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運鐸為了革命,幼時因家貧只讀到小學四年級便輟學的他,在革命隊伍中邊實踐邊學習,自修了機械制造專業基礎理論,成為修槍造槍造子彈的行家里手,先后在新四軍二師軍械制造廠和新四軍兵工廠擔任技術員、副廠長、廠長。沒有資料,沒有材料,沒有廠房,他和戰友們克服重重困難,開動腦筋,用簡陋的設備研制出殺傷力很強的槍支彈藥,在抗日戰場上極大地發揮了消滅敵人的作用,幫新四軍給鬼子頻頻送去可怕的死亡之吻。本文將結合吳運鐸的自傳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和電視劇《槍神》來感悟一下當時艱苦環境下吳運鐸他們制造子彈的艱辛歷程。
吳運鐸幼時在上學途中
自皖南事變后,在黨中央毛主席的英明指導下,新四軍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更加發展壯大了,黨中央決定在蘇北成立新的軍部,全軍擴大為七個師,堅持華中抗戰。
皖南事變反而促進了新四軍的大力發展
皖南事變后,蔣介石斷絕了新四軍的一切供給,為了給前線缺槍少彈的新四軍提供彈藥,軍司令部成立了軍工部,領導建立修械、炮彈及手榴彈等兵工廠,以更好的加強作戰的力量。從皖南突圍出來的工人都成了兵工廠的骨干,吳運鐸擔任了軍工部的黨支部書記。不久,軍司令部決定要建立子彈廠,軍工部長對吳運鐸說:“老吳!這個任務交給你了。我知道你沒造過子彈,可是別人也沒造過,更糟糕的是一無材料,二無機器,困難當然困難,不過革命就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只要發揮革命毅力和創造智慧,總能想出辦法?!?/p>
前線新四軍缺槍少彈用麻桿偽裝騙鬼子
還有什么可說呢,讓一個戰士去執行嚴峻的戰斗任務,這是黨對他最大的信任,因為黨相信我們不會因為碰到困難就向后轉,成為可恥的逃兵,吳運鐸很珍惜這種信任,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這任務。
新四軍二師師長羅炳輝給吳運鐸關于子彈的告急信
吳運鐸領了幾發步槍子彈,先把彈頭拔掉,然后仔細測量子彈各部分的尺寸,計算各部分材料的重量,最后把結果都記在日記本上,之后便是成天地想著子彈各部分的制造原理和制造方法。
吳運鐸尸解原裝子彈以求子彈各部件的制造方法
吳運鐸先制出一副彈殼模型,但是制彈殼要用銅。這類材料很缺乏,于是吳運鐸便打報告給師部要求每個戰士收集每一顆空彈殼,然后把保存的彈殼都匯集收繳回工廠,再由兵工廠同志們用鋼模壓制,使它恢復原形,然后再制造成子彈。
不過彈殼底部的火帽在發射時被撞針擊毀了,必須換成新的。兵工廠們沒有做火帽的銅片,只好把那些不能再用的裂口空彈殼剪開,錘成溥片,來代替火帽材料。
在敵人重重的封鎖下,火藥原料是找不到的,只好去尋找代用品。開始吳運鐸是把紅頭火柴的頭刮下來,然后用酒精泡開,制成火藥。但是找不到酒精,于是便到小鋪里打幾斤老燒酒,然后又做了個洋鐵罐子,把燒酒蒸餾一下,當酒精使用。誰知一試驗火柴爆炸力太過強大,不適合做起火藥。吳運鐸又跑到廚房里刮下鍋煙子,摻在一起,才配成了起火藥。不過,紅頭火柴需要很多,根據地不出產這東西,從敵占區運來又不方便,后來又想到到藥店里買來了雄黃和洋硝,混合配制,最終才解決了這個難題。
吳運鐸用老燒酒蒸餾出酒精
當時新四軍還沒有大炮,繳獲來的各種炮彈用不著,都堆在倉庫那里。于是吳運鐸和同志們把它們一個個拆開,取出炮彈殼里的發射火藥,然后又做了一個小鋼碾子,把它碾成碎末,這樣便做成了子彈的發射藥。這種易燃物體,摩擦過度容易起火,把人灼傷,所以每次碾末都要特別小心。
吳運鐸取炮彈發射藥做子彈發射藥
制造彈頭的材料更缺乏。吳運鐸試著把鉛融化了注入模型,做子彈頭。但是鉛經不住高熱,放射時,鉛頭子彈經過槍管,把柔軟的鉛液填滿了槍管的來復線,步槍便有炸膛被毀的危險。最后改用銅錢,放在彈頭鋼模里壓成空筒,做成尖尖的子彈頭,里面灌上鉛,經試驗最終完全成功了!
鉛彈頭子彈經試驗——失敗
銅錢彈頭鉛彈芯子彈經試驗——成功
接著還得制造機器。吳運鐸從廢鐵堆里找出幾節切斷了的鋼軌,中間鉆個洞安裝模型,然后把鐵軌釘在案上,算是“沖床”。修械廠也為兵工廠們制造出一批手模、沖子等簡單的工具,之后上級又調來一部分人員,這樣便算成立子彈實驗廠了。
吳運鐸發明的子彈沖床
一切都是從頭開始,上級交給吳運鐸的任務是建立步槍子彈工廠,年產量是六十萬發。軍工部派了二個鉗工,一個鍛工,二車工,還有二個小鬼算學徒,連吳運鐸一共八個人。在這毫無工業基礎的農村里,要建立起工廠,困難可想而知。擺在面前的困難是很多的,但困難對吳運鐸來說,那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有黨的領導,發揚黨優良的革命傳統——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當彈殼沖床的圖樣完成的時候,兵工廠立刻分成三班干括,晝夜不讓車床停歇。每天雞叫頭遍,吳運鐸便上最后的一班。兵工廠同志們常常一連幾天通宵不休息,黑夜接著白天,干了一班又一班。有時過于疲倦,就倒在機器旁邊,不知不覺睡著了,一會醒來,用冷水擦擦臉,再接著干。吃飯時,炊事員把飯送到車間來,同志們也管不得滿手油膩,拿起碗筷就吃……
吳運鐸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制造出來的死亡之吻——子彈
兵工廠就是在這樣極其簡陋的條件下生產出一批批步槍和子彈,運往前線,去消滅侵略者,這就是以吳運鐸為代表的革命戰士創造的奇跡,無怪乎史沫特萊參觀完他們的兵工廠并觀看槍彈射擊效果后,大聲說:"吳運鐸同志,我以一個國際友人的名義,向你表示敬意!"
史沫特萊參觀完吳運鐸生產的子彈現場穿透效果后向吳運鐸表致敬
吳運鐸和他的戰友們,建成我軍第一個軍械制造車間并首次制造出步槍,在只有8個主要骨干的條件下,年產60萬發子彈……電視劇《槍神》之前在全國熱播,里頭主人公應德為了我軍官兵抗日時期能有自己的殺敵利器,竭心研制槍彈,雖九死一生而不悔,演繹了一個革命者“把一切獻給黨”的忠誠。只要對歷史稍知的人,就可以一眼看出,應德這一藝術形象的原型就是上世紀享譽中外的吳運鐸。吳運鐸,不僅是我軍兵工事業的開拓者,而且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一一在多次負傷、手足傷殘、全身留下傷口100余處的情況下,仍然奮斗不息。其自傳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曾影響、教育了幾代人,至今仍不失其感染力。正因為這樣,2009年,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吳運鐸九死一生,然而他說:"豐碩的勝利果實,是需要用戰士的鮮血來澆灌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