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時候會基于有限的過往經驗,而對自己產生片面甚至錯誤的認知。
比如,我看完《異形》系列的7部電影,尤其是《異形:奪命艦》,據不少人反饋,真挺嚇人的,然而我一點兒都沒被嚇到,便以為自己膽子挺大。
于是,在一個獨自一人的夜晚,斗膽點開了另一部恐怖電影《某種物質》。
這可是今年戛納電影節的熱門啊。
一上來,鮮艷的色彩,大氣的構圖,不由讓人感嘆,果真是大片質感。
結果,到了浴室那一幕,我才發現自己真是“斗膽”啊。
不知不覺間,我的左手已經捂在了眼睛上,右手借著眼角的余光關閉了電影。
心有余悸,特意去刷了一會短視頻緩緩,結果入睡前偏偏又想到了。
一言難盡,總之是體驗到了久違的恐懼。
所以這片兒最好白天看,或找個伙伴一起看,膽小者慎看。
(特意選了一張不恐怖的海報)
1
《某種物質》是由法國女導演科拉莉·法爾雅執導,黛米·摩爾與瑪格麗特·庫里主演。
黛米·摩爾是曾經紅極一時的好萊塢女星,經典影片《人鬼情未了》中的女主。
好巧,她飾演的角色伊麗莎白,同樣也是一位曾經紅極一時的好萊塢女星。
伊麗莎白主持著一檔健美操的節目,然而容顏老去,不復當年,男領導解雇了她。
明明在50歲的年紀,擁有頂級豪宅,健康的身體,依然風姿綽約,氣質猶存,可以安然享受退休生活。
但伊麗莎白無法接受自己正在衰老的身體,貪戀那曾經的青春美貌,站在舞臺中央的輝煌過往。
于是她購買了一款高科技產品“某種物質”,從年老的身體中分裂出一個青春版的自己——蘇。
由此女主一分為二,一個是年老色衰的版本伊麗莎白,一個是年輕貌美版本蘇。
影片中一直強調,沒有別人,無論是年老的,還是年輕的,其實是同一個人。
蘇誕生之后,憑借自己的青春美貌,重新站在了聚光燈下,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然而,蘇的生命,是抽取伊麗莎白的脊髓液來維持的。
其實是以年老身體的加速衰老,來供養年輕身體的生命活力。
年老版本與年輕版本,七天一次切換,本來按照規則進行,不會出大問題。
然而,蘇開始拖延切換的時間,從年老身體中抽取更多的脊髓液。
這導致了伊麗莎白的急速衰老。
伊麗莎白憂心忡忡,向賣方尋求解決方案,賣方給了她終止藥劑。
然而伊麗莎白注射到一半時,突然不忍心毀掉年輕的身體,喚醒了蘇。
蘇發現伊麗莎白要殺死自己,于是怒火中燒,殘忍地殺害了伊麗莎白。
但母體死亡后,蘇的身體開始快速衰亡,她往自己身體里注射了最初的藥劑,從二級身體里分裂出一個三級怪胎。
這個怪胎丑得慘不忍睹,身體器官隨機錯位分布,但依然堅持出現在萬眾矚目的盛典活動中,在眾人的驚嚇中以及持續攻擊下,血漿爆灑全場。
2
看完影片,有一個問題浮現出來,那就是:年輕身體與年老身體共享同一個意識嗎?
