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是紅軍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跡,歷時整整兩年,期間紅軍戰士們翻雪山、走草地、渡大河,他們用自己堅定的信念與理想一步一步走完了這偉大的二萬五千里。
1935年5月,紅軍通過巧渡金沙江,暫時地擺脫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但是,他們此刻并不能松懈下來,更大的危機正在等待著他們。
在紅軍部隊抵達四川省石棉縣大渡河邊,蔣介石所率的反動派還沒追上來,紅軍將士們卻已經收到了蔣介石通過直升機投放的宣傳單,上面幾個大字赫然寫到:“大渡河是紅軍覆滅之地”。
經過重重困難,歷時大半年的紅軍部隊,要在這大渡河與蔣介石部隊來一場硬碰硬的戰斗嗎?在這里,長征的一場重大戰役,被后人所熟知的飛奪瀘定橋即將打響。
當5月下旬紅軍部隊到達大渡河邊時,正值大渡河洪水期,不僅河面比往常要更加寬闊,河水也更加地湍急,一不留神就容易被湍急的河水沖走。此地屬于崇山峻嶺,可以用來渡河的船只并不多。通過多方努力,最終紅軍部隊找到了3艘可以用作渡河的小船。
25日,擔任先鋒的紅一團準備就緒,戰士們乘坐著三艘小船,隨著沖鋒號角的響起,開始強渡大渡江,意圖占領對岸的安順場渡口,打通北上入川的通道。
只見第一批乘船的十八名勇士,在戰友的炮火掩護下,強行向著對岸劃去。就當小船迎著湍急的河水到達河中央時,敵人的炮彈落在了小船四周,這使得本就被河水沖擊的小船,更加搖搖欲墜。
見狀劉伯承和聶榮臻走到了最前線,與吹響號角的戰士在一起,只為能夠緩解焦急的心態,第一時間了解渡江勇士的情況,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就在渡河勇士進度兩難之間,站在一旁的肖華一把奪過了戰士的號角,挺起胸膛吹了起來…
聽到號角聲的十八名勇士,立馬受到了鼓舞,下定了渡江的決心,不再猶豫,頂著敵人的炮火和湍急的河水,艱難地劃動船槳,慢慢的向著對岸駛去。就這樣,渡河的勇士一鼓作氣,頂著壓力沖上河對岸,頂住壓力順利拿下安順渡口。
只不過,成功的喜悅并沒維持多久,更大的一困難擺在了紅軍戰士們的面前。進入安順渡口的毛主席和眾多領導人眉頭緊鎖,考慮著當下最嚴峻的問題——大部隊如何渡江。
當時雖然順利占領了安順渡口,但是大部隊渡河并不樂觀,紅軍能夠找到能夠渡河的船只并不多,一次渡河也不過40來人,加上每次渡河,船只都會被沖到下游很遠,這就需要戰士們將船只重新帶回上游,一來一回就需要1個多小時。
在占領渡口后,紅軍就連夜渡河,但是一夜過去也就渡了300余人。按照這種速度,不等大部隊渡河,就要迎來在后面追擊的國民黨反動派部隊,而且,前方敵軍劉湘正指揮的十余萬川軍正在趕往安順場,準備堵截紅軍部隊。
形勢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如果不能解決快速渡河這個難題,紅軍部隊將面臨被分割在河兩岸被聚而殲之的危險。
為了增加渡河速度,剛開始紅軍采取的是架橋策略。可是,面對湍急的河水,工兵戰士們,連續幾次架設鋼索都被湍急的河水沖走了,還因此將本就稀有的船只給沖走了一條。
面對當下的危機,毛主席等一眾領導人徹夜難眠,難道真的要如同蔣介石宣傳單中所說“大渡河是紅軍覆滅之地”?
就在毛主席徹夜難眠之際,李富春急匆匆沖來到毛主席的臥房,沒來得及歇口氣就對毛主席說道:“主席,大好的消息,我們紅軍可能有救了!”
毛主席立馬起身,抓著李富春急切地問道:“是什么消息,快說!”
