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
理性天蝎女
治拎不清、玻璃心、擰巴癥
點燃你自律的心
收假歸來,我問同事,假期都在干嘛呢?
同事A說,換季長痘,去打抗炎水光針,在家修復,早晚用醫用面膜,吃得清淡至極,出個門包得像個養蜂人,假期在家服美役。
同事B說,帶娃出門,景區太擠,去了兩天就打道回府,后面幾天在家,做娃的仆人,一天做2到3頓飯,假期在家 服娃役。
同事C說,假期趕工,部門有個項目挺急,有時來公司加班,有時在家趕進度,假期就在服勞役。
我邊聽邊感慨, 變美、帶娃、工作,都是自己求來的,怎么現在一個個都變成了役。
原因是不僅身體累,而且還是再怎么努力,也達不到心中的標準的心累。
我年輕時為變美和工作做的事,并無服役感,有了女兒,主動和被動地付出很多精力,如果再像以前那樣工作、寫作、變美,我也會升騰起服役感。
在我看來,自我提升、養育后代、工作賺錢,每一項都是開口向下的拋物線。
一開始是期待期、興奮期、受益期,然后是疲勞期,過了最高臨界點,迅速來到服役期。
精力覆蓋不了要做的事或想做的事,產生自憐自苦,倍受壓迫的任務感和服役感。
凡事過猶不及,極限之后,斷崖下降,原本是自己在意的、喜歡的、享受的事,現在卻變成眼見即煩,牢騷滿腹的不得不。
所以我最近思考一個問題,怎樣變美、帶娃、工作,多在期待期、興奮期、收益期逗留,在疲勞期見好就收。
(插畫師:Lana Levitann)
服娃役:帶著輕松的心,與娃交互
這次假期,我們都在家,陪玩她爸陪得多,做飯我做得多。
但7天下來,我沒產生為娃做飯的畏難情緒,在這感謝 一本書叫《人生廚房》的書。
這是日本的檜山民老奶奶在她90多歲寫下的書。
她25歲結婚,生下雙胞胎兒子,31歲時丈夫病逝,她用哥哥家的一間屋子,開辦料理教室,教人做家常菜,辦了60年。
她自食其力,養大兒子, 我用腳趾頭也能想到,一個單親媽媽撫養兩個兒子,何其累,何其難。
但她說“我現在一點都想不起來,有什么痛苦的記憶了”。
她很重視為兒子做飯,覺得家庭料理是買不來的味道,一旦入口就再也拿不出來了。
家里的味道,不是吃飽了肚子就行了,而是修復家人疲憊的身體,從而為第二天汲取營養和能量。
做飯的人,要把自己定位成大夫,判斷食鹽量的加減,夏天外出運動,和下雨在家讀書,身體對于鹽的需求量不一樣。
而且要吃應季的蔬菜,讓身體做好迎接下一個季節的準備。
春天,要吃些苦澀味較強的野菜。
盛夏,要多吃能補水排汗的蔬菜。
秋天,要多吃能儲存能量的蔬菜。
冬天,要多吃能御寒的根莖蔬菜。
我看到這里,感覺壓力很大。
作者像聽到我的心聲,另起一篇說,站在廚房里的人,一定不能渾身疲憊。
食物中包含著做它的人,通過手傳遞過來的關懷和能量。
夫妻吵架,做的菜一定是尖銳的,鹽分很重;
生孩子氣,你煩躁的心情,會滲入到菜肴中。
特別疲憊的日子,索性不要進廚房做飯。
跟家人說,去外面吃也好,完全交給先生和孩子也好, 先讓自己好好休息。
我女兒現在是學齡前兒童,我曾下決心,在她小學之前,我要盡量為她做清淡飯菜,我想初始化她的味覺偏好。
她們這一代,面臨更加工業化的食品科技,以后預制菜、重口味是少不了的。
我想在她人生最初幾年,喜歡上天然且清淡的口味。
我們一起買菜,忙了就網上買菜。
燉個排骨山藥胡蘿卜湯,從蓮藕/西蘭花/蘑菇/生菜/杭白菜/菠菜中挑兩種,切好,水煮,等不燙了,放點鹽,噴點橄欖油或亞麻籽油,拌勻即可。
老公覺得沒味,拿出辣醬下飯。
這樣,我做的時候簡單,我們吃的時候開心。
如此省時省力,不僅沒有服役感,我還因為吃的干凈,身體處在低炎狀態。
節省減肥和護膚的精力,幫我少服美役,也在服勞役時身體更扛造。
服美役:別人服美役,我服健康役
之前刷到一個年輕女孩的視頻:
眼睛癢,但戴了美瞳不敢揉眼;熱得滿臉出汗,不敢用手擦,只能扇風; 流鼻涕難受,只能用棉簽緩解;
喝水擔心嘴巴大張顯得不雅,喝水生怕口紅染紅杯口; 忍著假發片的墜感,為了看上去發量很多; 讓自己束腰勒肉呼吸困難,為了穿上緊身顯瘦的裙子……
視頻結束,女孩號召脫美役,我卻認為:不服不能變現的美役。
有人服美役,是謀生的需求。
比如大部分公司前臺、模特、演員、美妝博主、醫美銷售等泛美業從業者。
她們的美,是門臉,是剛需, 這類人可以大大方方服美役。
因為獲得的美貌紅利,可以覆蓋服役之苦。
我們普通女性刷短視頻,看到顏值出眾的明星和網紅,容貌焦慮的小火苗被煽動而起。
咱得清醒,明星和網紅的美貌是可以變現的,她們通過美貌+學習+輸出的組合拳,賺得盆滿缽滿。
而且還得把變現后的一些錢,用于變美、維持美,這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屬于投入再生產。
我們普女不要拿自己未經修飾的樣子,去跟在別人可能妙手化妝、醫美加持、團隊運作、專業打光、顯美濾鏡等綜合作用下呈現出來的樣子對比,拿自己的下等馬比別人的上等馬。
不必給自己設置了奇怪的條條框框:
不敢運動,害怕長出肌肉;
不敢表達,擔心塑造鋒芒;
不畫眉毛就不能見人,不擦粉底就要戴口罩。
辛苦服美役,發揮長處的工作,開心自在的心情,什么也沒得到,還錯失發展自己優勢技能的精力,賠了夫人又折兵。
為什么別人服美役,讓她們大富大貴,自己服美役,只贏得小恩小惠?
