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全,錢管夠,政策會持續發力,表明了中央守底線、做增量的決心。”
文 / 巴九靈
10月12日10點,國新辦召開“加大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
這一次的登臺主角是財政部,正部長藍佛安和三位副部長依次出席,陣容豪華。三位副部長涉及綜合司、預算司、國庫司,基本涵蓋我們熟知的財政政策工具(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等)。
早在發布會前,外圍已相當熱鬧了。外媒的“小作文”鋪天蓋地,估計財政部將出臺2萬億—3萬億元的刺激計劃。尤其在過去的幾天里,股市經歷大幅回調、樓市逐漸回暖,大家都在關心是否有利好股市和樓市的重磅消息出來。
為什么突然關注財政政策?
因為財政政策涉及稅收、分配、發債、補貼等,雖無法對金融市場直接干預,但是有間接影響:居民和企業稅負減輕了,地方債化解了,發債融資刺激好了消費,宏觀經濟向好了,自然有利于企業和股市。與此同時,一些我們經常看到的利于資本市場的“救市”政策,它后續的持續性取決于財政政策的力度和方向。
總之,在中外媒體對這場發布會的前期渲染下,不管懂還是不懂的都要湊一下熱鬧。連小巴身邊最近沖進股市但平時不怎么關注政策新聞的人,昨天一大早也都搬來了小板凳“圍觀”。
當然多數人還是沖著股市利好消息去的。開場沒多久,眼尖的網友就發現藍部長的桌子上的三只水瓶,正好從小到大依次擺放,于是立馬解讀為“A股即將有一道漂亮的增長曲線”。
圖為財政部部長藍佛安
而在視頻直播間,網友不停地發出“金融市場呢”“A股呢”等詰問,急迫感幾乎要從聊天框里溢了出來。然而,直到發布會結束,圍繞這幾個詞的政策幾乎為零。臨近散會,“失望”“不及預期”等字眼又充斥了直播間。
從側面可以看出,以新晉股民為主的部分網友,既充滿投資焦慮,又對國家各經濟系統的運作缺乏基本的常識,同時反映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近期中央一系列的政策發布會和后續市場反應,大有被情緒和輿論“綁架”之勢。
這一波所謂的“瘋牛”,是“政策”“情緒”“預期”的共振,估值、利潤、業績都要靠邊站,猶如琴手和鼓手,每一次撩撥的音符和敲擊的鼓點都精準落在市場的心弦上。大家都在等消息,無非是大消息還是小消息,是超出預期還是低于預期。大消息+超預期,一擁而上;小消息+弱預期,一哄而散。
9月24日,央行行長潘功勝的發言確實激動人心,預期管理“三板斧”——增量工具+明確的額度+足夠的信心,讓政策遠超預期,形成一波猝不及防的漲幅;10月8日,輪到發改委開發布會,但沒有政策增量,沒有具體數字,沒有提到提振信心,結果市場反饋“不及預期”,最終體現在了股市的兩次砸盤上。市場分析者的一個普遍擔心是:如果這次發布會仍低于預期,股市繼續砸盤的話,政策節奏恐怕會變成笑話。
所以10月12日這場發布會,我們看到了中央做“預期管理”時的謹慎和“心機”,同時在市場情緒下展露了矛盾心理。
首先在時間選擇上,發布會是開在周六。智本社社長薛清和認為:“周六股市閉市期間開會,至少說明政策部門不希望政策被股票情緒所牽制,而是回歸到宏觀目的上。財政政策的首要目的并不是為股票保駕護航。”
其次是發布會之前,“噪聲”太大,外媒搶在官方前頭給出一個超高預期,甚至出現過十萬億元刺激計劃的夸張版本。為了防止預期波動對基本面的殺傷,發布會肯定要先把誠意和底氣做足。
我們來看看財政部在哪些維度上有積極回應:
◎中央政府有較大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錢管夠)
◎出臺最大力度化債措施,地方債務由中央直接領導(缺錢找中央)
◎政府投資專項債持續發力,用于房地產止跌回穩(后續的錢源源不斷)
◎時隔26年重啟新工具,發行特別債給6家國有銀行注資(缺錢找中央)
◎一系列涉及就業、收入、養老、助學等覆蓋面極廣的民生政策
總之一句話:框架全,錢管夠,政策會持續發力,表明了中央守底線、做增量的決心。
當然最引起業界熱議的還是藍部長的那句“中央政府有較大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把國家“兜底”——中央財政加杠桿承擔主體責任說得那叫斬釘截鐵,且重復多次。民生證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陶川認為,這意味著3%的赤字率已成過去式。
但財政部到底出臺多少億的刺激,會上沒說。而在整場發布會中,凡是涉及數字的政策,都是之前的既有政策,比如用于房地產止跌回穩的2.3萬億元,并非新增,而是此前通過發債累計的融資,如今是要考慮如何花出去。
已竣工的民生工程
對比超預期的“9·24”新政,這一次增量工具給夠了,情緒價值也給夠了,就是沒有明確的數字,這對于相信“小作文”的人來說確實不及預期,但對于大部分不相信“小作文”的經濟學者而言,則誠意滿滿。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還涉及一個程序問題:增加財政赤字、增發國債地方債,都需要全國人大審議批準。預算沒有人大審批,財政部也不能空口給數字。即便如此,財政部在未走完流程之前就給了暗示,已經是對體制內約定俗成的規則突破,有信號意義。
所以仔細品味一番,本次發布會的預期管理確實做得可圈可點。從市場博弈的兩端看,多頭還是看到了符合預期的增量政策,而空頭的滿意在于關鍵數字一個都沒提。
東北證券經濟學家付鵬的一段話可作為本次發布會的形象概括:
財政流程長,約束多,顧慮考慮涉及多方,這就是財政做預期管理的時候不容易的地方,今天看樣子主要是想表達‘要相信我們’,態度積極誠懇,已經盡力去縮小和市場預期的差異,雖然有點像女方問男方什么時候結婚,他說他是愛你的,女方問他彩禮多少,他說準備較大規模,不止這些,女生問他見不見家長,他說在走流程。你說他不積極,他說了愛你正在準備錢走流程,你說他積極,似乎都沒有直接回答你的問題。
