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近日,以“人工智能與未來世界”為主題的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第十一屆國際會議在廣州南沙召開。會議邀請眾多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學科背景的知名學者、行業精英,圍繞人工智能前沿技術進展、全球AI治理等議題開展深入研討。
會議間隙,IPP國際會議嘉賓、波蘭拉扎爾斯基大學副校長托馬斯·布勞恩(Tomasz Braun)接受深圳衛視《直新聞》欄目專訪,他在采訪中再次回應了大會主題,他表示,對人工智能的監管,是為了確保我們作為社會成員共同合作、互利共贏,而不是遏制新技術的發展。(發展與監管)二者必須尋找到平衡
在被問及對中國發展的感受時,托馬斯·布勞恩表示,他在多國游歷時發現,在全球各地大學內總能看到中國學生的身影,海外華人,特別是中國留學生正變得越來越有自信,越來越為中國感到自豪。他認為這正是大國崛起的生動寫照。
*以下內容來自于公眾號“直新聞”,直新聞是深圳衛視全媒體新聞品牌,由《直播港澳臺》團隊出品。
人工智能發展前景遠大政府監管也應與時俱進
托馬斯·布勞恩出生于波蘭,在波蘭拉扎爾斯基大學和法國昂熱高等商學院教授金融法、公司法與經濟法,并在意大利、英國、芬蘭、奧地利、德國、荷蘭和馬來西亞等國高校擔任訪問講師。
作為一名法學專家,布勞恩教授十分關注新技術的可持續發展背后所存在的法律與倫理問題。他還曾在不同企業擔任管理職位,在海外律所擔任合伙人時還主導過多次企業并購、清算等重組過程。可以說,布勞恩教授不僅是一名學者,而且深入到市場實踐之中,在有關新技術應用與治理上,觀察視角兼具宏觀與微觀。
在日前舉辦的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第十一屆國際會議上,布勞恩教授作主旨演講時指出,在法律和監管層面,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框架來解決人工智能的責任問題。
9月21日至22日,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第十一屆國際會議在廣州舉行,圖為托馬斯·布勞恩發表演講。
各國在人工智能監管上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比如美國、中國和英國都有各自的監管機制,還有一些行業選擇自我監管。他認為,各國需要共同合作,建立一個靈活的、不斷演變的法律框架,來應對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挑戰。
在布勞恩眼中,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就好比一輛汽車,不僅需要往前沖的“引擎”,還需要可控的“剎車”。
“顯然,(發展與監管)二者必須尋找到平衡。”在專訪中,布勞恩向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說道:“如果用汽車來打比方的話,它有一個引擎,也有一個剎車,你不能開沒有剎車的車,你也不能在沒有引擎的情況下開車。”
布勞恩強調,如今人們已經看到了人工智能這項新技術的前景,但同時,來自政府部門的監管也要與時俱進,從而防止新技術遭濫用。“對人工智能的監管與對其他方面的監管并沒有很大不同,因為監管的作用是確保我們作為社會成員共同合作、互利共贏,而不是遏制新技術的發展。”
約十年前首次訪華
布勞恩:對中國的刻板印象被打破了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年彈指一揮間,中華民族經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國家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托馬斯·布勞恩接受深圳衛視直新聞專訪
布勞恩表示,在過去這些年里,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制造業水平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并且已經在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成為國際社會不可或缺的力量。
“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制造業有非常強的依賴,因為‘中國制造’的品質是全球頂尖的,從幾十年前簡單商品的制造,再到如今高技術、高水平、高質量商品的制造,例子數不勝數,電動汽車就是其中之一。”布勞恩說。
大約10年前,布勞恩第一次訪問中國。他坦白道,以前他對中國的認知,更多來自于西方的政客和媒體,因此當他踏上中國這片土地時,過去的“灰色濾鏡”碎了一地,在中國發生的一切令他非常驚喜。
“個人認為,過去一些我對中國的刻板印象,都在那次旅行中被打破了,有一些說法明顯有失偏頗。”布勞恩強調,每一個人都有權自己去親眼看看其他國家,去檢驗那些被媒體所建構的不恰當觀念。
“只要他們來到中國,他們的所見所聞都會讓他們愛上這個國家,”布勞恩說,“事實會自己說話”。
中國年輕一代
越來越自信
作為一名大學教授,布勞恩很喜歡和年輕人交流。在多國游歷的他發現,在全球各地的大學校園內,他總能看到中國學生的身影。而在當地的生活也給了他與當地華人接觸的機會。他發現,不管是中國留學生,還是海外華人,都變得越來越有自信,越來越為中國感到自豪。他認為,這恰恰是大國崛起的生動寫照。
波蘭拉扎爾斯基大學
“我有幸能夠年復一年地與年輕一代接觸”,布勞恩向直新聞表示,“在我所在的大學,以及其他我去授課的大學,總有一群中國學生的身影,中國年輕一代比以前要更加自信,這是非常顯著的現象。”
布勞恩還說:“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遇到了很多中國朋友,他們的素養、價值觀念、知識水平、經歷背景,都有積極變化,而且對我來說,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友誼。”
作者/陳淼松
排版/季靳瑋
編輯/賴晨璐
審校/曾子瑾
監制/管姚
鄭永年:AI假裝是人類,中美怎么辦?|IPP國際會議
鄭永年:人工智能時代,如何阻止“人工智殘”的趨勢?
IPP國際會議|孟維瞻:大國人工智能競爭如何塑造美國的政治變化?
關于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IPP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系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咨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