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段話:“行情總是在絕望中產生,在猶豫中上漲,在瘋狂中結束。”用這段話用來刻畫近期的A股行情,簡直是完美契合:
(1)絕望中的醞釀
9月24日之前,市場已單邊下跌了4個多月之久,大盤一度失守2700點,市場成交額萎縮至5000億左右,很多只個股的股價都創下了年內新低,廣大投資者幾乎都是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不少人甚至選擇銷戶,發誓再也不來投資A股。
(2)從猶豫到高潮
9月24日,國新辦就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央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金融三巨頭”齊聚一堂,并接連釋放一系列重磅超預期政策,迅速點燃市場行情,當天非銀金融板塊爆發漲停潮,市場成交額也由前一天的5500多億放大到逼近1萬億,上證指數日內漲幅近100點,行情忽然的強勢令人猝不及防,不過更多人仍認為是超跌反彈,隨后9月25日的沖高回落,似乎也符合超跌反彈的走勢。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并部署下一步經濟工作,再度釋放一系列超預期的積極信號。受此影響,市場預期出現了180度大反轉,重新受到關注的權益類資產被蜂擁而至的各路資金爆買,A股的地產、白酒等權重板塊集體爆發,上證指數驚現久違的百點長陽,當日直接收復3000點失地。
隨后國慶假期之前的最后兩個交易日,市場更是接連暴漲,并一舉收復了此前四個多月的累計跌幅,其中深證成指和創業板指的單日最大漲幅居然分別達到了驚人的10.67%和15.36%,市場單日成交額直接放大到2.6萬億,各路資金跑步進場,人人高呼“牛市”,市場情緒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
(3)瘋狂后的落寞
10月8日,在度過了“史上最漫長的國慶假期”后,廣大投資者無一不期待A股的開盤——畢竟在國慶假期期間,港股繼續氣勢如虹,富時中國A50期貨指數累計漲幅超過10%,各路自媒體都在宣傳“牛市來了”,各家券商也是國慶假期不打烊,線上線下全方位地滿足投資者的開戶需求,就連很多之前沒接觸過股市的人都迫不及待地去開戶,某些財經大V甚至喊出“預計節后A股開盤即收盤,可以早早下班”,舉國上下對于“牛市”的追捧已近癲狂。
終于熬到了10月8日早上9點半開盤,市場果然有數千只個股都在漲停價附近,很多此前踏空的人生怕買不到,直接掛了漲停價進場,怎料當天市場高開低走,最后收出了一根形態很不友好的“墓碑線”,市場成交額來到了A股歷史上最大的3.5萬億,不折不扣的“天量”。后面三個交易日,大盤繼續暴力回調,僅僅4個交易日,上證指數就從3674點跌回了3200點附近,虧錢效應持續釋放,成交額逐步萎縮到了1.5萬億附近,市場情緒急劇冷卻。 許多前幾天還在高呼“牛市”的人,此刻都沉默了。
僅僅9個交易日,市場就上演了一出史上罕見的暴漲暴跌戲碼,雖然大盤累計漲幅依然可觀,但廣大投資者的處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有人賺得盆滿缽滿,有人大肉變肉末甚至倒虧,有人高位站崗爆虧,有人依舊堅信牛市還在,有人懷疑牛市已經結束……相信無論是老股民還是新股民,這一次都被市場狠狠地教育了一把。
當然,這一波行情中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想就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
其一,為什么“瘋牛”行情并不容易賺到大錢?
我們知道,A股歷來都是牛短熊長,尤其是經歷了過去三年多的漫長下跌后,人們早已被折磨得疲憊不堪、心力交瘁,故而不少投資者為了避免長期被套,漸漸都養成了短線操作的習慣,往往稍有盈利就傾向于落袋為安而不是繼續持有,結果在近期市場的連續逼空式大漲下,很多人依舊未能及時擺脫熊市思維,早早就獲利了結,殊不知在賣出后股價依舊在一路狂飆,自己又因為“恐高”而不敢再次上車,無奈只得一路目送,錯過后續的一大段漲幅。
不僅如此,在市場情緒爆棚之時,人們很容易被周圍的氣氛沖昏頭腦,只看到了股價一路上漲,生怕錯過發家致富的機會,卻很容易放松對于市場風險的警惕,經常是不假思索地追高買入。就像國慶假期后的首個交易日,無數投資者一擁而上,結果卻買在了市場最高點,他們也不幸成為了本輪牛市里第一批被套的股民——其實,很多中小投資者更容易在牛市里虧錢,就是這么來的。
正因如此,我們應該學會時刻保持對于市場的敬畏,時刻將風險控制放在首位,同時要不斷地去學習總結,通過加強對市場的理解和判斷來選擇上漲概率大且風險相對較小的投資標的。此外,還應持續提高自己對于政策導向、行業邏輯以及公司基本面的認知和把握,繼而建立起適合自己的投資體系,而不是盲目跟風、人云亦云。如此方能在財富積累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其二,為什么此次牛市是“瘋牛”而不是“慢牛”?
