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如果您喜歡本人的文章可以點擊關注按鈕,您的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臺灣位于我國東南的海域中,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代臺灣政壇的部分政客卻為了自己的利益搞“臺獨”,出賣我國的領土主權。他們不知道的是,這種做法是一種典型的數典忘祖的行為。只要稍微多了解一點臺灣的歷史,就知道現在的絕大多數臺灣人都與大陸是同根同源的。
長生不老的夢幻旅途
大陸與臺灣的第一次大規模交往,發生在傳奇輩出的三國時代。然而,這次交流的起因卻相當的戲劇化。
在那個時代,中國絕大多人的領海意識還是相當薄弱的。在絕大多數人眼中,中原大地就已經是整個天下了。
身處那個時代的孫權自然也不能免俗。比起一眼望不到頭的大海,還是大陸上的資源看得更直觀些。因此出生離海不遠的孫權也沒有什么探索大海的欲望,而是把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爭霸中原上。
然而,孫權進軍中原的過程一直都不是很順利,曹魏的南方要塞合肥一直是一個過不去的坎兒。孫權對合肥的多次攻擊都無功而返,最慘的一次甚至還給對方送去了“八百破十萬”的戰績。
在魏將滿寵修建了更加堅固的合肥新城后,孫權眼瞅著這合肥是越來越難打,自己有生之年都不一定能打的下來,便開始從玄學的方向思考問題。而最終想出來的方法還是老一套:向天再借五百年。孫權自信地認為,只要活得夠久,莫說是合肥,全天下都遲早是他東吳大帝的囊中之物。
為了給自己續命,孫權想起了徐福東渡的傳說。據說那徐福帶著童男童女,在海上找到了亶洲和夷洲,著名的蓬萊仙山就在亶洲,如果能派人出海找到那座神山,或許就可以找到傳說中的長生不老藥,孫權也會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千年老妖。
這天,眾臣像以往一樣上了朝堂,孫權便把這個“蓄謀已久”的計劃說了出來。
孫權說完后,并沒有迎來想象中的滿堂喝彩,群臣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大都督陸遜的身上。這位為東吳政權立下汗馬功勞的儒生現在手握軍政大權,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孫權的很多決策都得由他“批準”才有效。
“絕對不行!”陸遜的回答干脆利落,“長生不老本就取決于天意,為了這么一件不確定的事而大動干戈只會勞民傷財,于國于民都無益處。陛下應該聽說過魏主曹叡的事,他正是為了自己的長壽大業大興土木,搞得天怒人怨,上下離心離德。出海尋找神山與魏主所為大同小異,望陛下三思!”
孫權強壓住自己的怒火,他感覺這段時間陸遜似乎越來越喜歡與自己對著干了。
“陸都督所言亦有幾分道理,但朕還想聽聽全將軍的說法。”孫權把目光轉向全琮,這位東吳的政壇新星一直被孫權寄予厚望,他一直在試圖把全琮扶上高位,甚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全琮,希望可以以此來制衡陸遜的權力。
全琮可并不傻,他看了一眼陸遜,回答道:“陛下,臣以為陸都督所言極是。盲目出海于國無益,還可能給曹魏以可趁之機。”
孫權沒想到連女婿都反對自己,氣得快把他的紫胡子都吹起來了,他覺得自己實在等不起了。人到晚年,或許是因為北伐一直沒有成就,孫權明顯開始焦慮了,變得獨斷專行起來。
“眾愛卿有所不知,此去亶洲和夷洲,除了尋找長生不老之術外,還有另一個好處。”孫權把他早就背好的臺詞熟練地講了出來,“我大吳經過長年的征戰,消耗了國內大量的人口,軍隊都急需新的兵源。朕覺得,既然國內的青壯男性不夠了,亶洲和夷洲現在也應該是人丁興旺了。更何況此二島有神仙眷顧,人杰地靈。朕認為,若能征召二島男丁加入我大吳水軍……”
孫權開始了滔滔不絕的演講,此時朝中的幾個老臣都已經無奈地垂下了眼睛。他們知道,這種行為是孫權固執己見的標志,誰要在這時還提出反對意見,后面的日子恐怕就要吃點苦頭了。
陸遜看著孫權這樣子,嘴角露出一絲冷笑,他已經可以預見這事的結局了。
孫權找到了東吳最優秀的兩名水軍將領——衛溫和諸葛直,讓他們在準備一番后,帶著東吳的一支大艦隊,浩浩蕩蕩地踏上了尋找仙山的道路。
功在千秋的虧本買賣
衛溫和諸葛直在海上漂了幾個月,終于有眼尖的士兵來報告,發現陸地了。
衛溫順著那個方向遠遠望過去,隱隱約約地看到一座山在海上浮現出來。
整個船隊的人都開始歡呼起來。
然而,在他們上岸后,沒走幾步路,就看到一群拿著木棒石頭,披著獸皮的“野人”從林子里鉆出來。
