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節,自小學至高中,魯迅都是教科書里的霸主,長期霸屏,老師不厭其煩掰碎了講,什么寫作背景啊、寫作手法啊、某些詞后面的深刻內涵啊、段落大意啊、中心思想啊。因其太難,把我們學得七葷八素,估計老師其實也是想死的心都有。能讓師生一起為難的作家,大概也就樹人先生了吧。
昨日百無聊賴,從書架上取下同心出版社《魯迅全集》第一冊,翻到260頁《影的告別》,也就是“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后面那一篇……上次放下這本書時,大概已是一年前了,要論買書時候,則已在2019年12月15日……
一看又有點看不下去,因為這些散文并不像閏土和祥林嫂的篇章那樣故事性較強,對于后人而言,這些文章真是過于隱晦了,根本不知道他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
所以我才在標題里講,他的作品更適合互聯網時代——可能有些朋友一見之下,還以為我是想說他的作品,也反映了百年后的現實呢……
也不能說沒這意思,畢竟,國民性幾千年來皆是如此,何況百年之間乎?
但更重要的,我想說的是,只有在互聯網時代,在隨手可查的時代,我們讀他作品的時候,才可信手拈來,看完就查一下,一般每篇都有詞條,介紹寫作背景,內涵深意,他在信里跟朋友討論的擼出此文的心路等等等等……
如此一來,就不必那么一臉懵逼了,不要怕自己看不懂了。
比如,《我的失戀——擬古的新打油詩》,便是“愛人贈我百蝶巾,回她什么:貓頭鷹”這篇,我加了個批注:直男癌。
又比如,《復仇》,也就是以“死人的似的眼光,賞鑒這路人們的干枯,無血的大戳,而永遠沉浸于生命的飛揚的大歡喜中”結尾這篇,查過之后,我寫到,“諷刺圍觀群眾”。
在《希望》里,也就是最為著名的“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那篇,我查到,他告訴朋友,寫作此文,乃“驚異于青年之消沉”,我馬上想起,“如今年輕人亦佛系、躺平、擺爛”……
還有寫他跟弟弟經歷的《風箏》中,我備注到,如今的孩子困頓在學業內卷中,無法自拔;多看你一眼都算我輸……
好吧,回到中間,他的文章,果然還是與現實相關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