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會區新會陳皮行業協會發布了一則通知,內容總結如下:在11月新會柑收柑季節即將到來之際,行業協會結合當前全行業實際情況及可持續發展需要,參照近年新會柑銷售數據與趨勢,建議2024年普遍產區達級新會柑田頭建議參考價為6元/市斤,且本次建議價格不具備強制性,從業者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田頭柑價(下附通知全文)。
新會陳皮行業協會發布的2024年柑價倡議
通知一出,就有部分柑農讀者和消費者前來問老李,這個指導價是不是核心產區也可以6元一斤了(去年是兩位數一斤的柑價)?是不是最低指導價還是最高指導價?行業協會發了這個是不是就意味著行情低點了可以買多點抄底了?還會不會再發布更低的指導價?下面老李來簡單分析一下。(下面觀點僅是老李個人對這個指導文件的解讀,不是官方表態,這里做一個解析,如果不準確,歡迎讀者們留言分享自己觀點。)
一、觀點分享:對新會陳皮市場有“正面情緒”的影響
2024年新會陳皮的行情如何,此前老李已經說過幾次了,這里就不再復述。正是在這么不給力的消費背景下,行業協會出的指導性文件是有非常高的參考意義的,例如上述文件中的“建議2024年普遍產區達級新會柑田頭建議參考價為6元/市斤”,老李認為協會方面也確實是經過對近年來市場行情分析和計算成本后提出來的(后面內容有詳細解讀)。
這里需要解析幾個點,首先是“普通產區達級”是什么意思呢?老李的理解就是“非一線核心產區”的柑園,即目前主流地標產區范圍內,但非一線核心產區的柑園。
為什么需要特別定義為“普通產區”呢?原因就是產區之間的地價差異非常大。老李在過去的文章中曾多次分析了為什么梅江東甲的柑價會比三江雙水貴N倍,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地價——前者的農田租賃價格是后者的十倍以上——導致種植成本大幅攀升,這里需要強調指導文件是用在普通產區達級產區而非全部產區,所以那些問老李是不是東甲梅江也能6元/斤買柑的,就不要再糾結了。
而這次指導價建議,也是自2002年新會陳皮行業協會成立至今(據老李問詢和翻閱相關記錄判斷),第一次以“官方名義”發布這樣的價格指導文件。那么有讀者問了,在過去幾年價格飛漲時不見其發布指導價,今年市場壓力如此巨大才來指導價呢?這可以說是“指低不指高”的原因,作用在于調節市場的負面情緒和預期。
老李在調研中也看到,于7月、8月的前期已有很多二三線產區柑園報出“4元+/斤”(已接近大部分柑農的虧損臨界值)的包圍價,在本次指導價中,協會是參考過去的一些情況,也考慮了市場下行和消費力不足的情況下,避免低價惡性競爭帶來的“市場踐踏效應”,所以在綜合考慮柑農的種植成本線再加部分利潤的情況下,制定了“6元/斤”的指導價格。這也是設定了一個“底部閾值”,讓買賣端的心理價位鎖定在“6元/斤”的幅度,或者說,這文件是一份更具備“穩定市場情緒”的指導意義的文件。
新會柑的落果(2024年10月5日拍攝)
二、為什么指導價是“6元”而不是“8元”或者“4元”一斤呢?
老李初步算了一筆賬,即從柑園的土地、藥肥管理、人工等成本的角度來對應畝產來算一算。目前按照二三線地區3000-5000元/畝/年的土地成本,假設均價4000元/畝/年,其他人工、肥料等成本為1萬/畝/年,那么二三線農田的投入總成本就是1.4萬元/畝/年;我們再加上一畝地產果4000斤,那么一斤新會柑的成本(14000/4000)就是3.5元/斤,如果是3000斤畝產,那么就是(14000/3000)即4.6元/斤,當固定成本不變,畝產越大即可以更具成本優勢,而協會建議“6元/斤”時,即柑農的畝產只需要達到2333斤/畝(14000元/6元)以上就不用賠錢了。
算到這里,基本就可以明確一點,老李認為這個“6元/斤”肯定不是協會領導拍腦袋出來,其制定也有一定的討論和調研(沒有狗頭,是真心說話)。
老李認為參與制定這個指導價格的團隊中,必定有協會的主要成員,這些成員都是有一定種植規模或者產業規模的從業者,因此從點到面去考慮,想必也是在成本上預留了一定的生存空間,才去發布這個折中的價格。
2024年新會地區新會柑普遍預計豐產
三、低于“6元/斤”的柑價,換成“干皮”是多少元/斤?今年是不是該入手了呢?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6元/斤買,那么今年田頭自己采收自曬的成本會在哪里?
目前按照轉化率在4%到5%之間,即100斤柑,可以曬出4-5斤的干皮,那么我們取中間值4.5斤干皮,換算一下600元的柑錢,再加上每斤0.3元的剝皮成本,合計630元(如果是自己回家剝皮,就不用支付這個費用),再計算到630元/4.5斤為140元/斤,加點路費(+10元/斤)滿打滿算150元/斤,所以,如果今年讀者朋友去田頭自己采摘,按照指導價買柑,那么成本將在150元/斤左右。
再對比上面老李的從柑農角度計算的成本,讀者們應該非常清楚柑農的價格底線了,也就是說,如果按照6元/斤銷售,大部分柑農還是可以賺到1-2元/斤的利潤;如果柑農以4元銷售,那么基本就是填平成本;如果低于3元/斤,就是倒貼人工的買賣。
正在柑園剝柑皮的阿姨們
讀者朋友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計算方式只適用于新會陳皮和新會柑的地標種植范圍內,如果是新會周圍甚至外省的價格體系,是不適用的(主要是土地成本不同)。寫到這里,相信很多需要入手新皮的讀者朋友都知道是否值得出手了。
但最后還需要提醒一點,老李計算的成本線以及協會發布的指導價,都是廣義上的假設,并不是所有柑農的成本線。
老李在過去的文章也多次強調,即使是相鄰的兩個柑園,其在不同的管理水平、柑園規模、果品等差異下,都有30%左右的價格差異,即同一個片區,品質好壞、種植差異、管理人工等投入,都可以造成柑果價格的30%上下差異,這將直接體現在每一個掛著樹上的新會柑品質上。所以,雖然協會的指導價在6元/斤,但老李還是建議每一個到現場的朋友都去看看,看看你入手的果子好壞,不能唯價格論高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