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
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的一首《南泥灣》,將這個塞北江南展現在了中國人民的面前。從此以后,全國人民都知道了這樣一個牛羊遍地、平谷稻香的地方,它的名字叫做南泥灣。但你可知道,南泥灣背后的故事有多么悲壯,這是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下的奇跡。這片位于陜北地區的“爛泥灣”,從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變成養活軍民的塞北江南,凝聚了一代人的心血和汗水。
南泥灣,是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史上,解放軍戰士和根據地人民奮發圖強的見證,是老一輩革命先輩不屈不撓抗爭精神的體現。
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后,共產黨人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危機。日軍不斷地對革命根據地進行經濟封鎖,而國民黨軍也在陜甘寧根據地部署重兵包圍封鎖,加上當時連續幾年都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全國范圍內的各大根據地都面臨著經濟危機。
“連中央所在陜甘寧邊區,都出現了糧食、醫藥、布匹、子彈、食鹽等物資緊缺的情況。戰士們吃不飽飯、穿不暖衣、看不上病、吃不上鹽,連打仗用的子彈都不夠。其他處在偏遠山區的抗日根據地,條件就更加困難了。”
1939年2月2日,毛主席在延安召開了生產動員大會,發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同志們利用一切能夠利用的資源,在小河邊、山坡上、道路旁種菜種糧,有些部隊還飼養了雞、鴨等家禽以及豬、牛這樣的牲畜。這些措施暫時地緩解了當前遇到的困難,但由于規模小且各自分散,并未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戰士們還是吃不上飯、穿不上衣服,毛主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40年5月,朱德回到了延安革命根據地,他在視察各部隊的過程中,也發現了這個問題。
“跟3年前相比,延安簡直變了樣子。人多了,東西卻少了,集市上空空蕩蕩,攤販們遠遠不如從前。以前的延安街上,大家的臉上都是喜氣洋洋的,但現在卻個個面帶愁容,有些老鄉還在集市上出售自家的家具甚至是牲畜。”
思來想去,朱老總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他找到了當時在延安的董必武、徐特立等人,一起在各個邊區視察走訪,期望找到解決問題的良方。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朱老總總結出了兩個問題,邊區的建設缺乏大量的流動資金以及專業的人才。曾經在德國和蘇聯留過學的朱德,根據自己所學的經濟學原理,找到了發展邊區經濟的兩大法寶。
“鹽池和羊毛。”
當時陜甘寧邊區有5個巨大的鹽池,同時還擁有超過200萬只羊。在日軍和國民黨軍實行封鎖時,邊區的老鄉就是利用這些鹽池來獲取食鹽,他們剪下來的羊毛可以紡織成毛線賣錢。這些都是錢,但由于邊區缺乏專業的人才,老鄉們只能采取手工作坊的形式生產,效率低下且質量一般,無法與市面上的產品抗衡。
于是,朱老總馬上就給邊區政府寫信,希望能夠在這兩方面大力發展。同時,他還積極地引進各類人才,培訓一批熟練的技術工人,從事鹽業以及紡織業。在這樣的舉措下,邊區蕭條的經濟有了一定的好轉,但軍民吃飯的問題仍舊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糧食屬于戰備物資,無論是日軍還是國民黨軍,都對其進行了嚴格的控制。尤其是在朱老總回到延安之后,胡宗南在邊區的幾十萬大軍日夜封鎖,他們一邊杜絕糧食流入邊區,一邊又大肆襲擾消耗我軍的勢力。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朱老總必須馬上想出一個萬全之策,解決戰士們的吃飯問題。
但是,這一次他沒有在西方的經濟學著作中尋求答案,而是將注意力放在了傳統的中國典籍上。
朱老總與毛主席一樣,很喜歡讀史書,尤其是陳壽的《三國志》。曹操當年在北方屯田的措施,深刻地影響了朱老總,他曾經在眉批中寫下了“留薪辦法”四個字。在老總看來,屯田是必須進行的,但邊區的現實情況非常復雜,他必須想出一套可行的方案才行。就在朱老總一籌莫展的時候,康生前來拜訪他,朱老總對他講明了自己遇到的難題。
“我看,那是不務正業,是反動的行為。”
在聽明老總要效仿曹操屯田后,康生立刻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社會的分工已經非常精細了,士兵的天職就是打仗,而不是去種地。甚至,他還給朱老總的想法扣上了“實用主義”和“機會主義”的帽子。但朱老總并未生氣,而是闡明了自己的觀點。
“在這樣危急的時刻,我們通過自力更生戰勝敵人,實現建設強大國家的目標,最終是推動歷史的進步與發展的。康生同志,你看有什么不妥的嗎?”
啞口無言的康生同志,在一番思索后覺得老總說得有道理,于是他就介紹了南泥灣的情況。康生指著地圖上的南泥灣告訴朱老總,那是延安金盆區的一個鄉,方圓數百里內荒無人煙,是有名的不毛之地。朱老總一聽大喜過望,他告訴康生:“這就是咱們要找的風水寶地呀!”