由此可見,如果將國家比作一家巨型公司,如今正面臨市值管理(公司價值最大化)的問題,其中投資者的預期管理,更是難上加難。
至于本次新聞發布會的重點和普通人關心的話題,我們分成債務、樓市、股市三個維度,結合經濟學者們的觀點,和大家做一個分享。
1
關于地方債問題:
劉曉博
財經評論員
公眾號“劉曉博說財經”
搜索此次發布會的文字稿(國新辦官網上發布的),可以發現“債”字頻率出現最高,達到了131次,可見財政政策的重點在于發債和化債。
值得關注的表態是“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債務風險”,這意味著中央在化解地方債,尤其是存量隱性債務上出現了重大轉折,從前些年的“誰舉債、誰負責”,到現在的大規模置換。地方債問題上出現重要變化,跟房地產行業出現拐點、土地財政衰落、地方財政缺口較大有密切關系,地方政府要承擔很多財政支出責任,沒有足夠的資金很難保運轉、保民生、促經濟。
薛清和
智本社社長
首席中心宏觀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地方債化解的基本邏輯是注入信用,最開始是省級政府負責化債,通過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置換,現在再注入中央政府的信用化債。政策轉變說明地方債問題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需要中央政府強有力的信用支持來化解,這也增加了市場和地方政府對降低地方債風險的信心。
2
關于樓市探底:
薛洪言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就對經濟短期影響和信心提振來看,地產政策值得重點關注。“9·26”政治局會議要求“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對商品房建設要嚴控增量、優化存量、提高質量”,可視作房價止跌企穩的政策底。昨天財政部發布會則進一步明確,允許專項債用于回收閑置土地和收購存量商品房,預計將有效優化房產供需結構,助力房價企穩。
張波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長
“收儲”雖然是再次強調,但資金面中央支持的力度明顯增大,將對各地商品房市場的供需平衡,以及同步增加保障房供給起到重要作用。它屬于政府側的重點。
而允許專項債券用于土地儲備,進一步增強了地方政府對土地供給的調控能力。如果推行得當,對平衡土地市場的供需關系將起到重要作用。在實際落地過程中,還需關注對閑置土地的科學處置。
財政部的房地產側政策,是對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的執行側落實,結合央行在金融側的推進,以及住建部門的政策形成組合效力。
當下的核心問題依然是購房信心的復蘇。一方面要靠一攬子經濟政策的不斷落地和生效,更好促進全國經濟面的積極向好,并帶動就業、去庫存等數據恢復到更合理區間,以提升整體面的預期;另一方面需要房價不斷穩定,帶動購房者預期平穩,以推進市場良性發展。
圖為了解房型及價格的購房者
3
關于A股走勢:
劉曉博
財經評論員
公眾號“劉曉博說財經”
股市下周初估計會繼續調整,以時間換空間。
由于宏觀政策出現了重大變化,經濟、樓市都在走出困難期,股市也理應有重要表現。所以新一輪行情尚未結束,只是轉換了運行的方式,從瘋牛模式變成了慢牛。
宏觀政策已經出現了重大逆轉,轟油門階段開始了。但管理層不希望出現瘋牛行情,希望慢牛、健康牛。所以,利好的發布會一步一步來,每走一步都會關注市場的反應,避免劇烈波動。如果市場仍然不回暖,增量政策會不斷出現。
薛洪言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近期A股市場的大幅調整,相當一部分原因在于擔憂財政力度不及預期。
結合“9·26”政治局會議表態,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藍部長表態“通過采取綜合性的措施,可以實現收支平衡,完成全年度預算目標”,并一再強調“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給市場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和預期博弈空間,有較大概率會超出市場預期,預計將有效提振市場情緒,支撐A股市場止跌回穩。
今年1—8月,廣義財政支出(公共財政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下降2.86%,仍是經濟增長的拖累項。而全年廣義財政支出預算目標為同比增長7.9%,照此測算,9—12月廣義財政支出增速需達到24.86%。
基于此,四季度財政支出大幅發力幾乎是確定性事件,內需企穩具有高度的可預見性,有望驅動A股市場繼續震蕩向上。
薛清和
智本社社長
首席中心宏觀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這次政策出臺對股市的影響是間接的,推動宏觀環境寬松,有利于經濟復蘇、股市流動性改善和房地產止跌回穩。下周,股市債市的多方和空方會處于激烈博弈狀態,對政策的重新認識很大程度影響市場走勢。
不過政策核心目標還是宏觀經濟穩定增長。政府希望股票市場發展,我也認為傾向于慢牛和長牛,而不是快牛和情緒牛。
本篇作者|徐濤|責任編輯|何夢飛
主編|何夢飛|圖源|VC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