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野戰軍,后來改編為第四野戰軍。
在其鼎盛時期,下轄12個步兵縱隊,此外還有1個鐵道縱隊、1個炮兵縱隊等,總兵力達到150萬,兵力和武器裝備水平為四大野戰軍之首。
十二個縱隊,每個縱隊都是身經百戰的精銳,其中第一縱隊更是優中選優,被很多人稱為東北野戰軍的第一王牌軍。
一縱于1946年8月在吉林省敦化縣(今敦化)組建,由山東軍區第1、第2師及東北挺進縱隊組成,始稱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1948年11月改編為第38軍。司令員李天佑更是被譽為“四野的頭號猛將”
一縱在裝備上擁有明顯的優勢,特別是近戰火力。組建前期便擁有5萬兵力,裝備2.6萬余支步槍、3400余支短槍、4000余支沖鋒槍以及1200余挺輕重機槍,此外還擁有320余門山炮、迫擊炮以及74門榴彈炮。
而同時期的中原野戰軍另一主力第三縱隊,只裝備6000余支步槍、700余挺輕重機槍以及200余支沖鋒槍,可見東野一縱火力之強。
之所以很多人認為東野一縱是12個縱隊里邊的第一王牌軍,而不是同樣擁有赫赫戰功的二縱。一個重要的原因是:
在遼沈戰役期間,為了確保戰役的勝利,軍W專電要求東北野戰軍設立總預備隊。
101根據軍委的指示,對兵力部署進行了微調,最終確定以一縱擔任“總預備隊”,作為最后的底牌。
一縱被部署在錦州和錦西(今葫蘆島)之間的高橋鎮,隨時準備支援攻錦作戰或增援塔山防線。
影視劇中的經典一幕,101說“總預備隊不動”,指的就是當時正處于塔山阻擊戰膠著之時,前線壓力巨大。之所以101堅持總預備隊不動,是因為總預備隊是最后用來翻盤用的。
一縱還參加了秀水河子殲滅戰、首克四平、金山堡圍殲、保衛四平、新站拉法反擊等戰役戰斗。在東北遼闊的黑土地上,一縱三下江南,喋血四平,遼西會戰,主攻沈陽,戰功卓著。
遼沈戰役結束后入關,一縱作為主力部隊之一,僅29個小時拿下了天津,為后來北平的和平解放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縱的高光時刻遠不止如此,朝鮮戰爭爆發后,三十八軍(由東野一縱改編)是最早一批入朝軍隊。
在第二次戰役中,三十八軍將士們在零下30度的極寒天氣條件下,靠雙腳17小時急行軍70公里,成功穿插三所里與龍源里,痛擊美第九軍精銳部隊,切斷美韓聯軍過江退路,為整個戰場全殲敵軍做出了極大貢獻。
美方很多參戰士兵,把三十八軍軍守衛的公路稱為“死亡公路”。當時美騎兵團團長內茲佩爾塞,更是把38軍稱為不可戰勝的軍隊。
彭德懷總司令在親自起草的嘉獎令中,揮筆寫下“中國人民志愿軍萬歲!第三十八軍萬歲!”
從此,三十八軍便有了“萬歲軍”的稱號,這可是我軍里邊唯一一個萬歲軍,可見戰斗力之強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