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盛唐中的一朵奇葩(褒義詞,原本的意思是指的非常尋常的優秀作品或者人物),他獨樹一幟,帶著俠客的灑脫率性闖入史冊。
他以"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拒絕了無數達官貴人的要求,包括唐明皇;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一生灑脫,偉岸豪放;他留給著世間的除了數也數不盡的名篇佳作,還有酒入愁腸,嘯成三分的劍氣,七分的月光。
但這個大詩人卻有一首詩到現在都還存在爭議,那就是《月下獨酌.其二》:"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圣,復道濁如賢。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這首詩乍眼一看的確沒什么文采,倒像是一篇打油詩,也難怪清代文豪查慎行會做出這樣的評價:"此種語太庸近,疑非太白作",翻譯一下就是:“這不可能是李白寫的!”李白寫的詩都有一股屬于西域騎士的灑脫豪放、彪悍純粹,而且篇篇都有人生的哲理,而這首詩看似通篇都在闡述大道理,實則空而泛,倒顯得有些難以捉摸。
現代網友們看到這首詩后也紛紛調侃:"我上我也行";"還以為是酒鬼編的喝酒段子"。那么這首詩真的有那么"不堪"嗎?并非如此。
我們仔細一看就能從詩中感受到李白內心的那種孤寂,無處釋放的苦悶,當時他官場失意,滿腔愁苦無處發泄,只能日日借酒消愁,他自己也懂得大道理,可就是沒辦法說服自己,就像這首詩一樣說理卻不明理,以說理的方式來抒情,描繪自己內心無法言語的情懷。
這首詩一開篇便向我們描繪了一個宏偉壯闊的場景,這蒼茫的大地都離不開酒泉,那我這個小小的凡人愛酒也能說得過去,飲酒者不愧于天地。
接著從人開始說起,清酒為圣人,濁酒如賢才,既然圣賢都喜歡喝酒,那又何必以神仙、天地作為論斷,三杯便可通大道,一斗便能合自然,飲酒之事不正是儒家、道家所追求的大道之事?酒中有不可言說的樂趣。
從天地到圣賢再到大道,都贊成喝酒,不僅出乎情理,而且有益身體,多喝多醉,于醉酒中尋找人生真諦,這種快樂是不喝酒的人體會不到的。
李白這一生基本沒離開過酒,高興的時候喝酒"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和朋友歡聚的時候喝酒"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離別的時候也要有酒"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酒是他生命的一部分,無法割舍,不可分離。
他借酒消愁,沉醉其中便可不被世事打擾,便看不見那污濁之人,便不用想不痛快之事,李白的仕途并不順利,他自由刻苦讀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青年時的李白同樣懷揣著壯志豪情,想有一番作為,但皇帝昏庸只知享受,忠言逆耳,格言不入,剛正不阿的李白還是被革職放還,他惱怒他苦悶,卻無可奈何,只能把心思都融于著烈酒中。
不過好在歷經磨難的他始終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不然也不會在結尾處留下"勿為醒者傳",此刻的他嘴角是帶著笑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