原來,李富春在民間打聽過江計策時,知道當地有一個叫宋大順的老秀才,他對大渡河的情況非常了解,并且親眼見證了1863年5月太平天國石達開渡江的過程。他就想到或許這位老秀才能有渡江良策呢,找到老秀才簡單交談后李富春堅定了心中的想法,急忙跑來向主席報告。
聽完李富春的報告后,毛主席也坐不住了,拉起李富春就要去找這位老秀才。李富春卻急忙拉著主席坐下,說道;“主席,這些天你都這么操勞了,腳上磨起的血泡也沒好,你就好好休息,讓警衛員去請老秀才來詳談。”
毛主席卻說道:“劉備三顧茅廬,我毛澤東也是求才若渴,怎么能讓老人家親自上門?只不過是腳上幾個水泡,對于幾萬紅軍將士的性命,這又算得了什么呢。要知道這不僅是關乎一場戰斗,更是關乎我們紅軍是否能夠轉危為安!如此,我必須親自去!”
說罷,毛主席在自己腳上墊了兩塊棉布,穿上早已破爛不堪的布鞋,抄起手邊的燈籠,急匆匆地出門了。
就著微弱的燈光,毛主席一邊趕路,一邊問在身后跟著的李富春:“這位老秀才你是從何得知的?現在他的情況怎么樣呢?”
李富春一路小跑跟著毛主席,一邊回答到,原來在渡江時候,戰士們在和當地人聊天的時候,無意聽到,這里有一位九十多的老秀才,學識淵博,見多識廣。戰士們聽到這些話后,覺得肯定對部隊渡江有幫助,所以急忙告知領導,最終李富春得到消息后,當天拜訪了老秀才,向他詢問了一些有關的情況后,立馬跑來向主席匯報這個好消息。
二人就這樣在交談的過程中,來到了這位老秀才的家中。這位老秀才名叫宋大順,雖然如今九十多歲高齡,但是口齒清晰、兩眼炯炯有神、身體硬朗。見毛主席前來拜訪,連忙起身迎接。
進屋剛坐下沒一會,毛主席就開始詢問起老秀才當年太平軍如何渡過大渡河。
老秀才回憶道:“當時太平軍如果提前布置好兵力,也不至于全軍覆沒。”
毛主席聽出了老秀才的意思,如今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一刻都不能耽誤,無論做出什么決定,都要早做打算,提前準備。
毛澤東追問到:“現在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呢?紅軍難道也要步上石達開的后塵,在長征的關鍵階段,被國民黨圍剿于此么?”
老秀才回道:“其實當時石達開是有機會逃過一劫的,但是他太過自信,在敵軍包圍下,沒有意識到軍情緊急,不僅沒有緊迫感,還大張旗鼓休整三天,慶祝小妾生子。”
當時石達開的軍隊全部處于安順場渡口中,在四周均有清兵堵截的情況下,只有渡河一路。可是5月正是大渡河漲水的時刻,清軍只要稍作干擾就可以讓石達開陷入陷阱,失敗也是必然的結局。
聽罷,毛主席想到了目前紅軍的處境,不正如石達開。這讓他更加警醒,現在的安順場渡口并不安全,他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會爆炸。一定要以最快速度離開,否則等候的就是敵人的封鎖包圍圈,屆時一切都晚了。
正在毛主席思考之時,老秀才再次提醒到:此地絕對不可久留,一定要趕緊離開。
毛主席對紅軍當前的危險處境也是非常清楚,但是,面對大漲的河水,如何順利快速渡過是當前紅軍所面對的首要問題。
想到這里,毛主席繼續詢問到:“老人家,你說得很有道理,但請不吝賜教,請我有什么方法可以幫助紅軍轉移呢?”