這幫野蠻人也是第一次看見從海那邊過來的人。這么大的船他們以前從來沒見過,而這支披著鐵甲的大軍更是令他們感到恐懼。出于人類最原始的自我保護的本能,他們毫不猶豫地對岸上的吳軍發動攻擊。
這個突襲著實把吳國的士兵們給嚇了一跳,但在看到對方只是一幫用著木棒石頭的蠻子后他們又安下心來。
沒過多久,有組織有紀律的東吳軍隊就把這幫野蠻人打回了叢林。
解決了這一波進攻,但問題還沒解決。吳國人本來想著是上了岸后就有吃有喝有資源,但現在一看,這島上給蠻子占著,他們能呆多久都是問題。
“要不我們先把這一片區域的蠻人都給趕盡殺絕算了,再把這里給占下來就方便多了。”有人提出了一個不太理智的意見。
“休得胡說!我們乃大吳王師,要向這些化外蠻夷展現我們的王道風范,做這種事與這些蠻子有何區別?”諸葛直怒斥道。
“諸葛將軍,我覺得既然這些土著對我們不友善,我們也不能對他們太仁義,”衛溫說,“恩威并施,才是籠絡這些化外人士的關鍵。”
于是,吳軍便派出了使臣,由一隊全副武裝的士兵護衛,走進了土著躲藏的林子里。
在土著的地盤上,經驗豐富的使臣通過簡單的手勢就讓圍住他們的原住民們放下了敵意,并帶著他見到了酋長。
酋長接見了使臣后,了解到對方沒有敵意,便也對這幫怪人好奇起來。使臣向酋長簡單地展現了幾個漢人的工藝技術,看得當地人嘖嘖稱奇,便允許他們在這里安營扎寨。
解決了生存問題后,衛溫和諸葛直也沒忘了孫權給他們交代的任務。他們估計了一下,亶洲應該在中原大地東北邊的海域中,而他們因為風向一直在向東南邊漂。既然這里不是亶洲,那應該就是夷洲了。
蓬萊仙山應該是在亶洲,這使得他們感到有點遺憾。不過既來之,則安之,或許夷洲內也有什么不為人知的靈丹妙藥呢。
于是,吳軍在夷洲安頓了下來后,就派出了好幾支探險隊,在夷洲的高山和密林中找啊找,但這里一片蠻荒的景象,除了零零星星幾個土著部落,基本上看不到任何文明的跡象。采回來的各種植物經過隨軍醫師們的鑒定,也都是些在中原大地常見的植物,并沒有傳說中的神仙妙方。
衛溫有些不甘心,如果交不了差的話自己的小命都難保,于是決定想辦法與當地群眾打成一片,看看從他們那兒能不能得到些什么線索。
于是,大陸和未來被稱為臺灣的夷洲島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的官方交流。
很顯然,在這次交流中,夷洲人的收獲更大。他們從吳軍這邊學到了不少的先進技術,也了解到許多他們之前從未聽說過的奇妙故事。中原大地的博大文化讓他們心生向往,這使得夷洲的好幾個部落酋長都爭著與東吳方面建立外交關系,有的甚至強烈要求東吳接受他們成為大吳王朝的一部分。
這些額外的收獲都是衛溫和諸葛直沒想到的。盡管他們已經與當地居民進行過不少的深入交流,結果他們更加絕望地發現,夷洲這片化外之地就根本沒什么神仙,人家土著人還幻想著他們是哪支天兵天將呢。
禍不單行的是,夷洲的海島氣候終究與溫和的江東之地相差甚遠,很多士兵因為水土不服而染上瘟疫,最終病死在島上。
衛溫感覺,他要是繼續在這里停留的話,士兵們都會不滿,到時候自己肯定也是死路一條。還不如趕緊回去,死也不能客死他鄉。
最終,衛溫和諸葛直從夷洲征召了幾千名想要見見中原世面的土著做壯丁后,垂頭喪氣地返回了東吳。
回到東吳后,不出衛溫所料,得知二人沒有完成“主線任務”的孫權大發雷霆。這下陸遜算是一語成讖了,孫權的“延壽大工程”的結果是用一大批精兵猛將的生命和健康換來了一幫沒有任何成熟作戰經驗的原始人。孫權一想到某些大臣們會因此在背后偷偷笑話自己就惱羞成怒,但剛愎自用的他又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然而黑鍋總得有人來背,衛溫和諸葛直這兩個大冤種最終還是沒保住自己的腦袋。
結語
盡管這次官方交流沒有給孫權帶來什么近期的好處,但其對臺灣的文化發展以及當地人的民族認同的影響都是意義深遠的。在那之后,臺灣的土著們開始仿照中原樣式建造自己的房屋和城池,形成了中原文化的又一大分支。衛溫和諸葛直的這次行動可以說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他們并沒有對夷洲進行殘酷的殖民侵略,而是用中華民族獨有的“王道征服”徹底收服了當地的民心。后來經過吳國名將沈瑩的考證,臺灣的高山族原住民和大陸的百越民族都是同根同源的,這也成了臺灣人屬于中華民族的有力證據。
在臺灣還沒有被納入中原王朝版圖的三國時代,當地的土著都以成為中原王朝轄下的一部分為榮,認為這是文明先進的標志。而現在的部分臺灣政客卻認為只有脫離了祖國才能擁抱所謂的“文明”“民主”,其覺悟只能說是連他們的老祖宗都不如了。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