士官系的有生力量,而蔣介石帶到臺灣的百萬人,基本都是無條件服從他的黃埔嫡系力量。
在這樣的背景下,蔣介石完成國民黨、國民革命軍“大一統”的條件便成熟了。
1950年7月,蔣介石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委會臨時會議,通過了《中國國民黨改造案》,并以總裁的身份,提議由陳誠、蔣經國、張其昀等16人組成中央改造委員會,全權負責改造國民黨。
為表明改造的重要性,蔣介石說:“如不徹底改造,將有亡黨危機。黨國前途,為成為敗,為功為罪,在此一舉。”
那如何改造呢?
其實很簡單,他們以“丟失大陸江山”的名義,把那些失勢的國民黨元老、軍閥將領、派系領袖列為整肅對象,撤掉實權職位,徹底清除了舊實力派。然后以培訓班、改組基層組織、發展新黨員的名義,培植起忠于蔣介石的新勢力。
經過改造,國民黨黨員恢復到28萬人左右,其中工農分子占49%、知識分子占29%,從年齡來看,則是25歲以下的青年占全部黨員的35%。
這是一個比較健康的政黨人員結構。
軍隊方面,則是蔣經國出任總政治部主任,以“政治工作”的名義篩選軍官、打亂并重組各級軍隊和特務系統,以此來整頓軍隊和特務系統的中層、基層。
這樣一來一去,臺灣的黨、軍、特系統便完成了新舊替換。
因為在改造的過程中,蔣經國深度參與其中,所以改造以后的黨、軍、特系統,深深的打上蔣經國的烙印,蔣經國從此奠定了“接班人”的地位,陳誠淪為蔣氏父子的輔臣角色。
自此,國民黨內形成蔣介石代表老年、蔣經國代表中青年的新格局。
蔣介石清除了國民黨內外的異己力量,臺灣便剩下以外省人為主的國民黨、以本省人為主的臺灣地方勢力兩股力量。既然國民黨建立起臺灣的獨尊地位,那就不能不照顧臺灣地方勢力的利益。
于是,蔣介石下令頒布了《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允許臺灣各縣市自治、民主選舉縣市長。
臺灣形成國民黨管中央、地方勢力管基層的新格局。
做完這三件事,國民黨才在臺灣站穩腳跟,蔣介石才在臺灣真正建立起蔣家王朝。
3、
雖然蔣介石在臺灣建立起統治,但臺灣做為一座島嶼,完全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蔣介石要在臺灣長期統治下去,必須尋求美國的保護。
蔣介石剛撤到臺灣的時候,其實美國已經放棄了他,不愿意在臺海地區動用武力,保護這個解放戰爭的失敗者,粟裕都兼任“解放臺灣工作委員會”主任,準備指揮海、陸軍解放臺灣了。
為了爭取美國的支持,蔣介石被迫任命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的吳國禎,取代陳誠出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任命美國弗吉尼亞軍校畢業的孫立人,出任陸軍總司令兼臺灣防衛總司令。
兩個親美的國民黨大員接管臺灣軍政實權,蔣介石就是希望美國看到他的誠意,給與適當的保護和支持。
就這,美國也沒有付出實際的支持行動。
但,抗美援朝改變了蔣介石的命運。
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一改過去的態度,認為新中國派出志愿軍到朝鮮和美軍作戰,那么東南腹地一定空虛,讓蔣介石騷擾東南沿海地區,可以給新中國制造麻煩,緩解朝鮮美軍的困難。
于是,杜魯門發表公開演講,聲稱“臺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然后就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第十三航空隊進駐臺灣。
1954年12月,美國和臺灣簽訂《共同防御條約》,正式把臺灣置于美國的保護之下,次年1月,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通過“臺灣問題決議案”,授權美國總統,必要的時候可以在臺灣和臺灣海峽使用武裝力量。
從此以后,臺灣成為美國遏制新中國的重要環節,蔣介石重新成為美國的寵兒。
既然蔣介石和美國建立起直接聯系,那么吳國禎和孫立人便失去統戰價值,于1954年相繼落馬。
從外交的層面來看,蔣介石給自己的定位就是美國的追隨者,他罷免吳國禎和孫立人,事實上就是和兩人爭奪美國的寵幸。
臺灣的“五二四事件”,就是蔣介石這一態度的明證。
1957年3月20日,美軍駐臺的雷諾上士,槍殺“革命實踐研究院”的職員劉自然,經過兩個月的審判,5月23日,美軍軍事法庭宣布雷諾上士無罪釋放。
劉自然的遺孀聽到消息,非常憤怒,就在5月24日到“美國駐臺使館”前抗議,三萬多圍觀群眾見“美國駐臺使館”始終不給說法,便開始沖擊使館,要求美國修改審判結果,還劉自然一個公道。
眼見事情越演越烈,蔣介石擔心群眾運動影響“美臺關系”,于是他命令三個師進駐臺北,并命令臺北市警察局逮捕抗議群眾,期間打死1人、打傷30余人。