望著毛主席真誠急切的眼神,老秀才也有些恍然,眼中閃起了淚光,他想到,這位領導人真的與其它領袖不同,不僅親自上門拜訪自己這個年邁之人。還處處彬彬有禮,尊重自己,似乎真的把自己當作了親人長輩對待。
想到這里,老秀才頓了頓,正色道:
“安順場渡口不可久留,你們必須馬上離開。若是不嫌麻煩,可以沿著山路往前走300多里,在那里你們可以看到一座鐵索橋,這是當時康熙皇帝親自寫批文建造的,名為瀘定橋,你們可以從那里離開這里。”
得知渡河通道的毛主席一眾當即準備回去商量安排對策,在他們起身離去的時候,老秀才起身送別,叫住毛主席:“紅軍一定要趕緊離開安順渡口!我等待你們勝利的消息!”
隨后,毛主席緊緊握住老秀才的雙手,深深的感激之情不言而喻。
回去的路上,毛主席多日來緊鎖的眉頭終于漸漸舒展開來,眼神和步伐都充滿了堅定,雖然腳上的血泡依然淌著血,但是他的步伐卻顯得更為輕松。心底的陰霾仿佛被老秀才的一番話給驅散,也終于恢復了往日的神采,對未來的道路充滿了信心。
其實在到達安順渡口之后,毛主席和一眾領導人日夜不能寐,就是在思考紅軍部隊未來的出路,并且早已明白,想要順利實現紅軍轉移,找一個新的渡河口是避不開的問題。
老秀才最后的一番建議,為毛主席一行人,為紅軍部隊指明了方向,這對于處于困境的革命部隊來說,除了是提供一個渡江計策之外,更多的是讓他們精神上受到了鼓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此受到老百姓支持愛戴的革命部隊,怎么能不成功呢。
回到營地后的毛主席,立馬來到會議室召開緊急會議。在會議人員還沒有到達前,毛澤東拿出地圖,根據老秀才的指引,看著地圖中瀘定橋的位置,凝神思索著。
等到參加會議的一眾領導人到齊后,毛主席對著一眾領導人緩緩說道:“如今我們的處境已經十分危險,安順渡口勝利是對我軍的考驗。此時的我們不應該死盯這里,必須趕緊離開這里,徹底打亂國民黨反動派圍剿我軍的如意算盤,求得出路。”
隨后,毛主席指著地圖上標注的瀘定橋所在位置,說道:“當下,我軍通過渡船過河的速度太慢,只有另尋他法快速轉移。”
在場所有人都明白轉移對紅軍部隊意味著什么,可是,安順渡口四周都是窮山峻嶺,河水又極為湍急,根本就沒有條件架橋,供紅軍快速轉移。畢竟剛順利拿下安順渡口,工兵戰士就嘗試過架橋,為此還搭上了一條寶貴的渡船。
如今這條渡河路線,還是在當地鄉親的幫助下,為紅軍部隊規劃出來的。這條路線,是鄉親們多年的經驗總結出來的安全路線,盡可能地避免了漩渦和暗礁。
想要重新找過一個新的轉移方式,這也是一直以來纏繞在一眾領導人心頭上的難題,難道毛主席找到了新的方案?
見大家心存疑慮沒有答話,他又說出了讓紅軍戰士從瀘定橋進行突圍的決定。希望紅軍部隊分兩個縱隊,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宋任窮領導的干部團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為左路軍夾河而上攻取瀘定橋。
聽完毛主席的決策后,眾人開始紛紛布置任務,將戰術傳達到每一個部隊,做完這一切后,外面的天色也漸漸亮。
就這樣,紅軍戰士們根據毛主席的指示開始行動起來,整理軍務向著瀘定橋的方向趕去。
此時的蔣介石也收到了紅軍的動向,為了阻止紅軍北上奪橋,不僅派了兩個團的兵力防守瀘定橋,同時調遣兩個旅前往支援,為的就是封鎖紅軍北上的路線。
當國民黨反動派做出部署不久后,我軍也得到了消息。這時候,時間就是生命,誰的大部隊能夠搶先占領瀘定橋,誰就能搶占先機,贏得這場勝利。
得到消息的毛主席,立馬派人快馬加鞭趕往已經出發的紅四團,告訴他們計劃有變,需要提前一天,也就是5月29日到達瀘定橋。
當紅四團得到這條消息的時候,已經是5月28日凌晨,此時距離瀘定橋還有240里,也就是說戰士們需要在一天一夜跑完240里趕到瀘定橋。
雖然此時的戰士們連夜趕路已經非常疲憊,但是軍情一刻不能耽誤,他們打起精神一邊加快腳步,一邊喊道:“趕路二百四,趕到瀘定橋!”