本質上是因為,缺少輸出端,美貌沒有變成杠桿撬動財富的杠桿。
女到中年,自定義美。
我現階段認為的美,是白凈、發多、有勁,生命力旺盛。
我一直在為變美變健康而努力。
但感覺累時,沒時間精力時,我會意念美容法。
告訴自己閉上眼睛,眉目舒展,眼角帶笑,想想自己頭發烏黑茂密,皮膚紅潤光潔,身材結實有勁,雙眼火光不滅的樣子。
對我來說,服美役的盡頭是服健康役,美是健康的外延。
但一旦有了服役的思想包袱,就很難健康美麗。
服勞役:踏破鐵鞋找更輕松的方式
最近看完《時機管理》,對我很有啟發。
我常看如何做的書( how to) ,這本是關于何時做的書( when to)。
書里提出一個情緒模型。
基于2年來,對社交媒體發布的5億條消息的分析,發現一種顯著的雙峰模式:
人們的積極情緒,通常在清晨最為活躍,此時感到活力四射,積極充實又充滿希望,這種情緒在下午直線下降,傍晚又再次回升。
這種情緒雙峰模式,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領域中,呈現了相似的形態。
周六和周日,人的積極情緒水平總體較高,早上的高峰時間比平時晚2個小時左右,但整體形態保持不變。
根據書中要點,我微調工作模式。
首先,確定自己的時間類型是云雀、貓頭鷹,還是介于兩者之間。
決定時間類型的因素中,遺傳因素占到一半,秋冬出生的人更可能是云雀,春夏出生的人更可能是貓頭鷹。男人多是貓頭鷹,女人多是云雀。
我這個天蝎女,妥妥的云雀。
利用好兩個高峰,把最重要和次重要的事情,分別安排在兩個高峰期。
早上,大腦處于警惕模式,有效排除注意力干擾,學生優先學理科;打工人優先做分析數據的內容,最好避開洞察力的內容;創作者修改文章,捋清文章邏輯。
傍晚,大腦不在警惕模式,靈感更可能乍現,有助于發現錯過的聯系。 這種現象稱為靈感悖論,當人的腦力不在最優狀態時,創新能力和創造力反而最鼎盛。
下午是一天當中的百慕大三角洲,不宜做重大決定,要靠午休來渡, 早上醒來后的7個小時后,睡15分鐘左右,或選擇其他適合自己的方式,運動或冥想,能讓下午起死回生。
以前,下班路上,我很煩很累,會在通勤路上看電影或刷視頻,現在有意識地想選題,想點子,雖然身體疲憊,但洞察和靈感的質和量都令我滿意。
好幾次,下車第一件事,找個安靜安全的地方,打開訊飛語記,一頓語言輸出,轉化為文字。
第二天用早起的時間,早上通勤的時間,來把下午放飛的大腦靈感固定下來。
工作也是,腦力早高峰和晚高峰,減少溝通、寄件等瑣事。
我們中的很多人,無論從事什么工作,擔任什么職位,都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時間。
但盡力,盡量,竭盡所能,保護自己的腦力和情緒高峰。
女到中年,很多人不自知地、慣性地服美役、服勞役、服娃役, 往自己的雙肩上放了太多重負,直到不堪重負。
停下來,想一想。
如果你發現這些都不是你的追求,夏目漱石在《春分之后》的那句“普天之下,哪怕有一個也好,必須尋找出能俘獲自己這顆心的偉大的東西,美麗的東西,或是慈祥的東西”,給你勇氣。
如果你太累了,想暫時放下任務,或放寬標準, 亨利·盧梭在《瓦爾登湖》的那句:“天亮的日子多著,太陽不過是一顆星星”,給你寬慰。
如果你和我一樣,經過審視,選擇還是要工作、帶娃、健康。
那就減少對其他瑣事的注意力殘留,以“一定能找得到”的信念,找到更輕松的方式。
~End~
作者簡介:梁爽,愛自律的理性天蝎女。新書 《當鉆牛角尖,遇到四象限》、《把自己重養一遍》、《糟糕,今天內耗又超標》 ,公眾號:哪梁爽哪喜慶 ,微博:@梁爽笑抽筋了。
梁爽更多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