平心而論,9月24日以來市場的連續逼空式暴漲,絕對是驚掉了所有人的下巴,僅僅6個交易日,上證指數就反彈了900點,無論大盤、板塊還是個股,幾乎都漲得“令人頭暈目眩”,很多現象根本無法用基本面去解釋。
為何會出現如此暴力的大漲?在我看來,除了刺激政策的一再超預期、市場前期嚴重超跌、投資者被壓抑太久而人心思漲等因素之外,眼下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也扮演了關鍵角色。
在股市中流傳著一個著名的段子:“當路邊賣菜大媽都開始談論股市時,就說明牛市進入了尾聲。”其內涵在于,如果連最為普通投資者都認定是牛市了,那么可能意味著市場上最后的增量資金已經開始進場,而后續沒有更多的增量資金進場時,買方力量會趨于衰竭,股價往往有見頂的可能。事實上,回顧過去的幾輪牛市,賣菜大媽們通常都是最后一批得知牛市到來的人,這與信息傳播渠道不無關系。
例如在2007年,人們對于牛市降臨的感知,都是借助公眾媒體和口耳相傳,畢竟當時的股民數量并不多,很多人都接觸不到投資者朋友,獲取相關信息的渠道亦是有限,而信息傳播的緩慢,某種意義上有利于“慢牛”的產生,當時那一輪牛市持續了兩年時間。再如2015年的牛市期間,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更多是通過微博、朋友圈等初代社交媒體,雖然比2007年傳播速度快了不止一點半點,但由于信息不完整、不生動,人們對于牛市的感知依舊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和確認,當時那一輪牛市大概持續了9個月。
然而,在移動互聯網爆炸式發展、短視頻/直播如火如荼的當下,市場觀點的傳遞變得異常迅速和扁平化,不同人群之間的共識達成也快到可怕。在各種財經博主的大肆渲染與科普之下,賣菜大媽與老股民之間的認知差距早已大大縮短,即便是新手小白,隨便打開抖音或微信公眾號看看博主們的講解,也能了解個大概。其結果便是,很多年前可能需要兩三個月才能傳播到位的信息,現在只需一兩天就能迅速完成,這也會間接導致行情持續時間的縮短。
就拿此次國慶假期來說,諸如“千股漲停”、“大盤漲停”等信息在各路媒體上瘋狂發酵,幾乎人人都在討論牛市,這種在2015年牛市尾聲才能看到的情景,僅用了幾天就表現了出來。要知道,市場是具有反身性的,倘若預期過于一致,市場常常會走向一致預期的反面——國慶假期之后的市場走勢,便佐證了這一點。
話說回來,牛市還在嗎?這大概是所有人眼下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
先說一個主觀判斷:前幾天“人人皆股神”的時期已徹底結束,接下來市場將會進入寬幅震蕩階段,并且短時間內很難突破3674點。理由有三:
一則,此次“瘋牛”行情源自于一攬子超預期政策的刺激、市場預期的急劇反轉與廣大投資者的狂熱情緒。隨著行情的演進,當市場預期和情緒被充分消化后,必然會逐步回歸理性,此時基本面能否好轉便會顯得至關重要,它將是支撐市場長期走牛的基石。考慮到政策從公布到奏效的過程存在時間差,經濟基本面與企業盈利能力的修復注定是漫長且曲折的,如果后續各方面經濟數據不能出現明顯的好轉跡象,那么市場信心難免要再度受挫,行情自然難以持續上攻。
二則,本輪行情大盤最高點為10月8日的3674點,當日成交額為創歷史紀錄的3.5萬億,可謂不折不扣的“天量”。如果從量價的角度分析,天量意味著多空雙方分歧很大,而且處于階段性高位的巨量往往伴隨著大資金的出貨,以及當日買入資金的套牢,尤其是經歷了一段時間上漲之后的放量中大陰線,更是如此。根據歷史經驗,這種走勢多為市場階段性頂部的標志,于是便有了“天量見天價”的說法。更進一步講,10月8日有天量的資金被套,后面一旦行情上漲到當天的陰線附近,就難免會迎來巨大拋壓,這便注定了3674點會成為未來較長時間里的強壓力位。除非有更大級別的利好和更充沛的資金進場,否則3674點的套牢盤很難在短時間內消化干凈。
三則,雖然國慶假期之后市場連續回調,但并沒有破壞已經形成的上漲趨勢,均線的多頭排列就是最佳佐證。而上漲趨勢一旦形成,短期內很難被扭轉,并且在上漲趨勢之下,每一次的回調企穩都是較好的買點。再考慮到此次一攬子政策力度之強,的確罕見且超預期,因此后續國民經濟持續好轉理應是大概率事件,故而市場大方向也應該是震蕩向上為主,而非單邊下跌。
至于“牛市還在不在”的問題,我只想說:牛市從來都不是喊出來的,而是走出來的。與其一味地期待牛市到來大賺一波,倒不如放低預期、尊重當下,在認清自己的基礎上,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屆時一切該來的自然會到來。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注外,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圖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為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