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雙方兵力懸殊的戰役,這是一場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這是一場打開華中抗戰新局面的戰役,我軍出動了7000多人,不僅擊退了3萬國民黨精銳,守住了黃橋,甚至還將大部分敵軍殲滅、俘虜!
蔣介石為此哀嘆不已:“誠吾人之奇恥大辱!”
戰神粟裕就此一戰成名,毛主席更是對其大加贊賞:“此人了不得,必成大器!”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場戰神的成名之戰——黃橋戰役
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國民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心有不甘之后秘密下令:大舉進攻華中新四軍。當時新四軍剛剛接到新任務,為了堅持抗戰、反對投降,要去獨立自主開辟蘇北,發展華中敵后抗戰。
陳毅、粟裕奉命帶領新四軍挺進蘇北,在黃橋建立了根據地。黃橋鎮地理位置很好,南扼長江天險、北接蘇中平原。在這建立根據地,就可以跟我軍江南部隊遙相呼應,利于控制長江通道。對于奠定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基礎以及打開華中抗戰的新局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粟裕
此時,國民黨蘇魯戰區副司令員韓德勤,認為自己手里兵多糧足,把新四軍的蘇北部隊視作心腹大患,他想趁著新四軍立足未穩的時候,先集中兵力去攻打黃橋,等到蘇北部隊被消滅,他再率部北上,去進攻南下的八路軍第5縱隊。可以說這個算盤打得很好,但是也要看新四軍肯不肯配合他。
陳毅和粟裕決心打通糧道:
1940年9月初,韓德勤兵分兩路向南進攻,新四軍只能被迫自衛,殲滅了敵軍兩個團,韓德勤開始對新四軍采取封鎖措施,下令守住姜堰、封鎖糧道。陳毅和粟裕暗下決心,一定要攻下姜堰打通糧道。
9月13日,新四軍開始進攻,姜堰布有電網進行防御,而我軍士兵則機智地用自行車內胎,包住馬刀柄一刀斬開電網,歷經長達一天的激戰,新四軍打掉了36個碉堡,殲滅了姜堰守軍千余人,成功攻占姜堰之后,新四軍主動求和希望韓德勤能停止內戰和新四軍一起團結抗日。
對此,韓德勤的回復是:“新四軍如有合作誠意,應首先退出姜堰!”蘇北指揮部為顧全抗戰大局,決定讓出姜堰。由李明揚、李長江部接防,沒有直接歸還給韓德勤,這個舉動進一步分化了他們的關系。
其實當時,新四軍里很多人都不理解,粟裕做出了解釋:“有的同志感到退出姜堰很可惜,認為我們可以在姜堰和韓德勤決戰,但是韓德勤也曉得,姜堰有現成的碉堡等工事不容易攻。所以,他就以大部兵力從海安直攻黃橋,當我們發現這一點的時候,就毫不留戀地放棄了姜堰。否則,得了姜堰失了黃橋,不但政治上不利,而且軍事上就被動和孤立了,非常劃不來!”
網絡圖片
這一番操作惹得韓德勤惱羞成怒,同時,他也認為新四軍乖乖退出姜堰,是因為他們怕了。因此,讓手下的主力部隊第89軍和獨立第6旅為中路軍,從海安、曲塘對黃橋發起進攻。
李明揚和陳泰運的部下為右路軍,又抽調了5個保安旅為左路軍,準備從兩翼對黃橋進行夾擊,兵力已經有26個團3萬多人了。
詳細的作戰方案:
與此同時,新四軍這邊也沒閑著,粟裕親臨黃橋進行指揮,并且根據敵我雙方的各種情況,提出了三個作戰方案:一是乘韓德勤進攻黃橋時,我們以一部主力攻占海安;二是乘韓德勤還未向我們進攻,先以一部兵力向東發展,控制(南)通如(皋)海(門)啟(東)幾縣,并造成北進東臺的局面,以主力守衛黃橋地區;三是以全力依托黃橋這一基點,采取攻勢防御,將頑軍殲滅在我工事面前!”經過幾番利害比較,最終粟裕敲定了第三套作戰方案。
命令大部隊在城外埋伏,守城的只是少部分兵力,而且韓德勤的右路軍已經在我軍的游說下愿意保持中立。左路軍基本上都是烏合之眾,根本不該沖鋒陷陣、也沒什么戰斗力,實際上 韓德勤已經是孤軍深入了,粟裕命令第3縱隊堅守黃橋,第一、第二縱隊隱蔽于敵主攻方向兩側,誘敵進入我黃橋陣地前沿,然后再分割包圍、逐個殲滅。
10月4日下午3時,韓德勤手下的獨立第6旅經高橋南進,企圖襲擊黃橋側背,被我軍第一縱隊發現后,立即發起猛攻,在高橋一帶把其分割成數段。在3小時的激戰之后,獨立第6旅被全殲,首戰告捷我軍士氣大振。
韓德勤為了扭轉戰場上的不利局面,開始以炮火猛攻黃橋,掩護部隊向東門進行攻擊,在3個團隊兵力總攻之下,韓德勤的部隊已經有一部分進入了東門,黃橋內部的守兵數量很少,情況變得十分危急。
粟裕清楚地知道,如果黃橋失守,他之前部署的包圍戰術就失效了。被分割的就變成了我軍后果不堪設想。所以,黃橋一定要守住!
命懸一線,救援部隊到來:
粟裕把所有能組織的人員全部組織起來,指戰員、炊事兵都被叫來了。他把這些人編成突擊隊,親自帶隊去東門支援,他的指揮若定、身先士卒,大大安撫了戰士們的心。就在這時,有報告說支援的部隊已經到了季家市,那里離黃橋只有10公里,粟裕大喜過望、振臂一呼:“同志們,江南增援部隊過來了!”
士氣大振的戰士們奮勇廝殺,終于奪回了東門。接下來,戰場開始向我軍傾斜,我軍第2縱隊經八字橋插到分界,切斷了第89軍退路,協同第1、第3縱隊形成三面夾擊將第89軍主力分割包圍于黃橋東北地區,新四軍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11月5日,粟裕令第三縱隊佯攻,引得韓德勤軍開槍回擊,以這槍聲作為聯絡信號,第一縱隊聽到槍聲立刻南下,第二縱隊聽到槍聲迅速西進。到了11點半,粟裕再下令讓第三縱隊全力出擊,在我軍的三面夾擊,全面進攻之下,韓德勤的軍隊全面潰敗。
到了晚上九點,韓德勤的大部分主力已經被我軍解決。次日,第二縱隊追擊其殘部,第89軍軍長李守維在逃跑中落水斃命,韓德勤知道敗局已定,只能帶領殘部絕望逃走。我軍則乘勝攻占了海安、東臺等地,黃橋戰役至此落下了帷幕。
在粟裕的指揮下,我軍共殲滅韓德勤部共計一萬一千余人,俘虜師、旅、團軍官30余名下級軍官600名,繳獲長短槍3800余支 輕、重機槍189挺,山炮3門,迫擊炮59門及大量彈藥和軍需物資。
歷史意義:
黃橋戰役的勝利對于我軍來說是極其具有歷史意義的:它被認為是皖南事變得起因之一,更是新四軍改編以來最著名的戰役之一,如果沒有打敗韓德勤抗日根據地根本無法開展,而當時我軍無論是人數還是裝備,都遠弱于韓德勤,但還是獲得了這個關鍵的勝利,這一切 都離不開“戰神”粟裕的指揮。經此一役,粟裕一戰成名、名震四方,開啟了他作為“戰神”的傳奇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