事后,蔣介石為消解美國的憤怒情緒,又下令免除臺北衛戍司令、憲兵司令、臺灣省警務處長的職務,逼“內閣”全體人員辭職,還親自出面向“美國大使”道歉。
曾經統帥百萬大軍的委員長,現在低三下四的像個小媳婦,不就是怕失寵嘛。
蔣介石渴望得到美國的寵幸,但在“臺獨”問題上,蔣介石的立場很堅定,始終不愿意聽從美國的意見,宣布臺灣獨立。
他堅定的維護“一個中國”的立場,我覺得有幾個原因——
1、蔣介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認同統一的觀念,即便事實上割據臺灣,口頭上也不愿意承認分裂國家。
2、蔣介石曾經是全中國的最高領袖,如果退到臺灣做“最高領袖”,他不僅拉不下臉面,更對歷史沒法交代。
3、現實環境不允許他搞獨立。
如果蔣介石真的帶著臺灣獨立了,臺灣和大陸就少了“一個中國”的血脈聯系,以及由此帶來的國際道義支持,臺灣的唯一出路就是徹底依附美國,做美國遏制大陸的不沉航母。
一旦走到這一步,蔣介石便無法以“一個中國”和“反攻”的名義,和美國討價還價,進而失去統戰價值。
失去統戰價值,蔣介石的臺灣省領導人,便做不長久。
總的來說,敗退臺灣的蔣介石需要追隨美國,借美國的保護鞏固他在臺灣的統治地位,但蔣介石不能完全依附美國,他需要借“一個中國”的政治原則,保證自己相對獨立的政治地位。
聯美制陸、聯陸制美,在兩個雞蛋上跳舞,大抵就是蔣介石和臺灣的生存之道。
4、
蔣介石敗退臺灣的時候,就反思了戰敗的原因,他在日記里寫道:
“甚感鄉村一切與四十年前毫無改革,甚感當政廿年黨政守舊與腐化自私,對于社會與民眾福利毫未著手,此乃黨政、軍事、教育只重做官,而未注意三民主義實行也。今后對于一切教育,皆應以民生主義為基礎。”
他認為,國民黨戰敗的根源是沒有實行民生主義,沒有關心人民的生活。
敗退臺灣以后,蔣介石決定,從此洗心革面,把發展臺灣經濟做為國民黨的長期政策。他給陳誠的信里就說:“到臺灣后,除力求安定外,并注意增加生產,以裕民生,而收民心。”
要發展臺灣經濟,必須進行土地改革。
早在孫中山在世的時候,就提出土地改革的方案,即政府和地主、農民慢慢商量,爭取讓農民得到利益、地主不受損失,和平解決土地問題。在孫中山的倡議下,國民黨甚至討論了土改方案——
每畝田地產出的25%歸佃戶,剩下的75%由佃戶和地主平分,累積下來,佃戶能得到畝產量的62.5%,地主得到畝產量的37.5%。
然而,國民黨員以地主子弟為主,不論哪種方式的土改,都是損害他們的既得利益,所以國民黨統治大陸時期,這套土改方案始終無法推行下去。
但到了臺灣,土改的阻力不存在了。
因為留在大陸的國民黨員和地主,土地都被我黨沒收了,遷往臺灣的國民黨員,在臺灣沒有土地,無論臺灣如何土改,都不會損害他們的既得利益。
更何況,國民黨有幾十萬軍隊、警察、特務,完全可以用步槍頂著臺灣地主的腦袋,逼他們放棄既得利益,推進土改。
于是,陳誠把國民黨早已討論成熟的土改方案,重新拿出來,稍微做了一番修改就做為土改命令頒布下去,規定佃戶給地主交畝產量的37.5%,剩下都是自己的。
這就是臺灣土改的第一步——三七五減租。
田租減少,臺灣農民是最大的受益人。
土改當年,他們的收入就增加30%,很多窮困的農民也有了娶妻生子的資本,于是臺灣農民就把這一年結婚的新娘,統稱為“三七五新娘。”
見土改的效果明顯,陳誠很快推行了臺灣土改的第二步——公地放領,即從日本殖民者手中接收的田地,賣給正在耕種的佃農或無地雇農,價格是畝產量的2.5倍,購田的佃農或雇農每年還款兩次,分十年還清,政府不收利息。
僅公地放領一項,就賣了13.9萬頃田地,28.6萬戶臺灣農民得到了屬于自己的田地,占臺灣農民總數的40%。
隨后,陳誠推行了臺灣土改的第三步——耕者有其田,規定地主只能保留三甲的田地,超出部分全部由政府征收,然后賣給農民,政府以土地債券和企業股票做為補償。
土地債券,即農民向政府買田的錢,由政府轉交給地主。
企業股票,就是日本殖民者留下的企業的股票。
通過“耕者有其田”政策,國民黨共征收了14.3萬頃田地,賣給19.4萬戶臺灣農民,而那些臺灣地主成了國民黨國企的股東,完成地主向資本家的轉型。
至此,國民黨用臺灣地主的田地、日本殖民者留下的企業、大陸帶來的黃金和銀元,完成臺灣的土改,培養了大量的自耕農,解放了臺灣的生產力。
后人說起臺灣土改,都把功勞歸于陳誠一人,其實吧,臺灣土改的最高決策人是蔣介石,陳誠也是奉蔣介石的指示辦事。
完整經歷土改全過程的蕭錚回憶說:
“今日臺灣實施耕者有其田等政策之成功,在臺同胞多以為是陳故副總統所做的,其實陳辭公乃秉承蔣公的多方面指示,而予以推動者。”
有了土地改革的成功,臺灣開始長達二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
和大陸一樣,蔣介石在臺灣也推動了“米糖統制”和“低糧價”政策,用行政手段剝奪農民自由出售和購買的權力,并刻意壓低蔗糖、稻米等農作物的收購價格,攫取了超額的農業剩余價值。