不久后,朱老總就帶著警衛員,來到了南泥灣地區實際勘探。
“南泥灣呀爛泥灣,荒山臭水黑泥灘。方圓百里山連山,只見梢林不見天。狼豹黃羊滿山竄,一片荒涼少人煙。”
聽到這樣的民謠,朱老總只是笑了笑,他希望實地了解南泥灣的真實情況。朱老總與警衛員走在莽莽的山林之間,他們的腳下滿是泥濘的灘涂,一行人不得不折斷樹枝做拐杖通過。在接下來的幾天內,他們走過了遮天的密林、荒涼的河灘、陡峭的山坡,過于茂盛的樹枝劃破了老總的臉頰。有一次,老總走著走著就被雜草絆倒,不慎跌落到一旁的山谷之中。
但他們的收獲滿滿,在一位唐姓老農的帶領下,朱老總幾乎走遍了這片土地。看著大片的蒿草和灌木,以及生長茂盛的酸棗、沙棘等植物,老總知道這片土地肥沃無比。他忍不住抓起一大把黝黑的泥土,在手里捏了捏,又嗅了嗅。
柔軟的土質和酸腐的味道,令農家出身的朱老總十分興奮。
“好土,好土。不久以后,我們就能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了!”
但唐老漢告訴老總,民間傳聞南泥灣的水和土都有毒,所以沒有人愿意到這里來。朱老總聽到后,叫人抽取了當地的水樣和土樣,送到在重慶的周恩來那里化驗。結果表明,所謂的水土有毒純屬無稽之談,南泥灣的水由于大量的腐殖質滲入,不太適合人畜直接飲用,但這并非是什么有毒。而這里的土質松軟肥沃,十分適合種植農作物。
在數次來到南泥灣調查后,朱老總下定決心,要在這里開墾屯田。回到延安根據地后,他向毛主席商議此事,主席在看完他帶來的報告后十分高興。
“這件事情,你這個老總抓得好,抓得好啊!”
1941年春天,王震按照朱老總和毛主席的指示,率領359旅的戰士們前往南泥灣開墾屯田。這里荒涼的景象并未難倒解放軍戰士,他們利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就地取材地搭草棚、挖窯洞、編草鞋、造工具,很快就使得邊區人民口中恐怖的不毛之地有了很大的改觀。到了1941年秋天,南泥灣被開墾出來的土地就高達1.1萬畝,收獲了14萬斤的糧食。
到了1942年末,南泥灣開荒土地達到2.68萬畝,產下糧食36萬多斤。2年以后,南泥灣可耕種的土地達到了26.1萬畝,產下的糧食超過440萬斤,在喂飽了戰士們的同時,還儲存了一年的口糧,并且首次向邊區政府繳納了足夠的公糧。在這一年,南泥灣存欄肉豬5624頭,牛1200多頭,羊超過1.2萬只,雞鴨鵝等家禽數十萬。
短短的4年時間,南泥灣由“爛泥灣”變成了“米糧川”,它在此后養活了邊區的40萬名戰士。在此期間,毛主席還曾視察過南泥灣,對它日新月異的變化高度贊揚。而朱老總更是身先士卒,積極地參加各類勞動。朱老總身邊的警衛員和秘書等人,在居住窯洞內架起了紡車,只要一有空閑就紡線。康克清同志等人開墾了3畝菜園,她與工作人員一起負責打理,里面種了各式各樣的瓜果蔬菜。
在延安居住期間,朱老總還養成了一個特殊的習慣,每天清早都要出門拾糞。他肩上挎著糞筐,手里拿著小鐵鍬,游走在延安城內外的道路上,熟練得和一位老農沒什么區別。朱老總與徐特立等人多次前往南泥灣考察,看著層層麥浪涌起,他們呼吸著這芳香的味道無比滿足。山上的牛羊、水里的鴨子、欄里的肥豬、家里的肉雞,這一切都展示著南泥灣的富足與豐饒。
“紡織廠、肥皂廠、造紙廠、鞋廠、鹽井、木炭廠、營地、訓練場、食堂、倉庫……”
看著應有盡有的南泥灣,朱老總很是高興。在視察結束以后,王震將軍還親自下廚,為老總做了紅燒魚、炒菜、燉肉等幾個家常菜,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王震告訴朱老總,桌上的魚、肉、辣椒、時令蔬菜以及米飯,都是戰士們開墾的收獲,自己種的東西吃起來格外香。
開墾南泥灣的成功,使得邊區戰士以及老鄉們突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走上了自給自足的道路。1942年后的延安大街上,有隨處可販賣各種商品的小商販,原本冷清的城里重新熱鬧了起來。南泥灣的精神成為了大家討論的對象,期間涌現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跡。
1942年4月30日,《解放日報》破天荒地讓一位農民上了,他就是邊區曾經的勞模吳滿有。吳滿種地很有一套,糧食打得多,牲畜也養得好。他積極地響應政府的號召,在困難時期堅持交公糧,南泥灣屯田開始后,他很快就投入到開荒的隊伍中去。毛主席得知他的事跡后,十分熱情地表揚了他,還讓毛岸英向他學習。
在邊區的卷煙廠,甚至出現了以“吳滿有”的名字為商標的卷煙。但吳滿有只是千千萬萬的開荒大軍中的一員,他們代表的是一種自力更生、永不言敗的精神,這種精神化成的力量,將根據地的子弟兵以及老鄉們,從苦難中解救了出來。
1943年,19歲的賀敬之寫下了《南泥灣》這首歌的歌詞,25歲的馬可得知后譜曲。這首歌一經傳唱,就在邊區人民中流行開來了。1944年正月初一,毛主席在群眾中聽到了這首歌,連忙夸贊不錯。南泥灣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組成和延續,是一個時代的象征和標志。《南泥灣》這首歌一直流唱至今,它象征的精神也會一直流傳下去,鼓勵我們走過那些崢嶸歲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