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在毛主席的命令下,帶領26萬人民志愿軍越過邊境線,正式開始了保家衛國的抗美援朝。
但就當彭德懷元帥躊躇滿志地準備在朝鮮大干一場的時候,金日成方面卻告訴他一個令人憤怒的消息。
“志愿軍在朝鮮作戰,指揮權應當全權交給朝鮮軍方?!?/p>
在聽到這樣的話后,彭德懷元帥怒不可遏,他大呼無恥。但面對金日成的一再請求,彭德懷也不能輕率地表態,他馬上向毛主席報告此事。毛主席在看完彭德懷的電報后,做出了兩條重要的批示,彭老總在看完后心領神會地執行了。
果然,在一場戰斗失利之后,金日成不再提起指揮權的事情,志愿軍從此以后由彭德懷全權指揮。那么,毛主席提出了兩條什么樣的對策,讓金日成在一仗之后心服口服呢?
本期內容,將為您回顧抗美援朝初期,中朝雙方關于指揮權的爭議事件。
當時進入朝鮮的志愿軍被分為38、39、40、42四個軍,同時還有50軍和66軍作為預備隊。在毛主席的號召下,這批志愿軍戰士一個個摩拳擦掌,他們希望在朝鮮戰場上徹底打垮美帝。但與士氣昂揚的26萬入朝志愿軍不同,金日成的人民軍早已失去了銳氣。
在美軍在仁川登陸之后,金日成向蘇聯求援失敗,10萬大軍被打得只剩下3萬。精銳盡失的朝鮮人民軍,在志愿軍入朝的時候大都是老弱病殘,他們與朝氣蓬勃的志愿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面對這樣一支中國志愿軍入境,金日成也有自己的后顧之憂,畢竟26萬中國子弟兵踏上的是朝鮮的國土。于是,他多次向蘇聯方面致電,請求斯大林在這件事情上支持他。斯大林也害怕志愿軍在朝鮮反客為主,這樣無疑會損害蘇聯在朝鮮的利益,所以他一開始是力挺金日成的。
得知消息的彭德懷元帥勃然大怒,26萬中國子弟兵,竟然要被朝鮮的金日成指揮,這簡直就是無稽之談。彭德懷馬上致電毛主席,請求進一步的指示,毛主席也深知金日成的顧慮,但他不能直接地拒絕,而是要讓金日成知難而退。毛主席表示,既要表現出中方的誠意,又要巧妙地讓指揮權回到自己的手中。
金日成在見到26萬志愿軍戰士后,也逐漸地明白了他不可能調動如此龐大的部隊。這不僅體現在志愿軍戰士的意愿上,更體現在中朝雙方部隊巨大的差異上。斯大林能夠有效地指揮朝鮮人民軍,是因為朝鮮人民軍的作戰方式與蘇聯幾乎沒有差異,或者說,蘇聯軍隊是朝鮮軍隊的老師。無論是部隊的人員分配、裝備的武器種類還是作戰的戰略戰術,朝鮮人民軍身上都有著鮮明的蘇聯部隊的影子。
但中國志愿軍則截然不同,我們的部隊是完全獨立于蘇聯體系之外的,雖然受到過他們的影響,但整體上的差異巨大。比如,朝鮮與蘇聯都仰仗先進的武器裝備,往往采取大開大合的“推進式”作戰。而我軍的傳統,歷來采用因地制宜的高機動、靈活分散的打法,擅長“圍點打援”這種作戰手法。同時,在軍事思想以及戰略理念上,中朝雙方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為此,逐漸明白過來的金日成不再要求全權指揮,而是希望能夠與彭德懷聯合指揮。他這樣的想法依舊表明他對中方的不信任,以及他在軍事才能上的平庸。中朝雙方的差異巨大,僅語言一項就很難做到協調,要聯合調度如此龐大的部隊根本是不可能的。但面對金日成的這個請求,毛主席并沒有直接反對,而是應允了他的請求。
于是,中朝雙方的第一次聯合作戰行動開始了,但結果十分慘烈。在指揮、調度、后勤等各個方面,金日成方面都做得差強人意,這一次合作指揮最終宣告失敗。彭德懷元帥此后向金日成提出“各自指揮”的想法,但遭到了金日成和斯大林方面的敷衍和拒絕。
“加強通訊設施的數量,增加雙方通訊的頻率。”
金日成絲毫不談指揮權的問題,而是將失利的原因歸結到雙方的通訊上。但事實上,第一次聯合作戰的失利,根本就不是通訊問題那么簡單,簡直可以用混亂無章來形容。志愿39師在圍追美軍的時候,突然遭到了人民軍的攻擊,導致美軍趁機突圍成功。而我軍第九兵團的預備隊,也莫名其妙地遭到了人民軍坦克部隊的攻擊,造成了毫無意義的人員傷亡。
“不能拿戰士們的生命開玩笑!”
