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前言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重要時期。秦滅六國,廢分封,立郡縣,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文字和車軌。漢承秦制,繼續采取鞏固和發展中央集權式的國家政治制度。到漢武帝時,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封建中央集權的統治。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文化上建封禪、改歷法;經濟上重視農業,大力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營;對外交流上則擊匈奴,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政治經濟上的統一勢必也影響科技文化的發展。這是一個對科技也要建立統一規范的時代。美國學者托馬斯·庫恩在其《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指出,成熟的科學研究的開展,需要有統一的“范式”,即大家公認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他認為許多學科只是到了近代才建立“范式”,但是也有少數學科,如數學和天文學,在古代就有了范式。
0
2
天人一體的漢代星空
人們頭頂上的星空,是自古以來受到關注的天象。對于生活在北半球的人類來說,所能見到的恒星都是一樣的。但是不同的文明,對恒星的命名和認識卻是不同的。中國古代對星空的觀察和認識的歷史非常悠久,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星官體系。與古希臘傳統以神話中的人物和事物命名星座不同,中國古代則是以人間的事物命名星座,稱作“星官”。星官中有帝王將相、后宮妃子、宦者官員、軍士庶民等人物;有宮殿靈臺、閣道車府等建筑;有箕斗杵臼等器具;有山川河流等景致;總之,中國古代的星空可以說是人間社會在天上的投影,充分體現了天人對應的思想。
▲西安交通大學西漢墓星圖
0
3
《黃帝內經》與人體
除了天文學與數學外,秦漢時期的醫學也非常發達。中國古代的醫學作為傳統醫學保存了下來,而且至今發揮著作用。中國醫學初創于春秋戰國時期,集大成于漢代。中醫的基礎理論的主要方面是身體觀和醫病觀,即對人的身體的認識和對疾病的認識。而《黃帝內經》就是中醫基礎理論的經典著作。
《黃帝內經》的核心內容是關于人體和疾病的認識,在今天來說,屬于基礎醫學的范疇。關于人的身體,《黃帝內經》認為人體是與宇宙同源、同構的。
▲《黃帝內經·素問》所載的關于“ 藏象”“精氣”“經絡”內容,金代刻本
0
4
中醫的經驗科學性質
《黃帝內經》關于人體的構造、生理、病理等理論,可以說是為中醫提供了基礎理論。理論具有很強的哲學性質,構造特點也非常明顯,在今天的科學看來,這些理論甚至有很多是一種附會,不具有邏輯性和實證性。但是,它為中醫學經驗的積累和臨床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概念和范疇,使對中醫經驗的描述和總結成為可能,從而對中醫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那中醫的臨床治療和藥物學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知道在先秦時期中醫治療和藥物學已經有相當多的積累,但是真正形成可觀的知識體系還是在兩漢。
▲四川成都天回漢墓出土的經穴漆人
講中醫治療的最重要的著作是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按照《黃帝內經·素問》所論,導致疾病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人吸入了四季的邪氣,而四季邪氣中最為有害者當屬冬季的寒氣,所以,“傷寒”是外感風寒的一類疾病,在冬季被寒氣所傷而發病的情況尤為多見。
▲漢張仲景撰《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書影
0
5
地圖與地理
地圖在中國古代的國家政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周禮》中記有“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土地之圖”就是指地圖。戰國時期地圖的繪制已達到較高的水平。《管子·地圖》中說,地圖內容包括有“軒轅之險,濫車之水,名山、通谷、經川、陵陸、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葦之所茂,道里之遠近,城廓之大小,名邑、廢邑、困殖之地”,由此可見,地圖的基本要素已經具備。地圖在軍事和國家政治上的重要性,可以從《史記》所記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看出來。為了謁見秦始皇,荊軻獻出的投名狀中就有地圖。漢高祖劉邦攻入秦都咸陽時,深謀遠慮的蕭何就收取了秦的“律令圖書”,其中應該也有地圖。漢朝建立以后,地圖對于國家統治來說,越發顯得重要。據《史記·三王世家》記載,漢武帝在冊封皇子為諸侯王時,要舉行儀式,由臣子“奏與地圖,請所立國名”。就是說,請皇帝在地圖上指明封給皇子的封地的國名,并且要把地圖交給受封的皇子。可見地圖對于國家政治的重要性。
1973年,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三幅帛書地圖,分別是《地形圖》《駐軍圖》和《城邑圖》。這三幅地圖繪于西漢初年,提供了關于漢初地圖測繪的精度、測繪技術和當時地圖的形制等方面的寶貴實物資料。
▲1973年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地形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繪有海岸線的地圖湖南省博物院藏
0
6
秦漢時期的農業
中國古代的農業經驗、知識和理論,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有了大量的積累。農業作為經濟的主體,在國家治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在秦初呂不韋所編撰的治國方略著作《呂氏春秋》中有《上農》《任地》《辨土》《審時》等農學專論,也是情理之中的。
耬車的使用,是中國古代農具機械化的開端。其特點一是利用畜力,二是把耕作工序程序化,并用巧妙的機械去實施。這也說明,在農業文明的生產中,照樣可以發展出機械技術,并不斷創新。比如說,金元時期出現了一種耬鋤,當是從耬車發展而來,同耬車非常相似,只是沒有耬斗,取而代之的是耰(yōu)鋤。使用時用一驢挽之,效率非常高,每天鋤地達二十畝之多。
▲西漢耬車樣式圖及模型
0
7
漢秦漢時期的農業代的農業
東漢時農業發展的狀況,在張衡的《南都賦》中略見一斑。南都即南陽。南陽盆地土地平曠,河流眾多。《南都賦》提到的河流就有漢、淯、淮、滍、澧、浕、滄浪等,陂澤有鉗盧、玉池、赭陽、東陂等。據《水經注》,南陽境內唐河(古沘水)、白河(淯水)、湍河經緯交錯,降水適中。這些都為實行水利灌溉,發展農業生產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自然地理條件。
▲漢代莊園生活畫像石
0
8
0
9
10-12熱文
10-09熱文
1
0
微信號公眾號丨大美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