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寶馬在華銷量僅為3.48萬輛,相較于去年同期下滑42%。
同時,另一個信息也很有意思。
在九月第三周,理想汽車的單周銷量高達1.2萬輛,首次超越了奔馳、寶馬、奧迪三大德系一線豪華品牌。
這一數據對比擺在眼前,不由得讓人浮想聯翩。
BBA不行了?
中國豪華品牌終于支棱起來了?
中國豪華車的價值已經超越德國豪華車?
從2019年理想ONE(參數丨圖片)投入市場,到2024年銷量首次超越BBA,年輕的理想汽車做了什么?
同時,如果我們放眼整個中國的自主高端品牌陣營,新生的自主豪華品牌們,又取得了怎樣的市場成就?
在未來,全球豪華高端汽車市場的格局,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理想們,只是幫BBA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
汽車行業正處于變革之中。
那么,這樣的變革,由誰發起?由誰推動?誰又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這些問題,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過。
讓我們把時間軸拉回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
彼時的全球汽車市場,其實也在經歷著一場變革。一場從古典派到現代派的變革。
道奇、林肯、凱迪拉克的地位,逐漸被奔馳、寶馬、奧迪所取代。而后者取代前者的原因很簡單,只是后者開創出了更加現代化的潮流,用新的發動機技術、底盤技術,對古典車進行了取代。
回到今日,汽車市場的變革仍在持續。
只不過這一次,正在被革命的,是曾經的銳意進取者。
電動化的時代浪潮,已然成為了一股不可逆轉的趨勢。
奔馳、寶馬、奧迪等傳統豪強,時至今日,仍在守著自己的舒適區。
簡單從市場行情來判定,在這三家傳統豪華車企里,有哪一家真正獲得了市場規模?有哪一家的新能源豪華產品真正實現了盈利?
在八月份,奔馳的新能源產品銷量支柱——EQB賣出了760輛;寶馬的新能源產品銷量支柱——i3賣出了2144輛;而奧迪的新能源產品銷量支柱——Q4 e-tron也僅僅賣出1400輛。
相較于BBA自家的燃油車,其新能源領域的銷量數據幾乎只占據了零頭,可以用“不值一提”來形容。同時,透過它們的銷量構成來看,BBA三大豪華品牌仍然以油車為主要銷量結構。
換句話來說,這三家德系豪華品牌,其實并沒有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不過,來自中國的“理想”們,卻幫助這些豪華品牌走出了舒適圈。
絕大多數中國汽車廠商,都認識到了新能源的重要性。依托這樣的認知,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斷繁榮。
正如同銷量首次超越BBA的理想汽車,它所做的,只是把當代消費者想要獲得的體驗,在產品層面一點點還原了出來。
比如在早期,Q5L、GLC、X3等豪華中型SUV用戶,往往會“嫌棄”他們的傳統豪車不夠大、油耗不夠低、動力不夠強、內裝不夠豪華。而從理想ONE開始,理想汽車便逐一攻破這些痛點問題。時至今日,從理想L6到理想L9,都成為了三十萬到四十萬級傳統豪華SUV的“良替”。
既然BBA暫時還不想做出全盤性的改變,那從頭起步的理想汽車就幫你們改變。
這樣的故事,真是很好地解釋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深層次哲理:既然中國品牌們,沒有嘗過當豪華品牌的甜頭,那不如舍命一搏,去攪弄一下市場的風云。
沒想到,中國汽車廠商給力、市場環境的大潮給力、善于接受新鮮事物的消費者也很給力。
這件事兒就這樣,成了!
中國車企的高端邏輯,無外乎解決痛點
很多時候,我們在評價海外豪華車的時候,總會有這樣一種印象,那就是“老牌豪華車企都很高傲”。把這種概念化的印象落實在產品維度,其實也能清晰地感知。
比如在產品設計、配置規劃上,很多海外合資品牌都是以“工程師思維”去造車。他們認為哪些設計好,就去用哪些設計。比如寶馬在更新新一代車型的時候,不管是旗艦級的i7,還是行政級的i5,它們的設計風格都多多少少偏離了大眾的主流審美,或者說存在比較大的前瞻性。
而在某些新技術的規劃方面,這些品牌也普遍比較保守。奔馳與英偉達合作的高階智駕技術,過去這么多年了,依然局限在試驗階段,并未大規模地鋪開。而在國內市場,華為乾崑ADS 3.0智駕技術、理想端到端智駕技術等眾多方案,早已形成了競爭規模。
我們單說在智能技術方面,海外車企如何與中國車企對壘?