就這樣紅四團的戰士們一路翻山越嶺,途中還擊潰了幾波阻擊的敵人,最終在晚上七點趕到了距離瀘定橋還有110里處。戰士們還沒來得及吃口飯,休整片刻,天空又下起雨來,就這樣,戰士們頂著雨水,踩著泥濘難走的道路,在漆黑的夜里繼續前行。此刻的他們忘記了寒冷,忘記了饑餓,忘記了身上的疲憊,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在規定時刻趕到瀘定橋,為大部隊打通北上的通道。
突然,此時對岸亮起了一隊火把,按照計劃,這肯定不是紅軍的隊伍,所以分明是敵方的前來支援的部隊。紅四團的將士們索性也將火把點燃,與對面開始賽跑起來。
這時候,敵軍看到我軍火把后,大聲喊道:“你們是哪個部分的?”;紅軍戰士大聲喊道:“是碰上紅軍撤下來的。”對岸的敵人并不疑心。兩支軍隊像兩條火龍,隔著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隨著夜色漸濃,雨下得也越來越大,對面的敵軍已經停下前進的腳步,但紅四團依然冒雨前行,終于在5月29日上午九點來到了瀘定橋邊。當戰士們經過長途奔襲到達瀘定橋后,終于長舒一口氣。
更讓戰士們放下心中大石頭的是,敵人并沒有完全破壞瀘定橋,只是將橋上的木板給撤走了,這讓他們此次奪橋計劃能夠得以實施。
瀘定橋橋建成在明朝之前,由十三根鐵索組成,橋面上有九根,兩邊各有兩根做護欄,走在橋上搖搖晃晃,就像蕩秋千似的。此時的瀘定橋被敵人抽掉木板只剩鐵鏈更是難以站立,更別說低頭就是像瀑布一樣湍急的河水了。
此時的對岸,敵軍的兩個團早已做好防御工事,架好機槍等候在此,見我軍到來,大喊道:“來吧,看你們飛過來吧!”
此刻的紅四團就是與時間賽跑,來不及過多休整,就商量起對策,最終決定,二連擔任突擊隊,三連緊隨其后架設木板,四連負責傳遞木板,一連負責火力掩護。
制定好策略后,紅四團立馬發起總攻,團長親自站在橋頭指揮戰斗。隨著號手們吹響進攻的號角,一連的戰士們馬上開火,集中全部的火力向對岸發起攻擊,突擊隊的22名勇士頂著敵人的火力,在沖鋒的號角中,一步一步艱難前行,跟隨在后面的三連戰士,每當突擊隊前行一步,就會將收集到的木板快速鋪上去。
眼看著對岸就在眼前!勝利即將到來!突然,敵人點了一把大火,火焰瞬間將橋頭覆蓋,阻擋了戰士們沖鋒的腳步。
就在突擊隊進退兩難之間,后面傳來了團長和政委的喊聲:“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后的勝利,沖呀!”
受到鼓舞的突擊隊勇士,不顧一切,咬緊牙掛,一口氣沖入火海,突破敵人火力封鎖,在重重濃煙中與敵人殊死搏斗,此戰激戰了兩小時,最終將敵人消滅大半,只剩小部分狼狽地逃跑了,成功搶占了瀘定橋。
這便是著名的飛渡瀘定橋戰役。
雖然,此計劃無比危險,但是成功奪下瀘定橋后,我軍成功打破了蔣介石妄想殲滅中央紅軍的美夢,將包圍圈遠遠甩在了身后,此次行動,也充分體現了紅軍忠于人民革命事業的大無畏精神。
成功搶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成功的一場重要戰役。而這樣一個如此重要的決策,卻與一個當地普通的老秀才息息相關,正是老秀才以自己對當地的熟悉,和豐富的經驗,為紅軍分析指明了道路。
時至今日,大渡河周圍還流傳著老秀才和毛澤東談話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