最初的時候,兩者是共享同一個意識的。
當年輕的身體從脊背處分裂出來時,年老的身體便失去了意識,倒地不起,此時她的意識轉移到了年輕身體里。
如果不是共享同一個意識,伊麗莎白體驗不到年輕貌美的紅利,那么她沒有任何理由以自己身體的衰老為代價,來供養那個年輕的身體。
年輕與年老版本每隔7天的切換,其實是女主的意識在兩具身體之間的切換轉移。
但后來,隨著身體的分裂,身體與處境的巨大落差導致她精神分裂了,分裂出了兩個人格——年老的伊麗莎白與年輕的蘇。
年老的伊麗莎白開始嫉妒年輕的蘇,年輕的蘇開始厭憎年老的伊麗莎白。
伊麗莎白對蘇使用終止劑,用到一半后悔了,并喚醒了她,此時的異常操作,導致分裂出來的年輕人格蘇,在她蘇醒的剎那間擁有了獨立的身體。
蘇與伊麗莎白同時清醒,發現伊麗莎白想殺死她,于是暴怒殺害了伊麗莎白。
精神分裂出來的一個人格,殺死了另一個人格的身體,同時是她的母體。
母體已死,分裂體賴以存在的根基被毀,自身也只能走向死亡。
3
這部影片以極致夸張的方式展現了女性的容貌焦慮。
更準確一點說,是懼怕衰老。
沒有誰會真的容顏不老、青春永駐,無論如何健身養生保養,那一天總會到來。
當額頭上長出皺紋,皮膚開始松弛,很多人開始恐慌,不甘心就這么老去。
片中伊麗莎白購買高科技藥劑,獲得更完美的自己,其實跟現實中很多人選擇醫美,試圖留住青春,其實是一個道理。
只不過是更加夸張化更富于戲劇性的版本而已。
年輕的身體蘇享受青春一時爽,而年老的身體伊麗莎白承受衰老惡果。
類比一下,人的美貌與活力終究是有期限的,如果在三四十歲、四五十歲的年紀,因初步呈現的衰老跡象而過度醫美,企圖用科技封住皮相的衰老,那么在未來某一天,被封住的皮相很可能會全面崩潰。
現實中已經有許多這樣的例子了。
影片中的故事,只不過是現實現象更夸張化的呈現而已。
韶華易逝,容顏易老,皮相最是脆弱,經不住歲月的洗禮。
無論青春年少,還是年老色衰,都是我們生命經歷的不同階段,都是我們自己。
貪戀青春,憎惡衰老,只不過是陷入了自我對立的內耗。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學習,接納那個日漸老去的自己,與其逆自然對抗,不如坦然接受,體驗生命從誕生到衰落的全過程。
4
老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貪欲。
伊麗莎白之所以愿意承受風險,分裂出年輕的蘇,是因為她的虛榮與貪婪。
她曾經紅極一時,享受美貌紅利,擁有頂級資源,站在舞臺中央,眾星捧月,光芒耀眼。
待到容顏老去,屬于她的舞臺已經散場,好萊塢的風光,輪到更年輕更美貌的新人了。
然而,伊麗莎白卻不甘心就這么離場,依然貪戀著那已不再屬于她的風光。
就是貪嘛。
明明已經坐享過福利,憑此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財富,卻仍貪圖這份風光名利。
即使已然嘗到了苦果,到了極其危險的邊緣,也獲得一次及時終止的機會,依然控制不住那巨大的貪欲,想最后一次享受盛典的榮光。
這份貪婪最終毀滅了她。
5
伊麗莎白追求美貌,不惜一切代價也要一個更年輕更美貌的自己。
這種個體觀念的背后,還有著資本主義商業文化的規訓。
這種資本主義的運作體系下,年輕貌美的女星,擁有更大的商業價值。
伊麗莎白就是這種商業體系下的產物,她的心智已經被規訓得會自動調整自身以更符合這個系統。
明明是理應更為豐富的個體生命,卻已被資本所異化,房子空曠,內心空虛,貪婪浮華虛榮,追求更單一的“商品”屬性。
伊麗莎白所使用的高科技產品“某種物質”的背后,肯定更離不開資本的運作。
資本那只看不見的手,已然洞悉了這部分有足夠經濟實力的女性(或許也包括男性)的需求,將人性的貪婪欲望操縱于股掌之間,在科技的加持下將她們推向了更大程度的異化。
可惜影片并沒有在這一個層面深入展開。
6
到底是迎合男凝,還是對男凝的反叛?
這部電影足夠獵奇,除了血腥恐怖,更是全方位赤果果地展示女性的身體,尺度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諸多鏡頭的角度,直接對準女性身體特征的大特寫。
這還是一個女性導演的手筆。
你說它迎合男凝吧,影片中其實還有對老白男領導懟臉拍吃東西的鏡頭,諷刺意味甚濃。
你說它是對男凝的反叛嗎,它的鏡頭比男凝還男凝。
只不過在影片的結尾,以傲人身材與傾城美貌享受凝視的女主,變成了丑陋惡心恐怖的怪物,依然堅持站在舞臺中央,接受萬眾的凝視,最后分崩離析,血漿掃射全場。
難道導演的用意,是在這種刻意復現男凝的過程中,完成了對男凝的極度諷刺與終極解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