而這些,還不包含800V甚至900V高壓平臺、碳化硅電機、先進電子電氣架構等技術。如果把這些也算上的話,從技術角度進行考量,中國車企也完全處于領先地位。
不過,在電動勢看來,中國品牌們的發展向上,并不僅僅是由技術領先決定的。
真正重要的東西,在于造車邏輯。
比如在理想問世之前,市面上真的沒有一款適合家用的高端SUV。從豐田普拉多到雷克薩斯GX460,它們專精于越野,并沒有在座艙設計中呈現出對于家的關懷;而寶馬X3、奔馳GLC等車型,它們要么空間存在限制,要么配置不夠豐富,也始終難以展現完美的產品力。
理想汽車不同,它可以說是第一個關注到高端家庭用戶用車需求和用車場景的企業。
增程、四驅、高性能,滿足了多樣化駕駛場景的需求;大六座、大五座再加上冰箱沙發大彩電,這些產品力也立足于家庭層面的核心需求,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體驗。
基于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其實市場的需求,始終是復雜且豐富的。在早期,BBA等外資豪華品牌賣得好,是因為消費者根本就沒有太多的選擇。
而中國車企在探索高端化的過程中,思考更多的層級,就是用戶的真實需求。
這短短的幾個字,可能說來比較輕松,但實踐起來卻非常麻煩。比如問界M9,這款大型SUV想要拿下寶馬X7和奔馳GLS的市場,對此,問界和華為也在不斷地去嘗試。
通過華為的智能化技術體系,問界M9打破了“大型SUV座艙內不能辦公、娛樂方式較少”的問題;同時,六座和五座版車型的矩陣豐富,也針對個人用戶、私人用戶帶來了較為全面的解決方案。
所以,當很多海外品牌屢次提及“用戶思維”的時候,我們恰好認為,海外品牌們針對用戶的關懷,并沒有國產品牌做得好。
也正是國產品牌們報以“用戶思維”去造車,再加上自身在技術領域的不斷突破,這才使得理想汽車等中國廠商有了向上發展的機遇。用“天時地利人和”來形容,也完全不為過。
在未來,豪華市場的風向將如何變化?
其實一直以來,筆者都對“豪華品牌”的定義有所質疑。大家把BBA認定為全球三大頂級豪華品牌,真的是全球消費者的共識嗎?
舉個例子,奧迪A3、寶馬1系前驅轎車等入門級車型,真的算豪華車嗎?
畢竟,它們的價格、性能、品質擺在那里,對于消費者而言,只是一臺稍微精致一些的小車而已。另外,在不少海外地區,奔馳、奧迪這一類車型,也經常用作出租車。
所以,是誰定義了它們與眾不同的“豪華屬性”?
電動勢認為,這完全需要歸功于數十年如一日的營銷。這樣的營銷策略,對全球消費者的心智都產生了影響。在老鷹樂隊的《加州旅館》中,曾這樣形容一位姑娘的美貌與貴氣:“她擁有一輛梅賽德斯,和無數的蒂芙尼……”
當品牌的護城河被構造起來之后,其樹立起了壟斷本質就很難被打破。
當然,來自中國的汽車品牌,僅僅用產品力就打破了這樣的壟斷,值得我們驕傲。
不過,我們仍需注意到一個現實性的問題,那就是“中國高端”,更體現在單一產品的維度,而非整體品牌。就拿問界品牌來說,定位旗艦級的問界M9,受到了市場的高度認可,在五十萬價位以上的市場里,時常處于“霸榜”低位。但是定位主流檔次的問界M5,市場的反饋熱度反而沒有那么高。
這樣的問題,其實也折射出消費者更關注中國高端新能源的單一車型,而非關注整個品牌。
其實在筆者看來,對于市場而言,這種風向的轉變也是一個良好的發展趨勢。
其一,在消費思維更加理性的新能源時代,消費者不再是“唯車標論”的狀態了。
大家會更務實地去關注產品力、關注性能。這樣一來,其實會在新能源時代中,倒逼車企們去加大研發投入、技術投入,真正落實“技術為王、品質為王”的新造車思維。
其二,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在目前,豪華品牌與普通品牌的邊界其實已十分模糊。
諸如問界、理想、智己、小鵬這樣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它們都有入門級的“全民車”,也有定位高端的“旗艦車”。
甚至,在這些品牌中,很多十幾萬、二十來萬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在技術、配置、設計、做工等維度,做得都不弱于德系BBA,甚至還會更強。比如小米SU7,它的駕駛體驗、科技體驗以及座艙體驗,在筆者看來都完全優于寶馬i3等車型。這個時候,我們又怎么去界定豪華品牌?
我想,在未來的新能源大發展時代,豪華品牌并不會被狹隘地去定義,甚至這個世界上會沒有真正的“豪華品牌”,而是只有“高端車”。
其實這樣的變化,對于大多數新能源車企而言,是很公平的。
因為大家可以不用花費那么多的心思去思考如何塑造品牌,而是以更大的功夫去搞技術研發、搞產品研發。正如比亞迪一樣,它正是抓住了這個機遇,潛心于技術,才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中國品牌,化身為全球新能源領導者,并且推出了仰望U9、仰望U8這些高端產品。
所以在未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豪華品牌”這一概念將會越來越模糊,甚至可能細分化轉變成“技術品牌”、“用戶品牌”、“玩樂品牌”。而這樣的品牌沉淀,也會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在未來,也很有可能形成“望理問”(仰望、理想、問界)、“米鵬智”(小米、小鵬、智己)的新格局。
在二十年前,我們眼巴巴地看著德系BBA三大豪華品牌,在中國高端汽車市場為所欲為。
彼時,中國汽車人眼中流露出更多的神態,是羨慕和不服氣。
但是短短二十年之后,高端汽車市場的攻守之勢完成了轉化。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們,乘著時代的東風一躍而上,造出了大量優秀的、能與BBA對壘的產品。至此,電動勢認為中國高端汽車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開局。在未來,只要大家能在這個行業內,秉承著長期化、持續化運營的原則,那么話語權、標準制定權將始終掌握在我們的手中。不得不說,理想銷量超越BBA、問界M9穩坐五十萬以上豪車銷量榜寶座這些重達事件,很解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