這部分農業剩余價值,再加上美國援助的14.8億美元貸款,直接讓臺灣工業完成原始資本積累。
1953年,蔣介石批準了《第一期四年經建計劃》,決定重點發展消費品工業,替代進口商品。受這項政策的刺激,1953—1962年間,臺灣經濟的年均增長率達到7.1%。
隨著臺灣市場的飽和,消費品替代進口工業出現產能過剩,經濟增速放緩,但就在此時,臺灣等來兩個好消息——
美國深陷越戰的泥潭,急需臺灣的支持,于是美國向臺灣開放了廣闊的市場。
歐美發達國家開啟第三次工業革命,需要把勞動密集型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降低生產成本。
在這樣的背景下,蔣介石批準了“吸引外資到臺灣投資”、“鼓勵工業品出口”兩條政策,再一次推動臺灣經濟起飛。
截止到1972年,外資在臺灣的投資總額達到7.56億美元,起到極強的輸血作用。而進出口貿易總額從4.61億美元漲到55.02億美元,其中出口額從1.64億美元漲到29.88億美元,整整漲了18倍。
盡管蔣介石治下的臺灣有二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但臺灣的資源天然不足,蔣介石也沒有獨立自主的工業化路線,所以臺灣的經濟高速增長是脆弱的,抗風險能力比較差。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歐美發達國家出現嚴重的經濟危機,于是臺灣工業品的出口受挫,經濟高速增長就此停滯。
不過,那時的蔣介石垂垂老矣,來日無多了。
5、
蔣介石剛到臺灣的時候,曾在日記里寫道:“要當以新的精神、新的制度、新的行動迎接新的歷史、新的時代、新的生命、新的使命,奠定新的基礎。”
不論政治如何血腥、外交如何屈辱、經濟如何脆弱,他確實塑造了新的國民黨、新的臺灣社會、走向新的人生。
可以說,敗退臺灣的蔣介石,做成了統治大陸時想做而沒做成的事,真正走向了人生巔峰。
但成就他的,終究要毀了他。
受益于二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臺灣的城市化率極大提升,進而導致城市人口暴漲而農村人口下降。
土地改革培育的自耕農,是國民黨威權統治的根基,臺灣的農村人口下降,意味著國民黨威權統治的根基松動。
城市人口的主體有兩類——臺灣本省的大資本家、知識化的市民。
在數十年白色恐怖的威脅下,知識化的市民基本對國民黨沒有好感,尤其是受過美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非常希望開放黨禁和報禁,復制美國的路。臺灣本省的大資本家,更希望沖破國民黨的束縛,和美國資本合流。
也就是說,蔣介石晚年,國民黨在臺灣的統治就要崩塌了,而臺灣崛起的新勢力,又都站在國民黨的對立面。
在這樣的背景下,蔣介石在臺灣建立的威權統治,最多能傳給培養數十年的蔣經國,再往后,就不可能傳下去了。
如果蔣氏后人想迎合城市人口,放棄威權統治,那么就必然得罪威權統治的既得利益者,喪失日漸縮小的基本盤。城市人口的選擇那么多,又何必非蔣不可?
蔣家下臺,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勢。
蔣介石這輩子,國共大革命的失敗導致他成功統治中國大陸,在大陸的統治失敗促成他治理臺灣的成功,他在臺灣的成功又導致他身后的失敗,兜兜轉轉,瞎忙了一輩子。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臺北士林官邸去世,次日,《人民日報》發了一條簡訊,標題是《國民黨反動派的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蔣介石,死了》。
其中有兩句對蔣介石的評價——
“蔣介石自從一九二七年背叛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以來,一直作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代表,堅持反共反人民,獨裁賣國。他雙手沾滿了中國革命人民的鮮血,但是他的血腥統治始終未能阻擋歷史車輪的前進。”
“蔣介石逃到臺灣后,在美帝國主義的庇護下茍延殘喘,繼續堅持與人民為敵。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遭到臺灣人民的強烈反對,內部矛盾重重。蔣介石死后,有著愛國光榮傳統的臺灣省人民,必將進一步為解放臺灣、實現祖國統一而展開斗爭。”
一句是給蔣介石前半生的蓋棺定論,一句是給蔣介石后半生的蓋棺定論。
客觀嗎?
還是客觀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