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咸豐九年(1859年)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戰是一個關鍵的節點。這是鴉片戰爭以來清軍唯一一次的勝利,然而,這一勝利并未改變戰爭的整體走勢。
英法聯軍在重新評估清軍實力后,調整了戰略部署,加大了投入與準備,導致了戰爭的全面升級。最終,火燒圓明園的悲劇發生,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和巨大的恥辱。
現在,我們從新的角度來分析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看看咸豐皇帝與主持天津海防的僧格林沁之間發生了怎樣的互動,以及這種互動如何影響了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的局勢。
1859年咸豐九年的時候,雖然春天已經悄悄地來了,但大沽口卻像被一層厚厚的烏云蓋住了一樣,沒有了以前的平靜和安寧。海風帶著點冷意,不停地拍打著岸邊,好像預示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發生。
在遠處的海平面上,英法聯軍的艦隊時隱時現,就像一群兇猛的鯊魚,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游來游去,尋找著最好的進攻機會。它們巨大的船身在陽光下閃著冷光,好像隨時都會掀起一場天翻地覆的風暴,把這片有著很多故事和榮耀的古老海岸全部吞掉。
與此同時,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從1851年就開始爆發了,進行得如火如荼。1858年,太平天國取得了多次重要的軍事勝利,比如浦口大捷、三河大捷和蕪湖大捷,這些勝利不僅讓他們收復了很多失地,還消滅了大量的清軍精銳,對大清國的統治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太平天國軍隊勢不可擋,不停地攻占城池,擴大勢力范圍,這讓大清國既有內憂又有外患,局勢非常嚴峻。
更糟糕的是,咸豐皇帝這時候還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早在咸豐三年開征的厘金稅,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財政壓力,但由于戰爭和災害的嚴重影響,清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田賦(地畝稅和丁銀)大幅下降。這使得國家的財政儲備接近枯竭,財政的緊張局勢讓咸豐皇帝在決策時底氣不足。
在紫禁城里,咸豐皇帝坐在龍椅上,看著鎮守大沽炮臺的僧格林沁主張開戰的奏章,眉頭緊鎖,眼神深邃而凝重。面對強大的英法聯軍、內部動蕩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及日益緊張的財政狀況,他心中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憂慮和不安。
更重要的是,咸豐皇帝知道,在通行的國際法里,誰先動手,誰就被視為挑起戰爭的一方。盡管英法聯軍非法進入中國,但是,一旦我方動手,戰爭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
而且,大沽口的地理位置特殊,英法聯軍一旦登陸,就能迅速逼近京城,這關系到國家的尊嚴。
在英法聯軍的軍事壓力、太平天國的兵戎威脅、財政危機的現實困境以及國際法的約束、地理環境的限制等多重壓力下。咸豐皇帝想起了北宋開國政治家趙普宰相在給宋太宗的奏折中說的話:“中國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也就是“攘外必先安內”。因此,只有先平定內部的太平天國運動,才能集中力量對抗外部的英法聯軍。
于是,一道密詔在夜晚的掩護下悄悄地送到了前線,收件人是他的親信將領——欽差大臣僧格林沁。密詔中,咸豐皇帝既表達了抗擊外侮的堅定決心,又透露出一絲難以察覺的猶豫和擔憂。他囑咐僧格林沁要審時度勢,同時暗示了國際法的限制和財政的困境。咸豐皇帝希望僧格林沁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先為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貢獻力量。
用白話文來說,就是能不打就不打。就是“可以不打”。這就是咸豐最真實的想法,可是清廷的體制運轉與帝王的尊嚴,又讓局勢發生變化。本文是《帝王的決策壓力》系列文章第一篇,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