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遠的將來,美軍可能因為火力不足而打敗仗?近期美國《全球火力》網站對目前各國軍隊中多管火箭發射器(MLRS),也就是常說的多管火箭炮數量做了一個排行。
在這個榜單上,美國陸軍以368輛M142“海馬斯”,230輛M270A1/A2“鋼雨”,總計598輛火箭炮位居第7。而前三甲,被3180輛的中國陸軍,3065輛的俄羅斯陸軍和2920輛的朝鮮陸軍摘得——數據不會說謊,大概這就是讓《全球火力》認為美軍有戰敗隱患可能的原因。
(美國陸軍目前僅有這兩種火箭炮)
另一家美媒《華爾街24/7》資訊網站也將目光聚焦到了火箭炮這方面,只不過似乎更加關注中國陸軍的情況。該媒體10月11日刊發了一篇《中國多管火箭炮火力領先亞洲》,認為過去幾十年來中國陸軍大幅增強了炮兵能力,特別是火箭炮方面,以PHL-03為例,認為這種北方工業公司研發生產的300毫米遠程火箭炮擁有強大威力,用于外貿出口的AR-1A和AR-3也都是性能出色的火箭炮。
那么這真的是美媒在肯定中國的國防發展成就嗎?顯然不太可能,如此充滿“反思”意味的文字游戲背后,實際上還是催促美國政府增加軍費投入并擴大軍工產能,以及鼓勵老牌軍火企業開發新的技術等一攬子計劃。
為什么這么說?首先是因為單純的數字對比其實并不具備現實意義,各種軍事裝備在狀態上可以劃分為現役和預備役,也就是說相當一部分火箭炮可能處于無法立即投入作戰的狀態,那《全球火力》的這個數據就沒有多強的參考性。
(AR-1A火箭炮)
其次,美軍的火箭炮數量不多,是因為美軍早已建立了空地一體的火力支援體系,以及難度更高的聯合作戰系統,不僅美國陸軍有專門提供中近距火力支援的武裝直升機,美國空軍也有類似用途的A-10和AC-130攻擊機等專用裝備。一般情況下,進攻受阻的美軍大兵只要讓協調員報一下位置坐標,等著從天而降的火力掃清障礙就行了。
所以在美國陸軍的火力體系中,近距有榴彈發射器、反坦克導彈和各種直瞄火力,中距有武裝直升機,至于遠距,可能被美國空軍提前定點清除了,火箭炮哪里有用武之地?
(隨著防空手段愈加豐富,低空支援成為危險的任務)
而現在這些美國媒體開始制造“火箭炮焦慮”,原因也不出所料,那就是在俄烏沖突和巴以沖突中,實戰都證明空中力量投射火力的強度和頻率,已經開始比不上火箭炮和中短程彈道導彈了。
如何把盡可能多的火力投射到盡可能遠的目標區域去,是戰爭史上一直在努力解決的問題,從弓弩到火炮,再到飛機和導彈都是為這個目標。因為航空工業和技術的發達,美軍其實更多的是依靠空中力量也就是各種飛機,為此建立了令人艷羨的航空作戰體系,并在幾十年來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中近程彈道導彈白菜化,以及這次被美媒渲染的火箭炮也隨著技術進步而導彈化,空中力量投射火力的缺點也越來越明晰。
(伊朗的空襲證明飽和攻擊很難被攔截)
兩個簡單的例子,第一個10月初伊朗對以色列發起“真實承諾2”空襲行動,盡管各方數據不一,但基本都認為伊朗發射了180枚到200枚彈道導彈,而以色列防空系統幾乎沒有反應,聽任伊朗的導彈襲擊目標,連部署F-35I的空軍基地也疑似遭到打擊。
第二個例子是朝鮮不久前宣布試射240毫米制導火箭彈成功,射程達到67公里,精度不詳,但外界認為圓概率誤差最多不過百米,這個數據在戰場上不算什么,但若是從三八線北側向首爾打過去,百十來米的誤差和幾米的誤差沒什么區別。
第一個例子中,如果伊朗動用空軍空襲以色列,效果肯定沒有用彈道導彈更好,因為伊朗有沒有這么多精確制導武器先不說,僅僅是能不能派出航程足夠的戰機執行任務再安全返回,就要打上個大大的問號,用彈道導彈就不用考慮這么多了,至少不怕攔截。
而朝鮮的制導火箭彈就威力更強了,因為這意味著實現了火箭炮導彈化,也許只要幾萬美元的制導套件,一輛自行火箭炮發射車就可以瞬間化身中程彈道導彈發射車,火力密度還更強。
(朝鮮制導火箭炮證明火箭炮已導彈化)
無論是不怕攔截還是火力密度強度,空中力量投射火力都差得多,而且成本還更高,技術門檻也更高,可以說這就是美軍現在面臨的困境。
伊朗和朝鮮都不是軍事技術和軍工產能多么強大的國家,火箭炮或彈道導彈展現出來的威力就如此可怕,技術底蘊更加深厚、國力更加發達的俄羅斯和中國,在這方面又擁有怎樣的儲備?在同樣時間里美軍能不能做到比中俄更強的火力密度?也難怪這些美媒會用這樣的方式,對白宮和五角大樓發出警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