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國五十年代的副業發展不同,六十年代早期鼓勵家庭、集體副業發展,以增加更多的收入再發展,后來集體性收入要求的更多,過了1966年進入動蕩時期副業成為了“罪惡資產”成為了歷史,直到七十年代末副業才再次興盛。因本文只做圖集,過多背景文字不過多闡述。】
1960年 王旭東攝
河北易縣狼牙山人民公社山北鎮農村集市貿易市場十分繁榮、活躍。每逢集日,各生產隊帶著自己經營的剩余農副產品,社員們帶著自己生產的各種菜蔬和家庭手工產品等,來到市場、進行交易。
1960年 王平攝
湖南沅江縣萬子湖公社嘉禾大隊,2年來堅持實行定額評工記分和按勞分配制度。圖為社員們正在領錢。
分配超產獎勵糧 1961年 南沙攝
貴州錦屏縣三江公社小江生產大隊及時把夏收分配的現金和超產糧按照“三包一獎”合同分給各生產隊。各生產隊根按照勞動工分的多少分配給社員。
1961年 袁苓攝
浙江富春江邊桐廬縣東洲人民公社白鶴生產大隊第二生產隊社員邵阿金(中)利用剩余時間和假日,飼養豬、羊、雞、兔等家畜家禽,發展家庭副業。
1961年 陳維鈞攝
貴州興義縣貫徹公養、私養并舉的方針,發展養兔事業。兔皮、兔毛的經濟價值也很大,是增加集體和個人收入的一項好辦法。
1962年 陳新攝
浙江仙居縣上張公社的各個生產隊,適當安排糧食生產和發展多種經營的勞動力,利用農閑間隙,組織社員上山采摘野生植物,擴大副業生產門路,增加社員收入。
時盤棋攝
河北薊縣馬伸橋供銷社,1962年以來幫助各人民公社社員發展編筐、制粉、養豬、養羊等副業生產,增加了社員的收入,又擴大了商品貨源。
1963年 劉心寧攝
湖北浠水縣望城人民公社新民大隊積極進行磚瓦副業生產。
1963年 張青云攝
河南許昌縣尚集公社張莊大隊開展磨粉、燒窯、編織、運輸等十多種冬季副業生產活動。
1964年 關山攝
云南路南縣畝竹箐人民公社,在秋收秋種結束后,及時開展集體副業生產。圭山區土特產品資源豐富,宜于發展多種經營,當地的彝族人民向有就地取材發展副業。
生產隊經營的養兔場 1965年 唐允仁攝
上海嘉定縣朱橋人民公社肖廟生產大隊池溝生產隊,積極開展多種經營,成為全縣副業生產門路廣、收入多的一個生產隊。
1965年 嚴世昌攝
河南省博愛縣商業部門博愛縣商業工作人員下鄉,先購后銷,方便群眾。這是正在收購社員的土、副產品。
福建省莆田縣涵江公社啖后大隊利用海灘發展養蟶生產 1966年
新疆新源縣那拉提公社僅生產藥材一項的收入,就換回拖拉機三臺,
近幾年來,我國各地農村人民公社認真貫徹“以農為主,以副養農、綜合經營”的方針,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副業生產也獲得顯著成就。全國農村副業已有種植、飼養、編織、采集、捕撈、狩獵、加工、作坊、窯業、運輸等11大類,幾千個品種,產值約占農副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