彭德懷元帥在試圖溝通失敗后,再次致電毛主席,請求采取必要的行動。很快,毛主席在得知了金日成方面的一意孤行后,馬上就采取了兩項措施。
“中朝雙方進行軍事會談,周恩來致電蘇聯溝通此事?!?/p>
11月13日,周恩來總理按照毛主席的意思,起草了一封電文直接發到了斯大林手上。毛主席建議,讓金日成與蘇聯顧問什特科夫在前線常駐,并且與彭德懷組成三人小組,彼此加強溝通、交換意見,促成最佳的作戰結果。
而在另一方面,彭德懷元帥也積極地與金日成進行溝通,希望能夠在指揮權的問題上達成一致。在此期間,第一次戰役和第二次戰役已經結束,彭德懷元帥領導中國人民志愿軍取得了這兩次戰役的勝利。雖然中朝雙方發生了數次誤傷的烏龍事件,但彭老總的軍事才能令斯大林非常滿意,在周恩來的電報發出三天之后,斯大林做出了最后的決定。
“中國人民志愿軍有經驗,應當中國同志為正,朝鮮同志為副?!?/p>
但即便是如此,金日成仍舊在指揮權的問題上不松口,他堅決認定自己應當作為主要指揮,彭德懷作為副總指揮。眼見朝鮮戰場的局勢越來越嚴重,斯大林不想在這個問題上消耗彼此,他不斷地向金日成施壓,要求他在戰場上服從彭德懷的安排。
12月3日,承受不住壓力的金日成來到了北京,與毛主席當面談判。談判的結果依舊是中方作為主要指揮人員,朝鮮作為次要指揮人員,金日成對這次談判結果很是失望。雖然他表面上承認了談判結果,但毛主席知道他心里還是不甘,偉人在這一點上早就做好了準備。
果不其然,在第三次戰役前夕,金日成伙同蘇聯顧問什特科夫,公然違背了彭德懷的指令。中朝雙方在大戰前夕產生了摩擦,彭德懷致電毛主席后,得到了正式的回復。
“立即開戰,但不要超過三八線。”
這件事的起因是這樣的,當時彭德懷在“三八線”附近休整部隊,要求等到開春再戰。但經歷了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大勝的金日成,卻認為彭德懷的指令過于消極,提出要乘勝追擊,拿下韓國的首都漢城。于是,他與蘇聯顧問什特科夫一起,調動了大量的朝鮮人民軍與韓國方面開戰。
結果表明,美韓遠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漢城只是他們的誘餌罷了。彭德懷元帥在毛主席的示意下開戰,與金日成的人民軍一起打到了三八線附近,韓國方面佯裝敗走。中計的金日成要求越過三八線,拿下韓國的首都漢城,深知有去無回的彭德懷選擇分開行動。果然,金日成率軍追擊遭遇美韓聯軍的埋伏,人民軍損失十分慘重。多虧了彭德懷元帥隨后趕到支援,才讓金日成等人得以脫險,沒有釀成不可挽回的惡果。
斯大林在收到前線的戰報后十分憤怒,他嚴厲地批評了金日成以及什特科夫,并且點名讓彭德懷負責前線的指揮。在這次吃了大虧之后,金日成對彭德懷元帥的作戰才能心服口服,他再也不提作戰指揮權的事情了。此后,中朝雙方的部隊經過不斷地磨合,在朝鮮戰場上的配合越來越默契。
中方的數次退讓,讓金日成與斯大林看到了我們的誠意。而數次戰役的勝利,讓他們看到了彭德懷等中方指揮人員的軍事才能。第三次戰役結束以后,中、蘇、朝三方真正地達成了共識,暫時地拋棄了猜忌和偏見,將槍口一致對準美韓聯軍這個共同的敵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毛主席一直以來都是非常清醒的,他的兩條對策非常有效地處理了中朝之間的爭議問題。
老人家看得非常深遠,他明白朝鮮與蘇聯方面的顧慮,也知道三方的合作是必然的。金日成在指揮權的問題上屢次作難,不過是雙方聯合作戰過程中,互相磨合的陣痛罷了。但偉人也深知金日成的性格弱點,同時他對于彭德懷元帥的指揮能力也十分信任。由此,毛主席才會采取這種欲擒故縱的辦法,讓金日成在吃過大虧之后幡然醒悟。
經過三次戰役的洗禮,中國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了一起,彭德懷元帥以其出色的才能,有力地執行了毛主席在朝鮮戰場上的布局。不久之后,《三個戰役后的總結和今后任務》這篇文章,由彭德懷元帥親自起草出來,毛主席看完后又在末尾加了一段話。
“朝兩國同志要親如兄弟般地團結在一起,休戚與共,生死相依,為戰勝共同的敵人而奮斗到底。”
這是偉人的肺腑之言,志愿軍戰士與人民軍戰士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擊退外來侵略者,保衛自己的祖國和家園。感受到中方誠意的朝鮮指戰人員,放下了心中的芥蒂,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戰中。在中朝雙方聯合召開的會議上,彭德懷元帥大聲地誦讀著毛主席的話,會場內響起了久久不能平息的掌聲。中朝雙方的與會指戰員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彭老總此時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他在此期間的所有努力,終于都沒有白費。
“如果我們這樣做,最后的勝利就一定能得到!”
毛主席的文字充滿了希望與力量,但抗美援朝戰爭的結果也如同他所期許的那樣,我們取得了最后的勝利。這不僅是中國人的勝利,更是全世界范圍內反擊非正義侵略者的共同勝利,是人類歷史上值得被銘記的光榮勝利!為什么他們會如此義無反顧?因為深愛著我們的家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